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藍
摘 要:當我們提到教育孩子時,我們時常會想到方式、愛、好的環境和資源,卻很少會有人第一時間想到應該有一對懂得敬畏的父母。人類與整個社會、宇宙一定是和平相處的,其中一方占用的資料過多,必然導致同等效力的失去。比如今天的新冠、SARS和未來種種。
關鍵詞:敬畏;教育;好父母;學習
人這一生會接受三種教育,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學校教育,三是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家庭教育,只有家長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適合的教育方法,再合理的利用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資源,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我從02年開始學習心理學,并且獲得了心理咨詢師二級證后,在學校成立了心理咨詢工作室,開始做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期間一直講授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人際溝通與禮儀、播音心理學、旅客心理學和市場營銷等課程,多年一線的工作經歷,越來越發現孩子未來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原生家庭的翻版。當家庭問題愈發嚴重時,孩子在情感上需要的支持就愈多,而此時他她在學校表現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無數的事實證明,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我們不能只看見“頭疼”這個現象,重點是關注“頭疼”背后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當一個孩子協調機制無法維護自身的平衡時,于是出現問題便是在尋求幫助,家和學校如果一直看不到問題背后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就一直無法得到滿足。所以,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懂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才有好的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一、好孩子都是父母的“潛移默化”
許多優秀的父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都有敬畏之心。紀錄片《鏡子》中有這么一段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么樣,關鍵在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什么才能收獲什么。種下的是尊重和愛,收獲的則是自信和獨立;種下的是恐懼和冷漠,收獲的則是負罪和隔離。因此把孩子當人,了解他們的成長規律,了解他們作為獨一無二的人可以有的那些與眾不同,就如種莊稼,光有陽光,不行,你必須先播種,再研究灌溉方法,最后才是收獲。為了果碩質優,父母得是參天大樹。有些人可能會說,二三十年代的父母大字都不識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生存的意義就是為了活著,還談什么參天大樹,但是他們的孩子長大后也都挺好的呀?其實,大字不識并非不會教育,品德良好和有文化往往是兩個概念。文盲一定是缺少文化素養的人,而文盲不等于品德不良好。多年一線工作的經驗,智力是個人發展當中占比最少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而品德最終才是一個人成長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力低下最多稱為“傻”,缺乏意志最多稱為“懶”,缺乏胸懷最多稱為“狹隘、小氣、短淺”,唯獨缺乏品德將失去“成人”的機會。而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移默化”,內化進孩子的心靈深處。孩子是照著父母的樣子生長,父母沒教養,孩子就會缺失教養,而這缺失掉的教養,會以另一種方式在孩子身上取回。因果相生,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埋下惡因,得惡果。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上,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這里我想說三個孩子,格蕾塔、小馬云、天天。格蕾塔,16歲,瑞典的環保少女,整天輟學宣傳環保,不久便遭到非議,一是因為她光說不做,二是因為她演講時表情猙獰,讓人不悅。而這個女孩的背后顯然是因為有一雙隱性的手,她的母親鼓勵女兒罷課,游行,將她塑造為“神,并借此將她作為商機出版自己的自傳,并且宣稱她的女兒能看見二氧化碳。小馬云,8歲,酷似馬云的一位貧困山區的兒童,配保鏢和秘書,開口就是社會,直到大馬云宣布退休,經紀公司馬上解雇了小馬云。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在臉上”,被利益腐蝕掉的童心,對于我們大眾不過是個犧牲品,而對于他們的童年和他們未來的人生,誰來買單?而天天,模仿李佳琦賣文具的小男孩,當他的視頻日益走紅后,你會發現爸爸對孩子是有約定的,八點以前必須完成作業,然后15分鐘完成視頻的錄制,素材、創意都是他們一起構思和挑選,一起來完成后期的剪輯。后來有許多廣告找上門,天天爸表示,現在只接公益的,以后等天天長大了有自己的思考了,由他自己決定。現在重要的就是開心的拍,快樂的玩。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允許你成為自己,享受童年的同時也做出適當的引導。所以育兒即育己!
二、好的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愛來自父母,傷害同樣也來自父母,而這愛與傷害,都會被孩子繼承下來。中國的家庭系習與性統正在遭遇嚴重的沖擊,許多父母來自一個遭受過多剝奪的時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內心里留下隱而未察的缺乏與創傷,以至于他們后來不自覺地在孩子身上尋求補償,一方面,是他們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溺愛,一方面是他們會在學業上對孩子過高的期待與強求。而競爭激烈的現實又強化了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以致于許多父母在孩子教育上采用極端強制的方式,用自己的經驗去代替孩子的經驗,用自己的真理壓制孩子的思考,這些都挫傷了孩子的生命潛能,壓抑了孩子的自我成長。
好的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從嬰兒降生,父母了解過多少孩子發展的關鍵點,2.5到6歲是秩序規范期,3到6歲是語言發展期,2到8歲是想像力關鍵期,8到14歲是黃金閱讀期,12到15歲是獨立關鍵期?父母了解過作為母親,德行、禮儀、品格、氣質在嬰幼兒階段對孩子形成的影響嗎?了解過作為父親,方向的引領、意志的培養、理性的思維,對孩子事業的發展會形成怎樣的影響?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位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是靜下心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發泄情緒,優秀的父母絕對不是100分父母,他們也許只有60分,甚至有時顯得絕情,但在孩子成長過程里凡是孩子想嘗試的事情,都應該讓他們去做,比如嘗試讓孩子做家務,跌倒鼓勵她站起來,讓孩子享受過程而非結果,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給他們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遠行。學些什么,如何學習,也是需要我們一起來探討的。
三、父親母親學習的不同路徑
走進原生家庭并不容易,這需要我們獲得覺察,而首先,作為生育的母親與子女關系的覺察,則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讓女性更了解自己,讓子女更了解母親,讓母親更了解子女,都將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這并不是說一個孩子的一生,母親的撫育需要承擔多么大的責任,或者遭遇指責,因為畢竟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因此這里我只是給母親,我自己也是一位母親,更多的呈現和面對。這對于我而言,也是對我自己的一種療愈。
我至今難以回想起與母親間的親密、依戀、與母親擁抱的感覺、母親愉悅的樣子、她曾經帶給我的慰藉,或是啟發。這也并不意味著我把責任推給母親,我希望通過對母親的了解、原諒和愛來完成治愈自己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母親,但是也許我們都可以有一個媽媽應該有的樣子:
與伴侶的關系。夫妻之間的矛盾很正常,哪怕沒有大吵大鬧,但孩子往往能感覺到家庭空氣里不正常的因子,并且也容易產生胡思亂想,因此,面對矛盾比回避矛盾帶來的消耗更少,這并不在于是否離婚,而是真實面對將傷害降到最低。比如父母因為某件事情大吵,吵完如果能給孩子一個恰當的解釋,解釋不是讓孩子來評判對錯,也不是告知孩子誰對誰錯,而是敘述有一件事情,父母的觀點產生了異議,但是因為父母沒有控制好情緒,因此在言語上產生了爭執,但這不代表父母不愛你,也不代表父母之間沒有愛,只是觀點的不同,而不等于愛與不愛。真實面對因為爭吵給孩子帶來的恐懼,就能將傷害盡可能的降到最少。
處理情緒。世間會有許多事情沒有對錯,太理性的生活,會喪失情感的流動。所以真實的媽媽會有個性,有發自內心的笑,有處理情緒的能力。辛苦一天回家還要處理一堆家務,暴躁可想而知,所以求助伴侶,告訴孩子今天很累,承諾晚點或明天,讓母親的情緒流淌出來,而不是通過委屈求全或是暴跳如雷來宣泄,母親能輕松自在了,家庭氛圍也會輕松很多。同樣,孩子的情緒需要被母親看見和接納,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無論是自己的情緒,還是孩子或者愛人的情緒,都需要被接納,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每個人的冰山下面不知哪里就會出現波濤洶涌,但是痛苦和難相比,選擇就意味著面對。
價值觀。教會孩子誠實、正義、仁慈、同情、原諒、健康、自尊、是非,相當重要。而最好的方法卻是身體力行。對待孩子和他人保持如上品質,友善、坦率表達自己的看法,不粗暴和挑剔。這個世界正直的人不多,有錢人很多;想做自己的不多,想成為別人的很多。當整個社會都在追逐學歷、利益、地位時,卻依然有人在堅守學問、情誼和夢想,所以價值觀的引導并不是我們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而是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帶給我們的體驗和思考。
當然,以上這些并不代表著養育的責任只在于母親。
作為父親,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父母與孩子一起吃晚飯,也許并沒有數據表明這樣的做法能帶來什么,但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年夜飯,除了合家團圓,還有就是享受天倫之樂。無論是老人或是小孩,他們的期待里,無非就是那頓飯里有歡笑,那天一個都不少。所以常常回家吃飯,聊聊今天發生了什么,收獲了什么,點滴中盡是溫暖。
作為父親,一定要好好愛我的母親。夸夸母親的飯菜,家務搭把手,好好說話都體現了夫妻之間的尊重。觀點不同,想法不同,理解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所有這些都無法影響“我愛你”。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愛”,而讓我們“活不下去”的,還是“愛”。
四、結語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身教重于言教。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孩子,因為首先他們是“人”;了解人的發展,從身體到精神;學會去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式,也許你突然發現,那個方式僅僅是蹲下來傾聽并肯定。讓我們一起努力,做一個有行動、有理性、有溫度、有尊嚴的父母。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6.
[2] 保羅史托茲.逆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03.
[3] 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母愛的羈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