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娥 高昊東
摘要 ?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高校如何培養新世紀的水產品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性人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針對水產品安全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探索,分析了水產品在食品行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特點,結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課程考核方式3個方面對水產品安全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提升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水產品安全;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 ?G64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0-0246-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aining aquatic food safety professionals and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needed by society is a question worthy of discussion in colleges.The paper explor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eafood safety course, analyz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aquatic products 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demand for food safety talent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eafood safety course wa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rational adjust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 of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s.
Keywords ? ?seafood safet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我國是水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2018年水產品總量達到6 457萬t,連續29年穩居世界第1位,人均水產品占有量達46.28 kg[1]。鮮美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使其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水產品的消費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人均水產動物蛋白消費量已占人們食用動物蛋白的30%以上[2]。然而近年來有關水產食品質量安全的事件頻繁發生,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3]。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水產品安全已經演變成一個全球性問題,作為高校來說,如何培養新世紀水產食品安全的專業人才、培養學生看待與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時的全球視野[4]、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性人才,對于水產食品學科的發展及滿足社會對水產食品安全人才的需求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開展水產品安全課程的專業為水產養殖專業,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學習水產品安全知識非常有必要。眾所周知,安全的食品不是檢驗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因而食品安全是貫穿整個生產鏈條,從養殖到運輸再到加工整個過程的安全。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作為水產品生產源頭的主體,是否掌握相應的安全衛生知識以及具備一定的質量安全意識,將直接影響我國水產行業發展的前景。課程實施的主體是教師,學習的主體或學習的中心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保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對授課教師來說是一個重點及難點[5]。如何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方法的改進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對授課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 ? ?緊跟社會發展,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社會對水產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也不僅局限于只會理化檢驗,掌握理化檢驗基本操作技能、熟悉水產品安全質量控制體系、具備一定的法律法規基礎的綜合性人才才是發展方向[6]。市場的需求是水產養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因而要求在教學設計中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從而達到滿足社會需求的目的[7]。目前,我國關于水產品安全比較權威的一本教材是由中國海洋大學林洪教授主編的《水產品安全性》,屬于全國第一套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系列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其主要內容涵蓋了從漁場到餐桌一條完整的餐飲消費鏈。由于各個學校所在地域和學科背景不同,在對教材內容的取舍方面,結合自身學科特點以及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選擇。例如,對于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漁業生產技術是其強項,很多課程都會涉及,因而這一部分內容直接略去不講;而法律、法規,HACCP等質量控制體系等對于他們來說,屬于比較新的內容也是當前社會所需要的方面,這部分內容所占課時比重可加重,并且可以通過新穎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掌握。例如,針對食品標準及HACCP、GMP等單調乏味的內容,教師通過廣泛調研,收集水產加工企業中真實發生的食品衛生安全事件,通過真實案例導入,啟發、引導學生對上述內容進行思考、分析和推理,即使他們理解了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了他們邏輯分析能力,并能舉一反三地分析一些突發性食品安全問題,且能夠針對問題給出全面合理的預防控制措施。通過這種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實現從知識向能力的轉變。
此外,任何一本教材受出版時間的限制,里面的內容總是滯后于技術的發展,因而每年的課件中都要增加近一年國內外發生的重大食品安全案例。通過對食品安全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學生對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現狀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提出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及法律制度的一些建議,更易切中預設的教學目標。
水產品質量安全貫穿于從池塘到餐桌的每個食品加工環節,因而在課程授課過程中,各章節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方便學生理解與記憶。
2 ?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常規的線下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授課為主,學生的被動接受限制了其自主學習積極性的發揮[8]。近年來,眾多研究者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核心的小組討論法和以案例為中心的案例教學法由于其易實施和效果好在我國教育改革中經常被采用。其中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選取代表性案例,啟發學生積極討論并獲得正確知識的教學方法,而小組討論法是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和創造性思維的方法[9]。兩者都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主動思考,鼓勵發散性和邏輯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精神[10]。在水產品安全課程教學中,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到一起。首先,教師布置作業,以3人為一組,每組選擇一個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案例,要求對案例進行描述,進而分析發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整理成5 min左右的PPT,這些工作在課前完成;課堂上小組成員代表講解PPT,其他學生提問并討論。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規定聽講的學生必須提出問題,如果沒有學生主動提問題,則由教師指定學生提問。通過近3年該種教學方法的實施,發現該方法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除了剛開始的1~2次課需要指定學生提問,很多時候教師需要做的工作是不得不終止學生之間熱烈的討論。通過學生們的自由討論,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被動學習就轉換為主動學習,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過討論,問題越辯越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進而提高自己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師生間的互動討論,也有利于促進教學相長。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教師在討論過程中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討論結束后應進行提煉總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包括小組成員PPT的準備、內容的選擇、學生提出的問題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要點的掌握,而且也有利于其他組學生對這種教學形式的理解和實施。分組講解的案例教學,學生除了知識的主動獲取,也達到了組內合作、任務分擔、組織協調,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此外,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又開展了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課堂辯論。以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問題為例,提前將學生分成2組(正方和反方),各組成員通過課后查閱大量資料,充分準備后,在課堂上開展辯論。相對案例分析,由于所有的學生都做了資料準備,因而課堂討論氣氛更加熱烈,效果更加明顯,學生對食品添加劑的相關內容掌握更加深入。這種新穎的形式教學效果非常好,但考慮到課堂時間,最多只能安排1次或者將其放在課外時間進行。
在教學手段改革方面,通過積極倡導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教學,也是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例如,講到GMP良好操作規范的內容時,理論知識較多,比較枯燥,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企業的相關圖片和視頻,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進入車間之前如何進行手部清潔、消毒,怎樣處理加工過程中掉落食品等。這些形式的增加,不僅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生動,而且增加了學生感性認識,接受效果好,避免陷入純粹理論說教中[11]。
3 ? ?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為了解學生對本門課程整體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降低傳統的卷面成績的比重,通過改革,目前成績組成主要包括3個部分:學生PPT展示占20%,課堂討論占20%,期末成績占 60%。PPT展示的成績主要由4個方面組成,包括案例內容的選擇是否具有代表性、PPT制作的水平(反映了學生態度是否認真)、對案例的分析是否充分、回答問題的情況。課堂討論成績部分主要包括學生是否積極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深入程度等,教師每節課對此部分成績進行記錄,最后的平均值作為該部分的最終成績。期末卷面考試中,逐步減少死記硬背客觀題的數量,增加主觀題的比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此外,課堂討論涉及的內容也在考試范圍內,這就督促了學生注重平時學習及積累,改變平時不認真聽、考試前背誦教材重點就能得高分的現象。這些方面的改革,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4 ? ?結語
水產品安全是食品、水產專業重要的專業課,通過在教學內容上及時補充更新學科前沿知識和最新技術成果,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小組討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成績評定方面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等三方面的創新,提升教學效果。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現代食品的風險因子和先進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及控制措施,滿足新形勢下水產品安全檢驗和監督的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5 ? ?參考文獻
[1]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19中國漁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2] 洪浩峰,葉敏.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發展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4):223-225.
[3] 梅琳,崔海英,徐斌.《食品安全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1(90):20-21.
[4] 許文濤,朱龍佼,程楠,等.案例教學法在食品安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41-346.
[5] 陳芳,沈群.新形勢下如何講好食品安全教學課程[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89.
[6] 楊案,劉光明.水產食品安全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與實踐[J].中國漁業經濟,2012,6(30):157-161.
[7] 黎怡姍,吳大放,劉艷艷.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及成因分析[J].高教學刊,2019(9):43-44.
[8] 梅琳,崔海英,徐斌.食品安全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1(90):20-21.
[9] 黃和,劉亞,謝主蘭,等.案例教學在“食品法規與標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9(20):15-18.
[10] 徐艷陽,王雪松,宋艷翎,等.《食品安全與檢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100-101.
[11] 張燦,徐斌,張海暉,等.食品質量安全專業開設《食品安全學》課程討論[J].中國校外教育,2012(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