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伊琳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學生核心素養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深入人心。在這一核心理念的指引下,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橋小學的“覓渡大世界”國際理解教育課程以“兒童的世界·世界的兒童”為主線,從2012年開始啟動研究,八年來始終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學生未來成長為優秀的世界公民不斷探索。
一、課程實施的目標建構
“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的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尊重、理解、合作,包括對于不同文化和不同觀念的理解與尊重,對多元價值與多元文化差異性、獨特性的理解等。在“覓渡大世界”國際理解教育的課程建構中,學校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模塊系統構建課程目標,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又分層次按低、中、高年段提出具體要求。如知識與能力模塊目標,一、二年級的目標是初步了解學校歷史文化和家鄉傳統習俗,學習“八禮四儀”文明禮儀規范。三、四年級的目標是進一步認識家鄉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步了解他國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習俗的獨特性與差異性;學習與他國人民交往的基本技能和行為規范,學會簡單運用國際交往禮儀;初步掌握英語并應用于簡單的國際溝通與交流中。五、六年級的目標是初步了解生態環境、和平發展和文化共存等問題及現象,并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行為習慣;進一步掌握英語并適當用于國際溝通與交流;掌握在信息化時代搜集、整理、應用各類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各種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性的相關知識。
二、課程實施的主要路徑
1.創設專項課程,了解國際理解知識。
學校開設“覓渡大世界”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并納入課表,按照年級、單元劃分內容:一、二年級是“覓渡·秋白”課程,三到六年級是“覓渡·大世界”課程。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和組織,由國際理解教育核心團隊教師任教。自2013年起,學校還創編了國際理解教育校本教材《大世界》。該教材一共四冊,每一分冊包括四至五個主題,以地域文化為原點,由近及遠,逐步將學習的內容擴展到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同時,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步提出一些具有思辨性的話題。
2.開展特色活動,培育國際理解意識。
“覓渡大世界”國際理解教育的活動形式多樣,既有普適性的主題活動,又有特設的國際研學活動。主題活動類型分為兩類:第一類為綜合實踐類,如“覓渡大世界”國際理解教育主題文化周、保護地球主題活動等。第二類為弘揚民族精神類,如中國傳統節日慶祝、中華詩文吟誦比賽、秋白紀念日活動等。在這些主題活動中,學生主動策劃、自主參與,通過信息搜集、海報制作、社會考察、撰寫報告、文化體驗等,深化了國際理解意識,提高了國際理解能力,提升了綜合素養。同時,學校通過與多所外國學校之間的研學交流,引導學生了解國與國之間的諸多差異,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拓寬國際視野。
3.進行學科滲透,融通國際理解理念
除專設校本課程之外,學校課程開發組還在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等學科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學科滲透。學科滲透不是擠占學科教學時間去講國際理解教育校本課程內容,而是依據學科特點,尋找學科中與國際理解相關的主題,進行話題統整、內容拓展、資源開發等,將國際理解教育核心理念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比如,語文學科以國際理解教育理念為核心開展了群文閱讀研究,圍繞“神話”這一主題,將西方神話與中國神話進行對比閱讀,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神話故事中隱含的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
三、課程實施的成效反思和改進措施
1.深入推進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實施。
學校進一步構建立體化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實施網絡,架構“三位一體管理”,完善課程目標體系,形成“三個模塊、五個發展目標”,完善課程內容體系,完善課程實施策略體系,促進教師、專家、家長、社會四大資源的相互支持、相互補充。
2.重點規范國際理解教育校本教研。
一要規范課程教學研究,進一步完善課程研究制度,定期開展國際理解課程研討活動,保障課程研究落到實處。二要積極開展各類學習培訓,讓教師不斷內化國際理解教育理念。學校依據學科特點,尋找與國際理解教育相關的主題,進行話題統整、內容拓展、資源開發等,通過國際理解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學科主題性教學實踐,有效地將各學科進行整合與融通。
3.全面開發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資源。
學校積極開發體驗活動資源,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形成“覓渡大世界”主題活動系列;深入挖掘海外結對學校資源,定期接待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友校師生來訪,定期組織師生赴國外結對學校訪問學習,與澳大利亞麥金農小學合作開發空中課堂,以藝術、科技課程為重點進行網絡微課的學習交流,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覓渡大世界”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營造了瑰麗多彩的兒童世界,同時也在努力培育著具有國際競爭與合作意識的“世界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