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舟 張芳 常保瑞
摘 要:坐落于南海之濱的廣州,憑借著與生俱來的優勢,在發展進程中,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留下了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生態資源的鄉土課程資源。在廣州地區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融入鄉土課程資源,有助于增強課堂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高中生的愛國、愛鄉之情。因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高中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教師要想真正解決高中生的實際問題,讓課程貼近現實生活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高中心理健康;鄉土課程資源;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42-0012-03
引 言
2012年,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不僅明確要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充分發揮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還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利用地方課程或者校本課程開展科學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在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改革設計中,以及在新課程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廣州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廣州地區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對鄉土課程資源中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生態資源進行了廣泛的開發與利用[1]。本文意在探究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否較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旨在使高中生越加明晰地悅納自己、認識家鄉和社會,并增進其情感認知和社會認同,進而更好地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
一、鄉土課程資源概述
在鄉土課程資源中,“鄉土”是首要的。所謂“鄉土”,最早的文字記載當推我國先秦文獻《列子天瑞》中“友人去鄉土,離六親”一句,在此處“鄉土”意指“家鄉”。所謂“課程資源”,指的是在自然、社會、學校中一切有利于課程施行、有利于達到課程標準,同時能輔助完成教育目標的資源。而“鄉土課程資源”則是眾多課程資源中的一個分支。通常來說,學者們認為的“鄉土課程資源”,是指學校師生所在的某一地域中的社會經濟、自然條件和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系列教育內容,由自然環境、地方歷史、風土人情、社會科學、民族習俗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經驗等大部分有利于課程目標完成的自然、人文要素組成[2]。
筆者在本文中主要著眼于鄉土課程資源中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生態資源,這些資源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廣泛性,即鄉土課程資源產生于當地所有人、事物及環境之中;二是隱含性,即能夠將鄉土資源轉化成現實需要的課程,通常要求課程主體能夠主觀能動地挖掘和利用鄉土課程資源;三是資源本土性,即一切在學校師生所處地域內可被利用的資源都應被用作鄉土課程資源;四是原生態,是指未經過任何社會加工處理的并且在課程中有利用價值的資源;五是民族性,把鄉土資源與地方民族特質機動地聯系在一起,讓民族文化深刻地融入鄉土課程資源中,特別是在多民族地區(如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鄉土課程資源的民族性更加明顯;六是教育性,主要體現在具備崇高、先進、積極教育意義的鄉土課程資源。
二、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的認識
1.自然生態資源角度
從地理位置展開分析,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及珠江三角洲中北緣,與香港、澳門隔海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也是中國的“南大門”;從地形地貌展開分析,它屬于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為珠江三角洲的構成部分之一;從氣候方面展開分析,它地處亞熱帶沿海,屬于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征為夏季長、霜期短,和煦多雨、光熱充足,全年平均氣溫為21.9℃,是我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發達城市之一,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長,所以有“花城”之美稱[3]。總體而言,從自然生態資源方面來看,廣州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
正如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所說:“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在廣州地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該觀點,對學生進行一種“相比其他城市,自己一直居住在一座自然生態資源十分優越的城市”的心理暗示,從而讓他們獲得心理滿足感,并以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學習和生活,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心理學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讓他們充滿幸福感[4]。
2.文化生態資源角度
廣州是一座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在人文旅游資源上,它坐擁種類繁多的歷史遺址、名人故居,如九毛嶺遺址、黃埔軍校舊址等,值得一提的還有長隆歡樂世界和地標性建筑廣州塔;在自然旅游資源上,它有白云山、王子山森林公園;從飲食文化上來看,從古至今,廣州形成了帶有“羊城特色”的廣州飲食風俗,廣州人有獨特的飲茶、煲湯、喝涼茶和吃蛇羹等飲食習慣;從教育文化上來看,在清朝末年,洋務派于同治三年間在廣州開設同文館,廣州的文化教育從古至今都是全國領先的,廣州目前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最先進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知名學府有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關于文化教育方面的資源,筆者接下來將重點結合具體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進行分析。
關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筆者曾有幸參觀過廣州市第二中學的心理咨詢室,也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交流過該校的課程情況。坐落在廣州的華南師范大學,是我國的師范名校之一,其心理學科由曾留學于日本的心理學家阮鏡清教授創辦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發展至今,心理學院享有獨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自2001年以來,全面推動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廣東模式”。2009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廣東省舉辦了“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場研討會”,對本學科在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形成的“廣東模式”給予了高度肯定。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為廣州的高中培養輸送了眾多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且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廣東模式”具體落實到某所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以及課后對高中生開展的心理咨詢及各項活動中。綜上所述,廣州是一座人文氣息十分濃厚的城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通過教學、課后活動及心理咨詢輔導,讓高中生在這座擁有悠閑文化的城市中學習、生活,并一直保持放松積極的心態。
三、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意義
1.有利于增進高中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理解
眾所周知,心理健康課程并非高考科目。因此有少部分高中只是這幾年為了響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才不得不開設該門課程。教師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把鄉土課程資源與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整合起來,有助于促進高中生更好地熟悉并理解相關課程內容。當教師能合理利用鄉土課程資源、把鄉土資源與教材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鄉土資源的價值時,就能夠顯著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不再枯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鄉土課程資源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能夠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推動高中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了解。
2.有利于高中生繼承與弘揚鄉土文化
蘇聯知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高中生愛祖國的情感是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故鄉的情感開始的,逐漸過渡到認識更加深刻的社會關系,從理性上認識祖國的概念。”鄉土課程資源能夠喚起高中生對家鄉、對祖國的記憶,能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地達到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合理開發與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鄉土課程資源能夠使高中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和人文資源,讓優秀文化走出去,進而在傳承和弘揚優良的地方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培養高中生熱愛祖國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廣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持續全面推動廣東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影響全國的“廣東模式”
師范類名校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作為承擔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的首批“國培計劃”的唯一單位,面向全國各省市培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師,對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經濟、教育、文化中心,其對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起到了“領頭羊”作用,并借助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學術、人才資源繼續發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廣東模式”,更好地開發和利用了廣州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鄉土課程資源。
2.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
首先,教師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平常要多多關注和留意廣州當地的鄉土文化,然后思考如何將鄉土文化融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其次,教師要協助高中生悅納自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首要教學目標是幫助高中生認識自己、悅納自我,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教育。由于只有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熟識的情境與經歷才能反映自己的行為,故運用心理健康教育鄉土課程資源可以使青少年更清晰地認識自我和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要想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該協助青少年正確認識自己。再次,教師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博覽群書,擴充知識面,更好地開發與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鄉土課程資源。最后,教師要不斷學習,因為心理健康教育鄉土課程資源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這就需要教師持續關注心理健康教育鄉土課程資源,強化自己對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同時,根據楊承偉的觀點,師資培訓是至關重要的。相關教育部門也需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多給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從而加強師資力量,為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供優質的人力保證[5]。
3.通過隱性文化促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只通過專門的學科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過程中,以及在校園文明化中讓其得以更好地發揚和滲透。校園文明與鄉土資源中的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生態資源密不可分,校園景觀、建筑設計、綠化分布都基于本土的設計理念和格調;同時學校的校風和學風建設、規章制度和非明文規定的價值理念也帶有濃重的本土氣息。因此學校要注意到這些容易被忽視的隱性文化因素。
4.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的整合
完成鄉土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是鄉土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路徑之一。鄉土課程資源開發難度大,但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把鄉土課程資源與課程內容相整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文化背景的內容,教師可以試著挖掘教材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將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同時也可以嘗試把已經開發的課程資源轉化為具體的課程內容。
結 語
總之,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與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身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我們需要讓高中生很好地熟悉并理解相關內容。當一名教師能夠合理利用鄉土課程資源,把鄉土知識與教材相結合,進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鄉土知識的價值時,其就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不再枯燥。綜上所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達成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通訊作者:常保瑞)
[參考文獻]
王靜愛.鄉土地理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劉剛.新疆中小學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述略[J].昌吉學院學報,2011(01):67.
趙秀玲.歷史教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楊承偉.開發英語鄉土教材的探索[J].云夢學刊,2008(07):127-128.
吳偉玲,鄧祿齋.讓鄉土文化課程資源融進小學英語教學[J].教育導刊,2012(07):89-91.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文科中心2019年度科學研究/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立項項目“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對心理育人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Sz2019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洪舟(1996.6—),女,湖南衡陽人,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張芳(1981.10—),女,湖南常寧人,本科學歷,中級教師,曾獲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個人”稱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常保瑞(1973.1—),女,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