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的任務。如何建設文明鄉風,提升村容村貌,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仍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安徽阜陽韋小莊位于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在此次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該地區積極實踐,但其在發展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尚未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韋小莊當地特色雜技文化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其生存發展的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實地走訪,為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助力韋小莊雜技的傳承與發展,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文化;雜技;繼承與傳播
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實施。全國各地的城鎮、農村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活動和內容,地處安徽阜陽的韋小莊也是此次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者。韋小莊位于國家級貧困縣——臨泉縣城南的15公里處,是臨泉縣下的一個小的自然村,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是周邊人均耕地最少的村莊之一。為解決生計問題,該地村民早在上個世紀就走南闖北,逐漸形成了頗具規模的雜技團隊,韋小莊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雜技村。但其目前的現實狀況并不樂觀,雜技技藝失傳,經濟增長緩慢,農村文化氣息不夠濃厚......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增長和傳承當地優秀傳統文化,韋小莊也正在摸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韋小莊村發展概況
(一)韋小莊簡介
韋小莊位于安徽省臨泉縣韋寨鎮韋周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該村自然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民風淳樸,村民世代玩耍雜技。100多畝的土地面積上生存著180多口人,耕地面積少,無特色經濟種植業,收入渠道單一,經濟發展滯后。
(二)韋小莊雜技的特色
韋小莊被譽為“中國雜技之鄉”,是安徽省唯一的雜技專業村。該地村民世代以雜技謀生,雜技歷史悠久,在長期的雜技表演中孕育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雜技精神。
韋小莊雜技是臨泉周邊雜技中的翹楚。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迫于生計,雜技人開始走南闖北,苦心鉆研,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韋小莊雜技。雜技團四海為家,常年奔赴全國各地,從海南島到黑龍江都留下過他們的身影。為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觀看雜技,他們努力鍛煉,留下了無盡的汗水;潛心研究,開發出不同種類的動作絕活。根據所到之處不同,他們還會依照不同地方的特色習俗對雜技加以改進,入鄉隨俗。在韋小莊雜技的表演中,也會使用到一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像大紅燈籠、鑼鼓、舞獅、古代服裝等,表演內容也會涉及到傳統文化故事——孫悟空翻云斗、豬八戒背媳婦等情景交融、寓教于樂的文化場景,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當下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像韋小莊村雜技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被世人所知曉,因為爐火純青才能刻骨銘心。
二、韋小莊雜技發展的困境
(一)貧困村迫于生計的現實境遇
韋小莊隸屬于全國第一人口大縣——臨泉縣[1],人多地少是當地主要的矛盾,該地沒有特色種植業以及其它重要的經濟來源,村民世代靠種田和雜耍為生。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們紛紛出去務工,想要掙更多的錢來養家糊口,現在村里留下的更多的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這讓本應該充滿濃濃雜技藝術文化氣息的韋小莊村多了幾分暗淡與蕭瑟。
(二)當地村民職業尊卑的思想觀念
由于雜技職業的局限性,從而使雜技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歷史上,雜技藝人被看作是社會最底層的民眾,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走南闖北,借宿露宿,被人們稱為“下九流”“玩把戲”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2]村民認為外出演出太艱辛,以前迫于生計,現在都希望孩子們能考上大學,以后干上老師、公務員、醫生之類的“體面活”,社會地位也有所提高,因此大多數人并不考慮讓自己的下一代從事雜技這一行業。每年春節村民們回來后,聊得最多的不是一年掙多少錢,而是孩子們的成績。一年十幾萬元的收入還沒有一張孩子獲得第一名的獎狀值得炫耀。
(三)專業藝術人才的流失
一些老一輩的雜技藝術家因為年齡、家庭、社會等各種各樣的主客觀因素,逐漸退出雜技表演的舞臺,一些新生的年輕表演者由于后備力量的跟進不足,導致目前韋小莊雜技的發展面臨進退維谷的尷尬局面。表演沒人看,當地人沒興趣,外地人看不到;表演沒場地,缺乏專業的表演場地和演出時間;表演缺宣傳,知名度不高,宣傳力度和途徑不夠,表演成本與收入難成正比。
(四)各種文化的交融碰撞
進入互聯網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融與碰撞,人們的文化選擇種類繁多,在面對多種文化時經常會迷失自我,對其他文化極度認同,但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安徽阜陽韋小莊被譽為“中國雜技之鄉”,深耕“民間雜技”,其雜技藝術與雜技精神卻鮮為人知。“雜技”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所有傳統文化藝術一樣面臨著堅守與彷徨,在當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以當地尋求脫貧致富新思路、新方法為契機,引領韋小莊雜技從“技”到“藝”的蛻變。
三、韋小莊雜技的未來發展路徑
(一)抓住文化之根,不讓文化失傳或變了味
振興鄉村,首要的是要留住鄉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尊重農村固有習俗,在保留原汁原味鄉村文化基礎上,讓農村舊貌換新顏,使振興鄉村有足夠的底氣,振興鄉村有所依歸。[3]立足于當地雜技文化的基礎,滿足于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中華文化應該成為當下農民文化消費的主流。韋小莊雜技有其特色的雜技精神與內涵,應當保留其本土的滋味,滿足當地農民的經濟文化需求與物質文化需求。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也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古代的琴棋書畫、唐詩宋詞以及燈謎、歇后語等文化形式,無一不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4]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留存至今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因此,守住文化之根,構筑文化高地,讓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二)利用現代技術,拓寬雜技文化的宣傳與傳播
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便利,運用多種傳播手段,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讓人們能夠從不同渠道和不同角度去全方位的了解韋小莊雜技這項傳統文化。借助網絡通信技術開展雜技微課教學,寓教于樂,使更多的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領略韋小莊雜技的內涵,從而更好的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當地政府網站建立以韋小莊雜技為代表的鏈接入口,成立特色藝術文化版塊,方便信息傳播。創建微信公眾號,積極宣傳、推廣韋小莊雜技,使韋小莊雜技在臨泉周邊、跨市、跨省乃至跨界,使其享有一定知名度。
(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加強政府的引導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5]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6]基于當下國家大力倡導的精準扶貧、全面助力小康的口號,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設立專項基金及配套激勵機制,發揮“指揮官”的作用,指引韋小莊雜技探索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以期達到農村文化風貌、培養文明鄉風、樹立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改善農民精神風貌與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齊頭并舉。
(四)挖掘雜技文化的藝術價值與第三產業相結合
以特色促規劃,走脫貧致富的新道路。充分挖掘韋小莊雜技的文化內涵,與當地第三產業相結合,發展韋小莊沿線旅游業,促進當地經濟增長,把發展經濟與繼承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實現互利共贏。韋小莊位于臨泉縣城南15公里處,地理位置優越,鄰近特色發展小鎮。韋小莊依靠雜技這一特色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與之不遠的臨泉縣滑集鎮也堅持“三化引領、三線結合”的總要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強力推進扶貧特色產業發展。臨泉周邊的其他地方也大都具有特色,享有“千年清真地、皖北小江南”的長官鎮,可以借助具有數百年歷史山陜會館,古清真寺等景點,使其重新綻放出光彩;楊橋鎮可深度挖掘世人熟知的“百步穿楊”故事,著力打造養由基射箭文化,努力打造射箭小鎮;姜寨鎮充分利用流鞍河生態資源,傾力打造釣魚小鎮;譚棚鎮可以打造成生態農業、花卉基地,陶老鄉打造成“淮上明珠、生態陶老”………這些各具特色的沿線小鎮,可以根據自身特色發揮各自優勢,從而打造出以韋小莊雜技為代表的沿線旅游帶,發揮規模效應,提高其知名度。建立以韋小莊雜技為中心的藝術文化特色鏈,帶動沿線周邊旅游業的發展,實現沿線一帶的經濟增長,共奔富裕路。
(五)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創新
在國家政策與地方政府的扶持下,為了更好地探討在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農村傳統文化繼承、傳播與發展的問題,韋小莊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新表演內容和形式,積極創辦雜技藝術節,提高雜技的音樂、編排、服裝、道具、燈光等技術水平。同時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與國際接軌,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感受到韋小莊雜技的魅力所在。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農村振興是內在活力的激發,是內生動力的培育和發展,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脫貧致富、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改良與提升,更有內在凝聚力、創造力的壯大和提升。鄉村振興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淀的文化創造基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片面外部輸入式的以城市為主導的“送文化下鄉”或就一些先進模式進行移植和嫁接是不能實現的,關鍵要實現文明再生產,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尊重鄉村文明,恢復和重建鄉愁記憶,對鄉村文化資源有再認識再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7]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構筑文化高地的可能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堅守,不僅是從初心到匠心的堅守,更是從傳承到傳播的重擔。
五、結語
振興鄉村,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任務;留住鄉愁,更是一項振興鄉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任務。[8]在當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當地尋求脫貧致富新思路、新方法為契機,引領韋小莊雜技從“技”到“藝”的蛻變。激發當地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幫助當代人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世人遺忘,賦予其新活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加快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王建,孔衛東.臨泉供電公司[J].農電管理,2010,8:1.
[2]李光華.從文化視角考察建湖“十八團”雜技[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1):12.
[3]王星閩.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探討[J].理論建設·新理念·新發展,2018,(5):40.
[4]汪行文.農村文化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武漢:工業學院,2011:33.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2020-7-9.
[6]新華網.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遞六大新信號[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30/c_1122188285.htm,2017-12-30/2020-7-9.
[7]王星閩.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探討[J].理論建設·新理念·新發展,2018,(5):41.
[8]王星閩.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探討[J].理論建設·新理念·新發展,2018,(5):40.
本文為2019年度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安徽阜陽韋小莊雜技的繼承與傳播——從“技”到“藝”的蛻變;項目編號:20191361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