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李梅
摘要:敦煌舞脫胎于敦煌壁畫,它是壁畫中涵蓋的中原樂舞和西域各民族舞姿形象的模擬再現,有著獨特的審美。本文從“形態、風格、意象、意境”四個方面來分析敦煌舞的審美特征,了解其肢體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敦煌舞? 形態? 風格? 意象? 意境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034-03
敦煌舞作為古典舞流派之一,可謂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其舞蹈形象背后濃縮了千年歷史中眾多朝代舞蹈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在形態和風格上有著獨特的風彩,還在意象和意境的呈現上精妙絕倫。
一、敦煌舞的形態美
(一)三道彎——曲中求圓
“三道彎”是一種較為典型的舞蹈形態,它存在于東方各民族的舞蹈之中,如傣族舞、東北秧歌、云南花燈等民族舞中都呈現出“三道彎”的姿態,由于歷史文化、審美觀念等差異,各舞種的三道彎姿態形似而神不似,各有各的特色與魅力。
敦煌舞的“三道彎”呈現出婀娜曼妙的氣質,有著神的典雅端莊與神秘感。赤足勾腳,整體的體態重心向下沉,胯部向左或右頂出、身體稍稍向前傾是敦煌舞“三道彎”的獨特之處。敦煌舞“三道彎”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成因,敦煌舞脫胎于敦煌壁畫,而敦煌壁畫中唐代舞蹈占了三分之二,佛教興盛,中原與西域樂舞文化交流頻繁的唐代孕育出的唐代舞蹈使得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形象既有中原樂舞的柔美卻又不失西域樂舞的豪放以及佛教舞蹈的神秘感。因此,“三道彎”的姿態經過后代舞蹈工作者的再次創造以及舞蹈演員的完美演繹后,婀娜曼妙的神秘氣質沖擊著視覺,給欣賞者留下無盡的回味。無論是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中的經典舞姿“反彈琵琶”,還是舞蹈《飛天》都生動地展現了敦煌舞中“三道彎”的曲線美。
(二)飛天形象——含蓄婀娜
舞蹈旨在創造高度典型的藝術形象。敦煌舞標志性的舞蹈形象是含蓄婀娜的“飛天”。
據歷史記載,“飛天”本是佛教天歌神“乾達婆”和天樂神“緊那羅”的合稱,它們的外觀似人非人,頭上還長著角,職責是侍奉佛陀與帝釋天,它們與成形于壁畫上的飛天形象相比有很大的差別,敦煌壁畫千姿百態的飛天形象是隨著絲綢之路的興起不同文化的相互摩擦與碰撞才逐漸形成的,先后包括“西域式飛天、北魏飛天群、南朝飛天、龜茲飛天、盛唐飛天、中晚唐飛天、宋元時期的飛天”,每個時期的飛天形象都姿態各異,異彩紛呈。
敦煌舞的飛天使敦煌壁畫里各種伎樂的飛天形象從闃靜的石窟中煥彩,由靜到動,活靈活現地呈現于眾,不僅讓我們為其飛天舞姿所傾倒,更讓我們為其內含的藝術價值以及民族精神所驚嘆。群舞《飛天》,七名演員在固定的蓮花臺上呈現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表演,她們通過勾腳曲身,松垮扭腰等基本動作展現出了空靈優美的飛天舞姿。
二、敦煌舞的風格美
風格是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亦是如此,舞蹈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敦煌舞的風格代表著特定時代舞蹈的美。
(一)佛教色彩濃郁
敦煌壁畫樂舞形象地體現了佛教文化,再現了佛教歷史,并以深厚的佛教文化為根基,有著豐富多彩的藝術特點和強大的藝術生命力。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之行開辟的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文化交流與碰撞之門,佛教文化于東漢隨之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樂舞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敦煌受佛教文化的影響最為顯著,從絲綢之路南北兩線沿途之處便可看出,漢代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之后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條路線,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蔥嶺再到安息;北線從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此外,漢唐之際又開辟了一條新的路線,由敦煌經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東羅馬帝國)。因此,敦煌成為了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佛教色彩濃郁的敦煌舞,如飛天、金剛力士等形象,佛教色彩極其顯著。
(二)西域風情盡顯
敦煌舞極具西域風情。處于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其舞蹈藝術也因東西方藝術文化的交流融合而變得獨具風格。中原與西域樂舞文化的交流歷史悠久,戰國末年,“秦王掃六合”之舉掀起了泱泱漢舞的大國之風,漢代政治穩定,經濟強大,樂舞文化交流也不斷擴大,多姿多彩的七國文化匯聚中原,形成了新的綜合表演形式“百戲”,西域樂舞也在此時傳入中原。中西樂舞文化交流影響深遠,張騫從西域帶回樂曲“摩訶兜樂”,后被制作成了軍樂,漢靈帝也十分喜愛西域外來文化。據歷史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板、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魏晉南北朝中西結合“西涼樂”,更是西域與中原交流的典范,直至唐朝的《十部樂》有七部均來自西域。因此壁畫中必然有著極具西域風情的舞姿形象,比如赤足坦露之態,豐富的手勢,都盡顯異域風采。
(三)唐舞風韻十足
敦煌舞富含唐舞風韻,其融匯了西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舞蹈藝術結晶,其中唐代舞蹈在壁畫中占了三分之二,這與唐代空前繁榮的舞蹈藝術有著極大關系。唐代樂舞是中國古代樂舞發展史上的巔峰。唐代空前繁榮的舞蹈文化對敦煌壁畫產生了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一時期,以壁畫為載體的敦煌舞蹈藝術到達極盛時期,壁畫中的樂舞形式以及舞姿造型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絢麗多姿、異彩紛呈。
敦煌舞的唐舞風韻十足:1.唐代壁畫中增加了“經變樂舞”這一形式,其樂舞有柔美溫婉的,有矯捷雄健的,充分體現出了唐舞“剛柔相濟”的風韻特點。樂隊所持樂器也體現了唐舞“中西結合”的特點:柔美的舞蹈以中原樂器為主,豪放激烈的舞蹈以西域樂器為主。2.敦煌舞盡顯西域風情,卻也不失中原特色,唐以后,壁畫中不止有“坦胸露乳、勾腳赤足”的舞姿,還有“柔婉俏麗”的中原樂舞形象。3.敦煌舞樂舞形象的裝扮配飾體現出唐代飾品的精美。壁畫中飛舞的飄帶與唐舞的袖子不無關系,衣服上的裝飾以及頭頂的寶冠也映射出唐代服飾的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