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淑紅,劉曉燕,鮑中英
嗜酸性胃腸炎又稱嗜酸性粒細胞胃腸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種以胃腸道組織中嗜酸粒細胞(Eos)異常浸潤為特征的胃腸道疾病。本病最早由Kaijser于1937年報道[1],發病機制尚未明確。EG診斷標準:①具有胃腸道臨床癥狀;②病變發現大量Eos異常浸潤[>20/高倍視野(HP)];③排除寄生蟲感染、藥物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嗜酸粒細胞增多癥、炎癥反應性腸病、過敏性哮喘等其他引起Eos升高的病變;④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2]。目前,EG病例報道較少,似乎發病率低,但研究表明EG可能并不像先前以為的那么罕見[3]。EG具有多種臨床表現但缺乏明顯特異性而不易診斷[4]。EG患者多以腹部不適前來就診,表現為上腹部痙攣性疼痛,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嚴重者出現消化道出血、下肢水腫、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升高等癥狀,通常伴有慢性復發過程[5]。EG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30~50歲多見,男女比例為3∶2[6],發病率約為(8.4~28.0)/100 000[7]。EG所致腹瀉多以稀糊便或血便或便潛血試驗陽性為主,少數可有黏液,易誤診為腸炎、痢疾、腸套疊等疾病[8],以黏液膿血便為首發癥狀者少見,國內報道其誤診率、漏診率幾乎100%[9]。我院2018年2月—2019年6月診治2例以黏液膿血便為首發癥狀的EG,病初曾誤診為細菌性痢疾,現報告如下。
【例1】女,56歲。因腹瀉腹痛2 d,低熱1 d就診。患者2 d前郊外踏春,食用農家飯(貼餅子、菜團子、土雞燉蘑菇等),回家后出現陣發性腹痛、腹瀉,伴惡心,自認為食物中毒,探喉催吐2次,吐出胃內容物,惡心癥狀稍有緩解,但腹痛、腹瀉癥狀未減,稍進食即有便意,排出涕樣黏液便,即到社區醫院就診。便常規提示:黏血便,白細胞25/HP,紅細胞8/HP,診為細菌性痢疾,給予左氧氟沙星靜脈滴注抗感染,補液鹽、地衣芽孢桿菌膠囊口服,消旋山莨菪堿10 mg解痙止痛后,腹痛癥狀似有減輕,但腹瀉癥狀未緩解,繼之體溫上升,最高達38.1℃,仍有黏稠鼻涕樣糞便排出,遂于發病第2日來我院求治。既往腸胃功能不好,飲食稍有不慎即出現腹瀉;1個月前曾因進食剩飯菜間斷腹瀉,已預約消化科腸鏡檢查;否認糖尿病、高血壓病及家族性胃腸疾病史,否認有藥物過敏史、過敏性疾病史。查體:體溫37.6℃,呼吸20/min,脈搏106/min,血壓128/79 mmHg。意識清楚,精神疲軟,皮膚黏膜無黃染及淤斑,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增大,心肺聽診無明顯異常,上腹部有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血常規示:白細胞9.81×109/L,中性粒細胞0.827,嗜酸粒細胞百分比0.102(正常參考值0.004~0.08),嗜酸粒細胞絕對值1.00×109/L[正常參考值(0.02~0.52)×109/L];便常規示:黏液便,白細胞30/HP,紅細胞50/HP。初診為細菌性痢疾,送便細菌培養,囑低脂、低纖維飲食,多飲水,并予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300 mg+復方氯化鈉注射液500 ml+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輸液治療。第3日復診時,仍自訴發熱、腹瀉、腹痛癥狀未減,時測體溫37.5℃,伴全身酸痛,復查血常規示:白細胞10.18×109/L,中性粒細胞0.831,嗜酸粒細胞百分比0.112,嗜酸粒細胞絕對值1.14×109/L;復查便常規示:黏液便,白細胞滿視野/HP,紅細胞滿視野/HP,考慮:①EG?②炎癥反應性腸病?除外腸寄生蟲病。建議先到胃腸鏡室做已預約的腸鏡檢查,檢查時注意有無上述可疑病變并取活檢,允許進食后予蒙脫石散及潑尼松龍10 mg 口服。3 d后復診,發熱、腹瀉、腹痛癥狀消失,便細菌培養陰性,囑潑尼松龍逐漸減量至停藥。1周后,胃腸鏡活檢報告示:有3處Eos浸潤,并且Eos≥20/HP。除外其他疾病后,確診為EG。此后,每月電話隨訪1次,連續隨訪1年無復發。
【例2】女,48歲。因腹痛、腹瀉伴發熱3 d,加重伴皮疹1 d就診。患者3 d前郊外祭祖,在鄉間挖采野菜、柳芽,中午處理后與眾人一起食用。食后當時未覺不適,夜間出現畏寒、低熱、全身疼痛,時測體溫37.6℃,輕微惡心,余無不適,自認為受涼引起,自服解熱鎮痛藥。第2日晨起,有輕微腹瀉,大便不成形,伴腹部隱痛,未重視,正常飲食,午飯后又腹瀉兩次,自服小檗堿、諾氟沙星觀察。第3日下午,癥狀加重,當日排便3次,果凍狀,陣發性腹痛,體溫上升,最高達38.2℃,上肢皮膚潮紅,可見團片狀皮疹,高出皮面,遂來院就診。既往曾有類似病史,社區醫院醫生予小檗堿等藥物治療后癥狀消失。否認心腦血管病史;平時腸胃功能差,曾行胃腸鏡檢查示慢性胃炎、腸息肉;有蕁麻疹病史,否認其他過敏性疾病史,無藥物過敏史;有混合痔。查體示:體溫38.1℃,呼吸18/min,脈搏110/min,血壓128/67 mmHg。面部潮紅,頸部、上肢內側皮膚及胸腹部皮膚可見團片狀蕁麻疹,淺表淋巴結不大,心肺聽診無異常,腹部無明顯壓痛,腸鳴音活躍。血常規示:白細胞9.23×109/L,中性粒細胞0.734,嗜酸粒細胞百分比0.097,嗜酸粒細胞絕對值0.83×109/L,血小板320×109/L;便常規示:黏液便,白細胞滿視野/HP,紅細胞滿視野/HP,潛血試驗陽性;尿常規示:蛋白陰性,白細胞3/HP,紅細胞0/HP。綜合上述情況,考慮外源性過敏引起,便潛血試驗陽性與反復腹瀉后內膜損傷及內痔黏膜損傷有關,可疑EG。建議預約腸鏡檢查。患者述3周前在我院曾做腸鏡,電腦調出腸鏡結果,腸內多發息肉,兩處活檢可見Eos浸潤。因此,更加傾向EG診斷,留便送細菌培養,予藥物診斷性治療(潑尼松40 mg分3次口服并漸減量),3 d后復查體溫正常,腹瀉、皮疹癥狀消失,大便成形;血常規示:白細胞7.22×109/L,中性粒細胞0.802,嗜酸粒細胞百分比0.006,嗜酸粒細胞絕對值0.04×109/L;便細菌培養陰性。確診為EG,囑潑尼松逐漸減量至停藥。每月隨訪1次,連續隨訪1年無復發。
EG是以Eos彌漫性或局限性浸潤消化道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確切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與外源性或內源性過敏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9]。已報道的EG病例中45%~63%伴有哮喘、鼻炎和濕疹等過敏性疾病[10],此外有64%的EG患者有特應性疾病家族史[11];也有研究認為EG的發病與服用某些特應性食物與藥物有關[12]。由于本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導致臨床經驗欠缺的首診醫生誤診率較高,如同例1,初診即誤診為細菌性感染而濫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且癥狀進行性加重。因此,臨床醫生應該加強對此病的認識和警惕性,以降低臨床誤診率。對有過敏體質且伴腹部不適、腹瀉、發熱等癥狀患者,一定要注意血嗜酸粒細胞絕對值,一旦升高應考慮是否為EG,并采取有效的檢查措施以明確診斷。
EG可以累及于任何腸段,臨床癥狀取決于病變腸段及Eos浸潤的層次[13]。依據Eos浸潤的層次,可將EG分為3型:黏膜型、肌型、漿膜型。黏膜型EG浸潤胃腸黏膜及黏膜下層,以腹痛、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是臨床最常見類型;肌型EG較為少見,以浸潤肌層為主,可導致不完全或完全性腸梗阻;漿膜型EG較為罕見,活檢可見漿膜下嗜酸粒細胞浸潤,可引起腹膜炎、腹腔積液等。據統計,93.1%的EG患者以腹痛為首發癥狀,58.5%的患者伴有黃色稀便樣腹瀉,每日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與病毒性腸炎易混淆[5]。僅有9.9%的EG患者可有黏液膿血便,以黏液膿血便為首發癥狀者極易與細菌性痢疾混淆,不僅增加了傳染病的上報率,而且也容易造成抗生素的濫用。
EG具有多種臨床表現但缺乏特異性[4],正如前述,由于病變部位在胃腸道,故EG的特點是常見的胃腸道癥狀伴Eos升高。復習相關文獻,未發現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但我院發現的2例發病季節均在春季,都有食用野生植物史,由于病例數少,是否為外源性變態反應常見類型還不能確定。筆者總結本文2例特點為:①平素腸胃功能差,易出現腹瀉癥狀;②食用特異性食物后發病,如野生植物;③起病急,食用特異性食物24 h內發病;④可伴有皮疹或過敏體質;⑤便檢有黏液膿血便,Eos升高;⑥抗感染治療無效,對糖皮質激素敏感。因本病與急性細菌性痢疾診斷標準有相似之處(具備流行病學史及腹痛、腹瀉癥狀,便檢白細胞≥15/HP并可見紅細胞),故而易誤診,但不同之處在于,EG血常規Eos升高,抗感染治療無效,便培養未發現痢疾桿菌生長。需要注意的是,本病除需與急性細菌性痢疾鑒別外,還需與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結腸癌、血吸蟲病等鑒別。阿米巴痢疾多不發熱,腹痛部位多在右下腹,有果醬樣腥臭便,便檢可見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潰瘍性結腸炎會出現發熱、膿血便,但病程長,易反復,腸鏡可見腸結膜充血、水腫、潰瘍形成,同時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感染治療無效;直腸-結腸癌也會合并腸道感染出現腹瀉及膿血便,經腸鏡檢查不難診斷;血吸蟲病也可有腹瀉及膿血便,血常規Eos也會升高,但常有流行區域接觸疫水史,常伴肝增大,腸黏膜活檢可診斷。
防止這類疾病誤診、漏診的對策為,提高對本病的認識,重視病史詢問,及時并反復行血常規、胃腸鏡檢查。國外研究報道,內鏡結合活檢至少可以診斷80%的EG患者[14]。國內也有報道,腹部CT掃描也可快速診斷EG,并可以明確病變范圍和程度[15]。隨著臨床醫師對本病重視度的提高,相信會有更多的檢查技術協助診斷本病。
目前EG的治療還缺乏循證依據。Hommel等[16]采用控制飲食,停止接觸可能過敏原,使得部分EG患者治愈。有學者報道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EG效果好,建議將其作為EG的主要治療方案[17]。近年研究發現,糞便微生物移植對于難治性EG有很好的治療效果[18]。但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改善EG癥狀,最終要以組織學改善作為評價治療效果的最佳標準[19]。
總之,EG是以胃腸道組織中Eos異常浸潤為特征的疾病,總體預后良好,病死率低,但易復發,由于臨床表現多樣化,易誤診、漏診,需引起臨床醫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