勒子玉
摘 要:傳統文化必須走進課堂,在實際數學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世俗的人情味。高中課程改革號角的吹響,揭開了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使得傳統文化走進課堂成為現實需求。
關鍵詞:高中數學 傳統文化 課堂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1.012
一、走進數學,感受數學傳統文化
數學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生俱來就飽含著濃厚的人文氣息,這種人文特質顯然不是知識,而是知識之外對真、善、美的追求。數學傳統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語言、方法、觀點,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還包含數學在人類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和意義,以及與數學相關的人文活動。由此我們不難感知,在數學的天地里,不僅有地上廣袤的知識,更有地下流淌著的精神和智慧,而這種人文情懷最為可貴,它是世世代代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是浸潤于我們身心的理性精神。因此可以這樣講,數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文化,數學教育在本質上也肩負著人文陶冶的使命。
二、課堂導入中滲透數學傳統文化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上好課的前提。學習新知前,學生往往會有類似這樣的疑問:這個問題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要學?有什么學習價值?如果能夠解決學生的這些疑惑,就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習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去創設有數學味的問題情境。數學傳統文化滲透在導入情境方面途徑有很多,可以從概念、定理、公式的產生和發展背景,數學家的故事,有影響的數學事件,以及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選取素材。
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產生都是自然的,不是強加于人的,數學結論的形成都是合情合理的,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都與數學有關。例如,在“微積分基本定理”教學中,從微積分基本定理也稱牛頓——萊布尼茲公式引入,介紹牛頓和萊布尼茲各自獨立創立微積分,以及歷史上歐洲數學家關于微積分創立優先權之爭,讓學生循著數學家的足跡,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學習這節課。
再如“數系的擴充和復數的概念”可從“卡當問題”引入:將10分成兩部分,使兩者的乘積等于40,則兩數各是多少?學生很容易判斷該問題在實數范圍內無解,于是內心產生了矛盾。此時教師可以介紹數學史,這個問題正是十六世紀數學家卡當所遇到的問題,他在問題無解的情況下并沒有放棄,而是承認負數開平方有意義,認為方程(X-5)2+有解,由此引入虛數也就水到渠成了。保證高中數學人文精神的滲透,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注重人文精神教學的內容,在學習中注重生活化教學的方式,更要注重合理加入數學史課程內容,增強人文氣息。
三、在課堂教學中生成滲透傳統文化
數學的發展可以理出兩條線索,一是以知識為側重的明線,二是以文化為側重的暗線,兩條線相互融合,交相輝映。我們不妨循著數學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來開展教學,這樣的文化滲透就會發乎自然而毫無違和之感。新課標教學建議中也提倡通過收集、閱讀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資料,論述數學知識發展的過程、重要結果、主要任務、關鍵事件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等來滲透數學文化。例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教學中,學生總感到三角函數概念模糊不清。回顧數學發展史可以發現,三角函數早已進入人類的視野。當時人們為了研究平面三角形和球面三角形,為了研究星座關系以及測算天體距離,就已經對三角形展開研究并初步得出了函數關系,進而逐漸演化成今天的三角函數。結合這段數學史,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函數的形成并非是數學家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是基于實際需要的必然。
教師要通過數學的文化魅力去構建一個有趣的教學磁場,在這個場域中形成知識和文化的有效融合,營造探究知識本質和精義的和諧氛圍,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實數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此,數學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做合格的文化傳承者,用數學傳統文化凝聚師生意志,用數學傳統文化引領課堂教學,用數學文化成就教學品牌。
參考文獻:
[1] 張玲玲《基于數學傳統文化的數學教學研究》,《高中數學教與學》2019年第22期。
[2] 卞蕾《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數學傳統文化》,《甘肅教育》201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