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鋒
摘要:2008年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面臨了中國角色歷史性轉變、“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開創經貿宏圖、自貿區成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前沿、服務貿易成為全球貿易發展新引擎和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業態興起等新形勢。文章對50所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分析,考查了該專業應對新形勢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的現狀,發現了總體滯后和缺乏課程創新等問題,并給出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改革;創新
改革開放40年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我國的外貿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修訂和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歷過幾次大調整,積累了豐富的專業建設經驗,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不斷創新。
一、經貿新形勢
(一)中國角色的歷史性轉變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歐等發達國家謀求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主導制定更嚴格的國際經貿規則,WTO規則面臨沖擊,全球經濟治理的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利用G20、APEC、區域貿易協定、“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積極參與全球經貿新規則的制定,開創了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角色的歷史性轉變。
(二)“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開創經貿宏圖
2013年,習總書記正式提出包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使得“一帶一路”倡議由理論建設進入到實質性推進階段。截止2018年底,中國已累計同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0份政府間合作文件。
(三)自貿區成為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前沿
繼2013年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一共成立了18個自貿區。2019年上半年,全國12個自貿試驗進出口總值占我國同期外貿總量的10.97%;實際使用外資占比為14.5%。自貿區已經成為形成與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高地。負面清單的采用、外貿轉型升級和市場開放成為熱點話題。
二、修訂現狀
(一)《國際服務貿易》課程開設面廣,但以選修為主
95%高校樣本都將講授貨物貿易的《國際貿易實務》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甚至是核心課程。相比之下,只有40所高校開設了國際服務貿易,占80%,其中8所設為必修課,僅占16%。我們認為目前狀況并沒有完全匹配國際服務貿易在整個專業知識結構中的重要地位。當然,《國際服務貿易》課程本身面臨改革的需要,目前這門課抽象的理論多,比較枯燥,行業概況粗略。有的學校同時開設了《國際技術服務》《國際服務外包》等課程,加重了這個知識模塊的權重。
(二)“一帶一路”貿易課程沒有大規模出現
有的高校可能將這塊內容集中在了《國際經濟前沿專題》《國際貿易地理》和《中國經濟專題》等這樣的課程里。
關于“一帶一路”文化交流類課程,更是少見于人才培養方案中。首先,跨文化交流和商務溝通類課程幾乎沒有,這塊內容可能散見于《國際商務》《國際市場營銷》和《區域經濟與文化》等課程,但相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對跨文化能力的要求,其知識匹配明顯不足。在語言方面,有的高校開設了第二外語課程,比如將泰語、越南語、緬甸語等作為了語言課程模塊置于選修課體系中,是個非常好的嘗試。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發展,了解相關國家文化市場和懂語言的人才已經出現緊缺。我們認為這方面的調整有些滯后,調整課程結構和開發新課程,是當務之急。
(三)開放型經濟和自貿區經濟課程不突出
在50個樣本上,課程名稱出現了自貿區字樣或反映經貿開放熱點問題的有《自貿區概論》《自貿區規則專題》和《貨物便利化問題研究》等選修課程。這塊內容有可能被有的高校設置在了《國際貿易問題前沿研究》《經貿實務前沿》和《國際商務前沿專題》等專題型課程中,但共同問題是這些課程大多以選修課程出現,學生可能會因為選課原因而遺漏該知識模塊。
(四)新的全球治理和經貿規則課程占比不大
《WTO多邊貿易規則》和《WTO規則與運作》這類課程一直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6所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如同當初國家需要掌握WTO規則的經貿人才一樣,現在也需要學生了解掌握新的規則要求和變化,特別是我國的“一帶一路”政策規則是如何與世界融合這方面的知識。但這方面的課程,從課名來看,幾乎沒有。但內容可能會在《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和《國際經濟合作》等課程中會涉及到。
三、進一步修訂的建議
(一)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進行再思考和細化分解
教育部發布了我國首個《普通高等學院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明確了國貿專業的培養目標,并給出了“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要求框架。知識要求分別是基礎性知識、專業性知識、工具性知識和通識性知識;能力要求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素質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該根據《國標》的綱領性意見,充分體現各個高校自身的定位以及該專業在國家層面或地方層面的經濟服務中的角色和作用,將新時代新形勢對國際經貿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新要求體現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使每一個知識、能力和素質模塊都有課程支撐,每一門課程都有知識能力素質目標框架。
(二)加快新課程開發力度和舊課程的內容更新
國際經貿環境的變遷和經貿規則的發展,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建設提出了挑戰。要開發新的課程,工程浩大,要編寫一本新教材也要付出巨大心血,有的時候,可能教材還沒有出版,又出現了新的經貿協定。和實務相關的所有課程都面臨著新事物新概念層出不窮的局面。
開設專題型的、研究型的前沿問題課程,是很好的辦法,但這種課程的最大問題就是課時少,難以進行相對細致系統的學習。跨境電商課程已經出現了比較完整的系列教材,涉及這個行業的方方面面,所以“一帶一路”經貿往來、全球治理和經貿規則標準三個領域也應該加速進行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
參考文獻
[1]張秀芳,張吉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改革40年:歷程、挑戰和改革[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8):194-196.
[2]潘素昆.“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研究[J].對外經貿,2019(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