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帥
摘 要: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對維護和鞏固農村穩定、農民增收、農業增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方面發揮著主體作用。同時,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如政治意識不強、黨組織渙散、重視不夠、形式主義、搞面子工程等諸多問題。各級黨組織應該高度重視,把政治工作放在首位,著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威信力,增強服務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農村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這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為做好新時代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鄉鎮黨的委員會(以下簡稱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村指行政村)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全面領導鄉鎮、村的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特別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把黨員群眾組織起來共同奮斗的歷史,就是一部持續提升黨的組織力的歷史。毛澤東曾強調指出,“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截止2018年底,農牧漁民黨員為2544.3萬。占全部黨員人數28.1%,按照職業化分,是人數最多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占全部基層黨組織的30%。農村基層黨組織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增強其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十分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健全鄉村治理和維護農村穩定的定海神針。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治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在探索創新農村治理方式,推動建立鄉村治理政策方面發揮主體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運用和推廣積分制,量化農村治理類別,賦分農村治理各個領域,使得農民在農村治理中獲得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雙重收益。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政策的實施者、考核者,農村基層黨員是參與者、引導者,協同推動機制不斷健全。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主心骨。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動力和政治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決定,提出了“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居住在農村的全體村民是鄉村振興的主要推動者和實踐者,也是這一成果享用者。農村基層黨組織通過開展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政治參與意識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能夠激發全體村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主人翁意識,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動力。
農村基層黨組織還承擔著黨在農村范圍內地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貫徹實踐不走樣、不變形,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進行。近年來,農村地區的空心化日益嚴重。受過良好教育年輕人,特別是知識水平較高的多已經離開農村,居住在城市地區,留在農村的基本上是中老年村民和兒童。他們一般學歷層次偏低,知識水平不高,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容易對黨在農村的路線、政策理解上出現偏差,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沿著正確的軌道和方向,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農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偏移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隨著精準扶貧深入推進,全國絕大部分農民都已實現了脫貧。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提升,農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農村地區封建迷信、賭博等腐朽沒落的東西開始沉渣泛起,嚴重侵害者農民群眾的思想。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增多,亦更加便捷,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等價值觀盛行,嚴重沖擊著農村地區原有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主流價值觀。農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益復雜化,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地區的威信、影響力下降。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和這些不良社會思潮爭奪農民思想陣地,承擔著糾正和重塑農村地區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責任。
(二)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意識不強
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認識上存在偏差,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在農村“缺位”。一些地方和一些黨員干部錯誤認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上級干部的工作,農村基層黨員干部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對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無,無關緊要。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工作任務就是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下去,把相關的會議精神傳達下去。“思想工作靠邊站”、“思想工作無用論”的錯誤思想蔓延。
現階段公務人員考核機制讓基層黨員干部不愿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基層黨員干部把工作的重心主要的放在了經濟建設上,例如搞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片面的理解為只發展經濟,而將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撇在一邊,甚至將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對立起來。部分基層黨員干部想當然的認為,只要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黨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實了,新形勢下黨群、干群關系出現的不和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只要農民富了起來,農民思想問題就解決了,不需要再花精力抓思想政治工作了。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不足。
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結構不合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隊伍普遍存在著文化水平偏低的現象,絕大多數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在一些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小學文化程度占多數;年齡偏老,年齡分布重要集中在50-60歲之間,缺乏具有一技之長的高學歷、年輕的黨員。這種情況嚴重制約著農村黨員和“兩委”干部的戰斗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以互聯網和自媒體等新興學習手段讓農村地區的老黨員無所適從,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主要表現有:一是組織制度不健全。黨組織班子配備不齊全、隊伍不穩定,一人兼多職,部分工作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二是長期疏于管理黨員。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和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流動黨員數量增多,在流動黨員占比較大的農村,黨員大會的參會人數難以達到法定人數,以至于發展黨員工作和支部換屆工作都無法正常進行。三是黨性觀念弱化。部分農村地區基層黨組織工作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減弱,在扶貧攻堅中,出現了優親厚友、以權謀私的違法亂紀問題;發展農村黨員時,不認真考察入黨對象入黨動機、現實表現等,出現了把關不嚴,發展近親屬,鞏固“家族勢力”等問題,嚴重影響黨組織的公信力,脫離群眾。
(四)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義嚴重
內容過于教條。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對于具體的內容存在著教條主義的問題。照本宣科,把上級布置的任務,需要傳達的會議內容,一字不差的在村民會議上宣讀,內容枯燥,完全不顧臺下村民有無聽得到、有無聽的懂、有無理解的透,甚至“臺上開大會、臺下開小會”。不進行詳細的解讀,不接地氣,造成村民對黨的方針政策,惠農舉措,一知半解,不知不解,誤讀誤解。
形式過于單一。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形式老套,缺乏新意,工作觀念陳舊,例如局限于會議落實會議、涂鴉大字墻面標語,甚至采用過去沿用的大喇叭廣播,導致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總體效果上缺乏生機。這樣的形式難以提高黨員群眾的工作積極性,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政治功能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認為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掛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義中可以看出,對于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目標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對村民進行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幫助村民樹立健康的、積極的思想觀念,服務于黨的路線、綱領和方針,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支撐;另一方面,組織廣大黨員群眾積極學習黨的指導思想,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論學習,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升農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參與主動性。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需由服務經濟向服務政治和經濟轉變。
(二)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
提升基層農村黨組織自身的組織力。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針對一些農村基層黨支部中存在著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首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村中現有黨員的年齡、數量、學歷層次等基礎數據,把在群眾中思想政治覺悟高,責任意識強的有能力、有威望的群眾吸收到黨組織中來,進一步充實兩委會成員,規范完善基層黨組織選舉制度,經常性的召開兩委會,加強黨組織的內部溝通和交流,加強團結,增強凝聚力,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流動黨員的管理,建立流動黨員聯絡工作站,掌握流動黨員思想動態,在流動黨員集中返鄉期間,加強流動黨員黨性教育。同時還要注意擴充農村基層黨組織新鮮血液,注重從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堅決杜絕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的現象,率先垂范,把農村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堅強的戰斗堡壘。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要轉變觀念,創新方法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工作方法創新的前提。農村基層黨員干部要充分認識到開展思想政治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創造性地改進傳統的廣播、宣傳欄、標語等載體,但盡量避免使用“禁止、不許”等字眼,采用相對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村民易于接受的宣傳方式;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例如創建微信公眾號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網絡,為基層黨組織和村民搭建交流溝通的平臺,實時把握村民思想狀況和發展動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N].人民日報,2019-1-11(1)
[3]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4]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