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夢婷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1.032
微課模式的興起并逐漸融入課堂教學中必將成為教育教學領域新的發展方向。本文結合微課模式的特征,從借助微課模式的資源整合優勢,優化課堂教學資源;借助微課模式的多元化設計模式,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借助微課模式的同步性,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的及時性等三個方面探討了傳統課堂教育向微課模式過度、發展中應把握的方向。
一、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背景
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應該具備三方面的素質,即專業技能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綜合文化素質。但是,由于多年的傳統教育,導致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普遍比較低,再加上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的視野受到局限;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和扎實的基礎訓練受到影響;教學中弱化了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底蘊不夠深厚。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過程中,造成了某種程度上對人文精神的淡化,致使部分學生片面發展,成為西方學者所說的“單面人”,即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技術性和功利性的動物。而現代社會更多需要的是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和廣泛適應能力的人才,所以,培養學生綜合文化素質是各高校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師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弘揚人文精神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實際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為了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全面準確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現代人文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一門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與綜合素質。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對于“00后”的大學生來說是“古老文章”“傳統詩詞歌賦”“呆板文言文”的“枯燥無味的課程”,相對于互聯網的生動活潑,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對年輕生命力量的內心的觸動”顯得蒼白無力。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師為主體,在課堂上以教師單一地講讀理論知識為主,學生是填鴨式、被動地接受學習,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本課程課時少,教學任務重,課堂上很難做到精講細講,要求學生要在每次課前預習文章,這就需要學生有很強的自學能力。
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教學改革解決辦法探究
如何有效地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傳統教學模式亟待解決的難題。近幾年來,移動通信技術、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社會節奏加快,個性化學習需求旺盛,教育資源也逐漸開放化、共享化和多元化,其中資源形態具有碎片化、微型化、主題化發展趨勢,各種類型的微教學實踐在國內外如火如荼地鋪開。慕課經過幾年的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和穩定,而在國內,微課是微課程的簡稱,是一個繼博客、微博、微信等社會性軟件之后風靡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建設微課程分為五個步驟:羅列教學核心概念;寫15~30秒的介紹和總結,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錄制長為1~3分鐘的視頻;設計引導學生閱讀或探索課程知識的課后任務;將教學視頻與課程任務上傳到課程管理系統。微課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極大地提升了高校教學質量。
1.借助微課模式的資源整合優勢,優化課堂教學資源
微課模式以視頻為主要教學載體,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撐下能夠將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素材課件、練習測試、教學反思、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綜合性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并充分借助偶發性、碎片化的非線性排列組織形式將傳統單一線性的資源組織模式打破,實現綜合性教學資源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一個主題式、結構化的資源單元環境,形成一個小容量、多資源的教學資源組織模式。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傳統課堂教育應充分借助微課模式的資源整合優勢,以優化課堂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是構建微課程資源生態環境。微課,即微型視頻課程,主要是在微型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構建以微課件、微教案、微習題、微反思以及微反饋為主的微課程資源生態環境,將教與學過程中的所有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定的結構關系,進而構成一個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結構緊湊的微型“主題單元資源包”。因此,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中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模式的開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多資源的精細剪輯編排,彰顯優質課堂特色。
二是構建生動的課堂教學資源。微課模式下,微課視頻制作途徑具有多樣化特點,包括動畫視頻軟件制作式、拍攝設備外拍式、錄屏軟件內錄式及多種途徑混合式等,形成一個開放性、網頁化、情景化的資源動態和教學交互應用環境,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的呈現方式,促進了生動課堂教學資源的構建,以更符合學生的視覺駐留規律和認知心理,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是構建靈活的課堂教學資源。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過重的認知負荷是降低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而在微課模式下通過對課堂資源的適當排序和合理選擇,能夠設計合理的信息序列,以實現降低認知負荷、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2.借助微課模式的多元化設計模式,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系統、細致的知識結構講解來向學生傳輸大量信息,其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學方法呆板,極大地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而微課是基于學科知識點而構建、生成的微型課程資源,在微課模式的設計過程中通過圖表、影像、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術手法的應用,在優化課堂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組織方式。目前,以“顛倒課堂”“翻轉學習”“移動學習”等為代表,新的教學方式正在微課模式下逐步推廣。
3.借助微課模式的同步性,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的及時性
聽課評價是教研活動中教學反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聽課評價模式是由任課教師講解完畢之后,聽課教師予以點評,再反饋給任課教師予以改進。而這種評價反饋模式的主要缺點在于授課和評價反饋不能同步進行,后期評價過程中對授課教師一些細節性的缺憾容易遺漏。而在微課模式下,聽課教師可以將已拍攝好的微課視頻為評價對象,于授課內容的任一時段、任一畫面進行暫停,予以同步評價,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的及時性、準確性及客觀性。
教師要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微課程建設為抓手,以經典的傳統文化代表作品為載體,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質,培養人文素養和弘揚人文精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陳宏《論微課對課程教學的價值和意義》,《現代交際》2017年第11期。
[2] 劉銳、王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現代教育技術》2014年第5期。
[3] 李莉、顧朝志、李世寶《基于微課教學模式的通信類課程教學平臺建設》,《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4] 曹慕源《過程性考核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中的實踐》,《河南教育(高教)》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