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下,人才作為各行各業發展的源動力,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腳步。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提升人才思想行為與道德品質的重要教育方式,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積極進行改革,滿足學生學習以及教育發展需求。為此,本文從“互聯網+”為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優勢出發,分析了“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與實踐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的出現,促使各行業、產業之間進行了深度融合與再創造。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傳輸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這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動力,豐富了教育內容與形式,但實際情況,部分高校依然延續了傳統思想,導致“互聯網+”下的思政教育浮于表面,致使“互聯網+”思政教育的優勢難以發揮出來。可見,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為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優勢
(一)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依托于互聯網平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課本、大綱,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有效拓展空間,打破以往受限于課堂的固有教學模式,在課外同樣可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通過構建線上教學平臺,讓學生在線上進行思想政治知識的學習,此種網絡學習模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課堂存在問題, 同時還以有效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碎片化時間搜集資料,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這對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1]。此外,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 學會獲取信息有時會比教師還快,對此,高校教師在構建“互聯網+”思政教育時,可以引入時事政治、熱點話題等,激發學生思政意識,并在交流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價值觀念。
(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網絡環境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識,同時公民也可以不受限制的通過虛擬網絡自由表達觀點,其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不良言論,影響學生思想健康,再加上以往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性較強,難以正確引導學生網絡生活。而構建“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借助網絡技術干預學生意識,教師可以提取網絡中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豐富了思想教育內容,對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高校教師可以適時借助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向學生分享主流思政教育內容,提升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接受度,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三、“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與實踐措施
(一)把握網絡文化趨勢,打破思想價值沖擊
互聯網的出現,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變化,但同時,互聯網思想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帶去了一定影響,一方面,由于網絡環境多元化,而高校學生生活閱歷、社會經驗太少,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同時思想價值觀念還處于形成階段,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價值取向動搖,甚至出現思想和行為問題,非常不利于學生健康發展[2]。另一方面,網絡良莠不齊的信息,容易侵蝕學生的心靈,其中一些虛假輿論、暴力、丑聞等,會嚴重影響學生對文化的正確判斷,導致學生思想動搖。此外,目前很多高校學生價值觀扭曲,受西方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影響,出現了盲目攀比,愛炫耀等不良作風。一些道德意識弱的學生甚至出現與當代價值觀違背的惡劣行為。
對此,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全面優化教育內容,從當前高校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為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做好指引。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網絡文化流向,其實不難發現,當前高校學生對網絡依賴度非常高,無論是學習還是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網絡,而這一情況,意味著網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力非常大,以此,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把控網絡文化流向[3],將其作為一個方向,指引思政教育內容,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網絡負面信息對學生的成長的影響。例如,在實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教師應當借助互聯網,掌握當前社會熱點新聞、信息或者學生感興趣的事件,而后適當的引入課堂中,借助當下新聞引發學生思考,并做以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如在今年“新冠疫情”中,有些人勇于戰斗于一線,而個別人則與社會唱反調,一位回國躲避國外疫情的某女士就因為違反我國抗擊疫情規定,依據我國法律條款強令離開,其惡劣行為遭到社會各界的不認同。教師可以借此事件,讓學生討論,從而形成正確的判斷力,指導學生樹立愛國思想,做好公民應當履行的義務。
(二)正確面對陳舊教學模式,積極構建線上教育平臺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獲取信息途徑愈發豐富,這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師作為思政教育者,應當正確認識到“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這樣才可以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游刃有余。但實際情況是,依然還有部分教師教學方法陳舊,對“互聯網+”模式的認識程度非常低。而思政教育內容方面,也過于單調枯燥,教師并沒有充分運用互聯網豐富教學內容,依然只靠教材大綱開展思政教育,但此種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同時也難以迎合時代發展,阻礙了高校思政教育作用發揮[4]。
在此種情況下,構建線上教育平臺顯得尤為重要,依托于“互聯網+”,在實際構建中,需要注意幾點:其一,需要結合高校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全面了解學生實際需求,從而為教師開展線上思政教育提供參考,構建出符合學生需求的線上思政教育模式,同時也有效提升高校學生對線上教育平臺的認可。其二,高校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微課、翻轉課堂等新興的教育模式,豐富線上教育內容,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基礎。其三,在實際線上平臺思政教育,高校教師應當靈活運用社交平臺,從學生興趣度出發,借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傳播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比如,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分享一些高校學生日常接觸到且感興趣的內容,網絡貸款、消費行為、創業方向等等,促使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有效融入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從而增加學生受教育程度,提升學生對思想教育內容的高度認可[5]。
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網絡復雜環境,高校應當積極構建基于“互聯網+”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出其教育優勢,提升教育質量,促使高校學生健康成長。通過本文的分析,高校教師需要在教育上入手,把握網絡文化趨勢,通過正確的引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而在教育模式上,則可以搭建線上教育平臺,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真正的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強.“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7):211-212.
[2]袁佳佳.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路徑分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9):43-44.
[3]張明.論傳統孝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9):49-50.
[4]龐雪茹.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初探[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10):217.
[5]曾曉東.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創新發展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9):4-5+8.
作者簡介:
劉婷(1991.12),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助教,從事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