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玉

摘要:新聞采訪既是一門學術,又是一門藝術,有效利用采訪技巧可以推動采訪的順利進行,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新聞記者作為采訪技巧的實踐者,要善于挖掘和追蹤社會的思想動向,做出高品質的新聞節目。
關鍵詞:社會新聞;采訪技巧;運用
一、打下良好基礎,做足準備工作
在新媒體時代發展的今天,社會群體對新聞質量的需求大大提高。新聞從原來簡單的信息傳達,變成了熱點評述和主流思想的具體體現。同時自媒體和各種網絡平臺的出現,也對新聞報刊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因此新聞媒體若想繼續占據社會輿論的主導地位,就要不斷提高采訪質量,用嶄新的新聞視角和確切的評述吸引觀眾的注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足的準備工作為采訪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新聞采訪準備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在正式開始前,新聞工作人員要仔細核對所需工具和采訪要點,確保采訪能夠順利進行。
例如針對采訪前準備工作不到位,而導致的整體訪談效果差的問題,新聞工作者要積極改進,以保障采訪的順利進行。首先,新聞最大的特點就是時效性,其要反映當前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并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所以確定每一期的新聞主題,要列為工作之首。對社會熱點的選擇,應注意是現階段的關注焦點,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評議性或者在社會上引起了相關爭論,這樣的新聞更容易獲得群眾的關心。其次,新聞工作者還要做好資料的收集工作。如事件的前因后果,所包括的當事人,社會目前對事件的看法等。充足的資料收集有助于新聞記者開闊采訪思路,滿足更多社會群體的閱讀需要。接下來,要制定采訪流程,要確定采訪地點,選取合適的受訪群眾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時間,方式和預先準備好采訪問題等。除此之外,為進一步確保采訪的萬無一失,還要對核心的機器設備做好檢修和試用工作,如采訪所需的攝影機、話筒,進行信息記錄的錄音機、磁帶等。最后,由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轉變,為保證采訪的時效性與真實性,新聞記者要在第一時間趕往新聞現場獲取相關線索并進行信息保密,防止信息流失問題的發生。充足的準備將會使采訪工作事半功倍,新聞記者要從長期的工作中,總結出一套工作準備流程體系,提高采訪的準確性。
二、做好溝通工作,注意語言表達
在互聯網深入社會各領域的當下,自媒體平臺大量興起,由于部分運營者缺乏相應的新聞工作素養,使得新聞市場出現同質化,以獵奇和低俗的標題吸引群眾的問題,不利于社會思想的良性發展。由此可見,新聞采訪工作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藝術,需要在采訪中具備清晰的邏輯思路,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信息的收集檢索能力。目前,新聞的表現形式有文字和視頻兩種,都是通過展現雙方之間的溝通來發表對時下熱點事件的看法與意見。為提高新聞采訪工作的質量,為后期的新聞制作積累充足的素材,記者需要與受訪者之間建立信任合作基礎,令其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這就體現了語言的表達的重要作用,新聞工作者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例如針對受訪者不能真實表達自身意愿,雙方溝通不暢的問題,新聞工作者要通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首先,新聞工作者要在日常生活中閱讀和語言表達,多讀情商和心理學相關的書籍。爭取做到在采訪中讓受訪者感到放松,愿意與記者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從受訪者的各種小動作來分析其情緒和心理的變化,積極進行正向引領。其次,采訪人員還要提升自身的靈活應對能力,在訪談中就受訪者提出的事項,快速抓住重點,組織語言,盡量做到言簡意賅,切入主題。接下來,由于在采訪中記者會遇到形形色色各種不同社會層次的受訪者,因此新聞工作者應做到一視同仁,尊重其思想自由,不卑不亢從客觀的角度進行信息的采集,實現對社會思想的全覆蓋。除此之外,記者應掌握訪談的主動權。作為社會熱點的觀察者,新聞工作者要做到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不添加個人的主觀情緒,不被受訪者所影響。最后,受訪者總體上可以分為沉默型與健談型兩種。當遇到前者時,記者要掌握主導權,摸清其心里所想后,從簡單的問題下手令其愿意開口說話,接著再循序漸進誘導其展開討論。當遇到后者時,由于受訪者本身就具備較為活躍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在采訪中容易情緒化或者偏離主題,此時記者就要把握采訪節奏將其帶回采訪主題中。
三、善于捕捉要點,多角度看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社會公眾思想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待某一事件的看法有所不同,這就使得為適應更廣大受眾的需求,新聞評述不僅要采集主流導向,還要關注社會上其他的不同聲音。在自媒體興起的當下,由于其運營者不具備相應的工作素養,片面追求社會關注度,而導致社會輿論思想混亂,新聞繁雜卻沒有重點,以標題吸引受眾內容缺少有效性。因此,主流新聞報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凈化新聞市場,善于捕捉時下焦點事件,并從多個角度出發,實現社會輿論的全覆蓋。
比如針對時下新聞種類和數量繁雜,有效信息較少和公眾的需求提高的問題。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有特點的事件并代表社會公眾發聲。首先,為保障新聞內容的可采性,在主題的選取上,新聞工作者進行深入的社會實踐與觀察,找到近期有待改善的突出問題,如現階段的房地產開發與涉黑涉惡問題頻發。新聞工作者可以從當事人和旁觀者兩個方面進行信息的收集工作,聆聽多種聲音,廣納多種思想。其次,新聞現場是新聞工作者的主戰場,記者要調動自己的視聽說能力,通過現場觀察采集“視覺”新聞,做好具體的情景記錄,使新聞具有感染力。在現場利用攝影器材拍攝有沖擊力、個性和信息量大的視頻和照片,使其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除此之外,新聞工作者要運用多種提問技巧,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在采訪現場,采用正面提問的方式,新聞現場的受訪者大多是事件的親歷者,記者直接深入主題有助于獲取第一手資料,使新聞具有真實性從當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在對其他公眾等進行采訪時,可以采用迂回提問的方式,減少受訪者的抵觸心理,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問題,提高新聞的代表性。最后,新聞工作者也應做好提問的設計,具有一定的思維邏輯性,并留給受訪者充分發揮的空間。做到不偏離主題的基礎上,獲取最廣泛的思想見解。綜上,新聞工作者要深入社會抓住新聞要點,運用不同的采訪方式,開拓受訪者思路采集不同的看法。
四、做好記錄工作,儲備充足素材
新聞作為信息傳播主要途徑,應具有時效性、真實性和可采性。作為主流媒體的新聞報業,對社會工作具有思想傳遞和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因此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十分重要,面對群眾的疑問和質疑,應做到有據可依。無論是視頻還是文字新聞,素材的收集與證據保留都為后期的編輯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針對新聞內容所必須具備的真實性,新聞工作者要在采訪中注重素材的收集與保存。首先,在采訪階段。新聞工作者要確保如攝影設備、錄音機等多媒體設施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之中,既是素材的收集,又起到證據保存的作用,為后期新聞內容的編輯工作提供便利。有據可依可以更好地保護新聞工作者與受訪者雙方的合法權益。接下來,在素材的收集方面,應包括物證、書證、證言等多種類型。最后,對于由受訪者提供的相關材料,新聞工作者在使用前要進行查證核實,同時受訪者提出的言論也應以客觀、積極和符合國家大政方針導向為準繩。
五、營造舒適環境,扮演好傾聽者
為保障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新聞工作者在采訪地點的選取上,應選擇具有一定私密性和較為舒適的場所,使受訪者身心放松,提高對記者的信任,愿意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新聞工作者要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做到與受訪者在身心上進行深度融合,作為合格的傾聽者,保持精神交流與文化思想碰撞,盡量處于同一水平線上。
例如針對為促進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使信息素材收集更加全面,新聞工作者要為受訪者營造舒適的采訪環境,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首先,可以按照采訪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采訪方式及地點。如在車禍新聞的第一現場,記者采訪死傷者的家屬時,應先進行安撫和寬慰使其情緒逐漸平穩征得同意后再進行采訪。為保障受訪者的隱私,可以選擇在人少并且總體氛圍和諧輕松的咖啡館進行。除此之外,記者要善于聆聽受訪者的陳述。通過不時地給予回應,鼓勵其暢所欲言,同時當發現有偏離主題的問題時,要積極進行引導,使受訪者感到尊重,減少其心理負擔。
六、結語
新聞采訪工作作為社會前端輿論的主流傳播者,起到引領公眾思想的作用。因此新聞記者要在實踐中積累相應的采訪技巧,以提高采訪的質量和效率。要從做好準備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做起,在采訪過程中注意語言表述,善于捕捉新聞要點,做好素材積累與記錄,營造舒適環境等。在新聞媒體競爭激烈的今天,新聞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質,滿足人們對新聞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