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棟

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信息技術不斷進步,與信息化社會聯系密切的新聞行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新聞主要是專業的新聞記者通過了解時事以及采訪社會事件的當事人,總結歸納出來的故事發展內容。新聞具有客觀性、科學性以及準確性,能夠幫助大眾在生活和工作壓力比較大的環境下,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時事。本文主要是論述當今新媒體的含義,并指出了當前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不足之處,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背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和素養
新聞記者是最先接觸新聞事件的人,也是有義務和責任對新聞事件進行挖掘,找出背后真相,引導社會正確輿論的人。因此他們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高低直接決定了新聞報道的質量,進而影響整個新聞行業的發展。在當今這個各種信息深度融合的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借助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獲取新聞資源,人們對新聞報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新聞報道內真實性,還要求新聞記者能夠結合互聯網上的多種聲音進行信息整合,從多角度進行新聞報道。但是,很多的新聞記者為了提高新聞報道的數量,僅根據網絡信息進行復述式的報道,沒有進行深入實地的時事了解,這樣的報道內容往往不僅沒有創新性,而且容易失實,甚至誘導不良社會行為的發生。如果新聞記者缺乏職業素養,那么他們就只會追求新聞的報道數量和從經濟收益的角度出發進行報道,不能從觀眾或者事件當事人的角度出發進行真實的新聞采訪報道,不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一、新媒體的具體內涵
新媒體主要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主要是根據某個區域的局部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報道載體主要是報紙或者是廣播。這樣的媒體模式傳播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也受到傳播媒介的影響。新媒體是互聯網與新聞事件相結合的產物,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微博、微信以及抖音短視頻都是新媒體形式。新媒體的報道內容不僅來源于現實的局域性的社會新聞,還可以來自于網絡上各個地區以及國外的各種時事,可以包括傳統媒體的主要報道內容,還可以包括國內外新科技發展等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產物。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聞內容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的,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區域限制,同時報道的內容和主體也是多元化的,任何一個新聞傳播平臺的賬號持有者都可以成為社會新聞事件的報道者,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時時了解全國各地的發展狀況,這樣的模式還能加強個人用戶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新聞報道工作。同時,這樣的模式下,新聞的傳播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人們可以通過視頻和音頻等新型模式完成新聞信息的傳播,相較于傳統媒體常用的文字式報紙,這樣的模式更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新媒體時代的平臺一般都有視頻剪輯功能,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功能對新聞事件的視頻進行剪輯,配以文字并減小篇幅,精簡介紹,這樣能夠讓工作壓力較大的社會大眾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時事新聞,符合當今高速運轉的社會特征。但是,很多沒有職業素養的新聞記者為了博人眼球,增加自己報道的點擊量,就利用剪輯功能對視頻或者新聞原件進行肆意剪輯、拼接,扭曲事實,引發社會輿論,通過這一手段來提高自己的熱度,為自己帶來樂觀收益,但是卻嚴重阻礙了社會大眾對事實的了解,不利于正確社會輿論的形成,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二、當前新聞記者報道中存在的弊端
(一)新聞內容缺乏真實性和創新性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報道模式的不斷發展給新聞記者帶來了較大的挑戰。很多新聞記者為了追求自己報道的高點擊量,就根據網上的未經證實的言論進行新聞的報道,更有甚者,將未經考證的娛樂八卦作為主要的報道內容,偏離了新聞事實。新聞報道的內容存在虛假性,這樣的行為并不利于新聞事業的長久發展。由于微博和微信等傳播平臺的出現,新聞報道的內容就變得更加多樣和復雜,如果新聞記者不能對其進行分析和篩選,那么他們也只能報道出網絡上已經具有的報道內容和報道角度,這樣他們的報道就失去創新性,內容也停留于事件表面,甚至報道內容的真實性也得不到驗證。有的記者習慣了傳統媒體的報道模式,不能利用互聯網進行新聞內容的甄選和豐富,導致整篇報道缺乏創新性,不符合新媒體時代下人們的新聞閱讀習慣。
(二)新聞行業缺乏嚴格的監管體系
在這個社會新聞層出不窮的社會中,想要編輯和報道一則新聞不是難事。但是要保證編輯新聞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對相應的編輯記者來說是一個挑戰。很多的新聞單位更加注重追求報道的高效益性,缺乏比較嚴格的編輯監督管理體系,任由編輯人員根據新聞事件進行盲目的編輯和報道,給社會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在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融媒體時代下,新聞的真實性就更加難得。為了提高本新聞單位的社會名譽度,我們必須要注重對新聞編輯記者的職業素養培養,還要加強對相關編輯新聞的客觀性篩選,建立嚴格的管理體制,提高編輯質量。
(三)新聞記者缺乏較高的職業素養
以前的新聞行業,新聞記者都注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但是在當今這個就業壓力如此大的社會中,尤其是微信、抖音等新型傳播渠道的出現,給傳統的新聞記者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有的新聞記者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就會忽視職業素養,逐漸降低對自己和新聞報道質量的要求,根據網上的輿論所指進行專題的新聞報道,一味地進行不實新聞的報道,以達到迎合大眾心理,增加自己熱度的目的。在具體的新聞報道工作中失去了自身的原則、不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采取隱性拍攝等手段來獲取當事人的更多隱私信息,影響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缺乏職業素養的新聞記者在具體的工作中不但不能引導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輿論和三觀,還會誘導其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盲目跟從追風,導致社會上出現人身攻擊、網絡暴力事件,影響社會安定。
三、提升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策略
(一)對新聞信息進行深度挖掘
一個新聞事件出現,就會在不同的社交平臺上出現上百個新聞版本。雖然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新聞時事,但是版本之多,容易讓大眾失去方向,不能真正了解新聞事件的真相。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要深入實地進行事件的了解,不僅要從不同的采訪角度進行事件咨詢,還要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能夠及時抓住關鍵點,進行新聞事件的深度突破。這樣才能編輯和報道出一則完整且真實的新聞。
這樣與眾不同的深度報道風格,一定會吸引人們的關注。雖然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喜歡多樣化,但是對于新聞事件他們最想了解它的真實內容,如果我們能做到對新聞信息的深度挖掘,那么就能成為眾多報道中的真實性標桿,在提高記者自身的新聞編輯和辨別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該新聞事業單位在社會上的聲譽,有利于他們以后更好地發展。
(二)保持端正的就業態度
新聞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主要報道者,作為社會輿論的主要引導者,必須要在工作中端正態度,要始終堅持我國的基本思想,要在報道中體現正確的三觀,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新聞的采訪、編輯和報道。在深入實地進行采訪時,記者必須要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分清事件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我們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報道原則,不能受到當事人情感的影響,而將關注點轉移到次要矛盾。同時,在新聞采訪和報道中,我們不能摻入個人情感,否則就會使得整個報道出現情感偏差,不能保證整個新聞事件的報道客觀性。我們在報道時,要始終維護中國共產黨的形象,積極傳播正能量,抨擊社會不良現象,引導正確社會輿論。要始終堅持自己的工作原則、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準確性,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引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社會競爭壓力如此大的背景下,在新媒體沖擊的時代下,新聞記者面臨著更多的壓力和挑戰。面對多樣的新聞內容,新聞記者必須要秉持著實事求是的報道原則和自身的職業素養,對事件進行深度挖掘,不斷探究事件背后的真相,要深入實地進行信息采集,要分清新聞的主次矛盾。同時還要堅持正確的采訪原則,不能為了追求高收益而采取隱性采訪,同時還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感,這樣才能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才能引導正確社會風氣的形成。同時還要結合新媒體資源進行新聞內容的整合和報道角度的創新,始終保持新聞記者在社會輿論引導中的主體地位,維持社會安定。
參考文獻:
[1]宋菲.隱性采訪中網站新聞記者對“度”的把握——以黑龍江網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14):168-169.
[2]賴雅瓊.近代日本知識分子視野下的甲午戰爭——以新聞記者德富蘇峰為對象[J].西部學刊,2020(12):115-118.
[3]李漢橋.近代新聞期刊與記者職業倫理建構——以《記者周報》為中心的考察[J].青年記者,2020(11):111-112.
[4]田志華.淺析新媒體時代如何增強電視臺新聞記者新聞采編能力[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05):164+166.
[5]路鵬程,王積龍,黃康妮.徘徊在傳播和動員之間:中國環境新聞記者職業角色認知的實證研究[J].新聞記者,2020(02):89-96.
[6]譚偉興.用真情講好新聞故事讓傳播更有“溫度”——以《“我們就是她的腿!”》新聞連續報道為例[J].新聞傳播,2020(02):83-84.
[7]連莉.試論記者走基層,接地氣的重要性——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宣傳報道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3(36):19.
[8]王鐃.論“好記者講新聞好故事”的必要條件——以《今日消費》周刊記者講述無臂羊倌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9(11):84-86.
[9]胡鳳.從健全職業到服務抗戰:抗戰語境下新聞記者自我教育的轉向——以上海“記者座談”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3(06):97-103.
[10]串珠.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編能力提升路徑探討[J].科技傳播,2019,11(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