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怡
摘要:高校師范生是到各級各類學校或教育機構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的教育預備者。在我國民族器樂師范生的培養中,其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基于教育的社會價值以及文化傳承價值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從而為實現國家的延續性教育奠定基礎。本文主要針對目前高校古箏類師范生培養過程中教學目標、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系統性地探究古箏教學師范生的培養模式,以此全面提高高校民族器樂師范生培養的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高校? 民族器樂? 師范生培養? 古箏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109-03
教育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是實現民族振興與發展的引擎與動力。國家公費師范生的教育與培養,能夠在國家教育體制的帶動下,通過明確的教育方向與目標來推進教育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在高校民族器樂師范生的培養中,我國能夠通過教育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從而用高校學生的專業素養來更好地實現下一代延續性教育的長效發展,同時在教育的過程中還能實現高校民族器樂文化的傳承,促進音樂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民族器樂師范生培養的社會價值
(一)教育價值:培育器樂表演專業人才
高校民族器樂師范生的教育與培養是實現我國音樂類教育的重要形式與途徑,其能夠通過民族器樂的教學來普及音樂中的器樂知識,并且通過專業的技法教學實現學生個體的音樂與表演教育,促進學生專業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古箏教學中,我國高校主要通過古箏的各種指法、練習曲、樂曲的教學練習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并且能夠對于樂曲中的情感表達、樂段的分析以及氣息的運動等方面進行教學,培育出適合社會發展的音樂類專業人才,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二)傳承價值:傳承民族器樂文化理念
民族器樂在教學與演奏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彈奏與表演技能,還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重點對于樂器背后的音樂理念、音樂文化內涵進行學習,以此來實現民族音樂在新時代高校教育領域的傳播與發展。例如經典古箏演奏曲《漁舟唱晚》,該樂曲能夠在彈奏中創造一種夕陽西下、漁歌四起、漁夫豐收的歡樂場景,這也就是通過樂曲演奏的形式形成一種相對輕松愉快的文化氛圍,通過這種歡快的音樂氛圍表達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種形式能將民族器樂背后的文化理念與內涵進行傳承,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祖國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社會價值:免費師范實現教育延續
高校民族器樂的教育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優質的器樂表演的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彈奏技巧以及知識,實現個體專業能力以及精神水平的全面提高。而我國免費師范生的教育形式為國家各個教育組織與機構培育專門化的教育人才,其能夠通過高校學生個體的專業能力與素養來開展新一輪的音樂教育,從而在這種延續性教育中提高音樂在社會上的認知度與傳承度,實現音樂文化在整個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傳播,以此提高全民族的音樂文化自信,提高音樂文化傳播的社會價值。
二、高校古箏師范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歸因
高校古箏課程是高校音樂類專業中一個重要的樂器教學方向,也是音樂類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演奏技能課程。師范類高校開展這一課程主要是希望能夠通過相關的專業教學來實現學生個體彈奏能力的全面培養,從而強化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進一步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專業能力。而目前高校在古箏師范生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民族文化滲透不足、創新能力不足、表現力培養不足以及與生活相脫節的問題。
(一)重視技法練習教學,民族文化滲透有欠缺
在目前高校古箏專業的師范生培養中,我國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其教學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演指法、技巧的練習,且主要的教學內容局限在古箏的理論知識以及演奏技巧的訓練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需要根據教師所講解的操作技法進行練習,在熟練掌握相應的彈奏技法之后便能夠基本達到課程教學的要求。這種形式主要是基于我國長期以來的教育體制以及高校師范生培養的教學模式所產生的影響,教育模式缺乏與時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使得目前師范類樂器教育教學的綜合能力有待提高,影響著我國長期的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可以說,該課程教學對于學生知識與及能力的訓練相對較多,但是此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所彈奏樂曲背后的音樂故事、音樂理念的滲透與融合不足,這就使得專業課程偏重于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理念的教學。
(二)按部就班模仿練習,器樂表演創新待提高
古箏教學主要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樂理之后所進行的樂器技法的練習,其主要是按照由理論知識學習到實踐訓練學習,從技能掌握到個人模仿式練習的過程。這種教學形式需要遵從一種按部就班的學習形式與過程,從而在教學活動中逐漸開展相應的模仿練習,以此來保障相應的樂曲熟練程度。但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彈奏熟練能力之后,對于樂曲彈奏的專業創新性有一定的欠缺。特別是學生對于曲譜創新、演奏創新以及表演形式上的創新能力都有待提高。而學生創新能力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高校專業課程教育的影響,主要在于教師在教學中對于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課程教學內容資源的整合、課程評價的綜合性與系統性都缺乏相應的教學參考指標,這影響著師范類專業學生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三)傳統教學目標設定,音樂表現力培養不足
在高校古箏教學的過程中,師范類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基于一種長期的實踐教學工作所形成的,教學目標的設定主要集中于學生個體樂曲彈奏能力的培養,而關于學生在彈奏中音樂表現力的呈現教學有一定的欠缺。特別是在如今音樂市場化發展的進程中,演奏者在舞臺如果有更好地表現力,可能就能夠產生更多的粉絲效應。例如表演者的表情神態、儀態動作、服飾服裝都能夠對整個表演效果產生較大影響。古箏類教師首先需要提高學生樂曲的演奏表現力,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將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傳給學生。
(四)古箏與師范教學相脫離,藝術培養與生活脫節
古箏教學屬于一種藝術領域的專業教學,其教學旨在提高學生個體對于音樂的認知與理解能力,以及對于音樂美學的認知。在目前師范類古箏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古箏教學與師范類教學相脫離的問題。例如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針對個體專業能力的學習,而對于自身作為教育工作者所承擔的職責與使命、自身在教育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教育心理學、教學原理等方面的學習有一定的欠缺,以至于師范類專業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因難以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使得教育教學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影響著后期延續性教育的全面發展。
三、高校古箏教學師范生培養模式探究
高校師范生教育是一種實現人才定向培養的重要的教學形式。針對目前高校古箏教學中面臨的諸多問題與困境,我國高校在教育過程中需積極改進培養策略,通過視唱練耳多元培養、民族文化滲透教學、強化體態律動教學、創作教學代替模仿以及實現古箏與生活化教學的融合等方式來實現師范生的綜合性培養,用創新性的培養模式促進高校古箏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一)視唱練耳多元培養,提高學生節奏與調性
在目前的古箏教學中,視唱練耳是一種促進學生個體的視唱能力、識譜記譜能力、感知理解音樂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其能夠通過基本的練習實現學生個體專業基礎能力的全面提升。一方面,在視唱練耳的訓練中,需要著重對學生的彈奏進行專業的教學,例如在琴弦上彈奏位置進行固定標號,學生就能夠通過手指的練習來記住固定的彈奏處,從而通過這種肢體記憶的形式實現個體專業能力的練習。另一方面,視唱練耳還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讀譜能力。例如,在師范生的培養中,專業教師能通過看譜、唱譜、聽譜等教學活動來強化學生對于樂譜的視覺、聽覺、記憶方面的印象程度,同時,也能夠通過聽辨音階、聽辨和旋、旋律聽寫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演奏節奏與調性,更好地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個體音樂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民族文化滲透教學,推進師范生文化傳承
民族器樂是將音樂藝術進行再創造的一種器具。這種器具能夠在演奏中將有節律的音樂與獨具特色的民族音色進行融合,從而實現音樂思想文化的傳承。這就需要在教育教學中,重點對于樂器背后的民族故事與情感進行思想教育,從而在滲透性教學中實現文化傳承。一方面,教師能夠整合相關的反映民族音樂文化的視頻資料,從而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設備來進行展示,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學工作,通過新媒體的隱性教育功能加深學生對于民族器樂的了解。另一方面,師范類院校能夠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來實現文化傳承性教育,例如可以在校內定期開展古箏等樂器音樂文化節、文化周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還可增設古箏表演社團、校表演隊等組織,集結校園廣大愛好者參與古箏音樂文化傳承建設。除此之外,校園還能夠在圖書館、音樂教室、走廊等場所張貼古箏表演藝術圖片以及相關的文化介紹等,以此來通過校園文化環境提高學生對古箏文化的興趣,加深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三)強化體態律動教學,重視器樂表現力培養
體態律動是一種基于音樂節奏所形成的身體動作的展現,其能夠在身體動作的展現中實現個體樂器的表現力培養。在師范生的培養過程中,首先需要重視樂器表演中的體態律動教學,這就需要基于音樂的節奏變化來對學生的呼吸、指法以及動作進行專業教學,并且通過教師的表演引導來實現學生的示范性教學。其次,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基于“提”“靠”“沉”“含”“沖”“移”“腆”這幾個教學要點來開展相應的體態律動教學,從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增強學生節奏樂感,同時使得學生的表演姿態能夠更加優美,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古箏彈奏的現代化教育。另外,在教育教學中,需要創設一種積極的音樂氛圍促進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前可以播放舒緩的古箏樂曲,幫助學生放松身心,從而在舒緩的音樂聆聽中強化學生的音樂認知性。
(四)創作代替模仿練習,鼓勵學生實現表演創新
長期的模仿練習容易使學生產生樂器學習上的枯燥感與無聊感,這就使得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通過樂曲創作來實現教育創新,從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的個體創新能力。一方面,在教學工作中,需要教師在講授基本樂譜樂理知識之后,要鼓勵學生參與相應的音樂旋律的創作,并且在課堂中將學生創新的音樂進行對比聆聽,分析音樂創作段落中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實現學生音樂創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將學生分成唱譜組和彈奏組,要求兩組同時進行,完成一曲之后兩組相互調換重新開始,如此反復練習,可引導學生邊彈邊唱、訓練音準和節奏節拍,進而提升學生視唱水平和固定音高能力,從而幫助學生在視唱練習中學會調整情緒變化、音樂段落的輕重緩急,以此來通過樂曲的表演來實現學生表現力的全面提升。
(五)重視生活化的教育,使古箏教學與生活融合
古箏教學過程是一種民族器樂的教學,其需要將基本的樂器教學來和實際生活化的教學結合,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重視基本的樂器演奏教學,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教育心理學、音樂美學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從而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使得學生能夠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更好地開展相應的專業教學。同時,教師還能夠帶領學生參與到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民間藝術展演,從而將古箏教學由教室轉移到現實生活中,鼓勵學生貼近生活,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與創新,更好地進行相應的樂器表演與創作工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民族器樂師范生的培養能夠在我國的教育模式中實現較高的教育價值、文化傳承價值以及社會宣傳價值。雖然目前高校古箏師范生培養過程中仍舊存在諸多問題,但我國高校在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在保證學生專業學習的基礎上實現學生音樂表現力的培養,并且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生活化教育,更好地提高我國民族器樂師范生的教育質量水平,為后期師范生的延續性教育奠定相應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興峰,張楠,侯深燕.專業認證視角下“雙導師制”師范生培養模式的建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11):55-57.
[2]蔡俊.“一核四維”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略[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11):86-88.
[3]卞秀峰.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民族器樂微課教學探究——以揚琴微課教學為例[J].當代音樂,2020(10):55-59.
[4]常璐.師范生“體驗—實踐—研究”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培養實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129-132.
[5]郭生鑫.視唱練耳對古箏演奏教學的影響[J].當代音樂,2020(10):147-149.
[6]張雯.高職院校古箏教學中加強學生藝術實踐研究[J].大觀(論壇),2020(0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