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華 毛峰峰

摘要:隨著移動通訊設備的高度普及和高速發展,媒體發展也進入了全新的新媒體時代。這一變革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給政務媒體的發展方向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課題。針對如何與時俱進,跟上新媒體時代的腳步,搭建更符合國情民情、滿足大眾期待的宣傳和辦事平臺,本文提出幾點拙見,以供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政務自媒體;輿情;輿論管控;政務宣傳
2020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稱《報告》),對中國眼下互聯網發展的整體特點、網民群體畫像、未來發展重點趨勢等方面做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其中專門篇幅提到了網絡政務的發展,對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自媒體發展現狀進行了數據化總結,可見其重要性。
一、互聯網政務發展現狀與功能特點
隨著國家深化改革的持續深入,自媒體展示出了更多的優勢,也形成了國家展現大局方向,省市把控地方發展,基層落實具體行動的三級發展趨勢。縣級融媒體的高速發展成為一大亮點。在防范和應對重大風險的任務上,縣級融媒體第一時間把信息傳達到基層群眾,加快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也確保了信息的準確性;而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層面,縣級融媒體更是承擔起了宣傳窗口的角色,多元化地凸顯自身優勢產業,為招商引資樹立良好形象。
因為具有權威性,所以老百姓更愿意在官方政務的網絡平臺和自媒體平臺獲取信息,并自發進行傳播。以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為例,在國家總體防控政策的引領下,全國各省(區、市)各級自媒體平臺大都開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服務:疫情信息服務:上線防控專題,發布線上辦事的指南,就查詢數據、就醫指南、線上政務辦事等功能與流程進行了詳細介紹。網上業務辦理:包括申報和審查工作,開啟了網絡辦事窗口,能不到現場的就不到現場,減少了聚集感染風險,也一定程度提高了辦事效率。協助精準防疫:全國多個省市和地區推行了健康碼,并實現互認共享。
二、政務自媒體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全國政務自媒體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對自媒體的作用認識不夠,對自媒體發展的趨勢重視不夠。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單位內部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和隊伍搭建上。目前,雖然與時俱進開通新媒體的單位不少,但是專職安排人員來負責這個崗位的不多,基層存在不少其他崗位“兼職”新媒體宣傳崗的情況和找外部公司代運營的情況。從人力成本和專業度考慮,這樣做無可厚非,但從長遠考慮,前者并非是最專業的人最專業的事,容易出現內容敷衍和形式刻板的情況;而后者因為大多是商業屬性,涉獵的業務范疇也比較雜,對政務的敏感度未必有在職人員高,容易出現內容合規性和缺乏大局觀、缺乏政治高度的問題。
(二)定位不清晰
為了建立而建立的政務自媒體,最容易出現敷衍塞責的狀況。沒有提前的整體規劃和板塊細分,沒有對純信息板塊和互動板塊進行合理的規劃,不能用最簡單明了的語言向大眾明確自身的定位,所有的內容創作都成了形式主義和拿來主義。時間久了,大眾對你的認知日漸模糊,久而久之群眾對這個自媒體的判斷就是“雞肋賬號”,流量會越來越緊縮,直到最后完全失去了這個賬號的價值。
(三)內容僵尸化
不僅僅是新媒體,就連在傳統的媒體行業內,純文字稿、簡單的圖文老三篇,已經被逐步淘汰。誰寫誰看,寫誰誰看,浪費人力,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同樣的內容,在同一個平臺上,使用視頻、短視頻、音頻、長圖和純文字,達到的閱讀量、轉發率、討論度大多是不一樣的。
(四)專業人才缺乏
這一問題更多地會體現在基層。因為經費有限和人員編制局限,所以無法更多地引進攝影、攝像、動畫制作、視頻剪輯等多媒體人才,甚至也無法與外包公司進行合作,大部分內容往往以最簡單、最直白的方式向外“宣泄”,也沒有設立任何的考核和反饋機制。久而久之,這個自媒體平臺會逐步失去活力,成為形式主義的存在。
三、開展政務新媒體八法
(一)做好定位
凡事有定位,做事先定調。不論是政務新媒體,還是商業屬性新媒體,首要任務就是告訴受眾你的功能和價值,也就是“我是干嘛的”和“我請你關注我的理由”。而這些定位一定要以通俗易懂的說明傳達給受眾,用最少的字展示最核心的功能,不要用一堆專業詞匯、宏觀理論去描述你的職能,不僅大眾看不懂,也會讓百姓產生明顯的距離感。
(二)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基于上一章節講到的崗位安排不合理問題,從內容上來看,只有實現“內部專人管理+專業團隊執行”內外結合的模式,才能產生優質、合規、準確的內容。但從經費、編制等現實狀況來看,并非每個單位都可以有條件,所以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個編輯崗位的專業人才,能寫、能審、會選題、會轉載。
(三)內容的“三有”定位
有趣、有用、有傳播價值,是現在大眾在選擇自己喜歡的自媒體時的黃金標準,政務媒體也一樣。除了必須嚴肅的政府發布和政府公告,科教內容用動畫、漫畫、微電影、短視頻、圖片集錦、長圖形式來呈現,會更有趣;針對群眾關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行業屬性來定期開辦答疑指南,會更有用。
(四)做個標題黨也無妨
政務信息的標題黨,與社會新聞不一樣,不提倡宏觀籠統的題目,更多的是應該展示價值、成果和亮點。比如地方招商局引進了一個著名的汽車生產企業,其信息標題不建議《我區招商局成功引進某某車企》,大眾更喜歡看到的應該是企業入駐后,與我有什么關系,所以標題可以考慮為《XX車企入駐我市 帶來1700個就業崗位》之類。
(五)蹭熱點也是與時俱進
大眾普遍關注的,才是政務新媒體最應該關注的。解答群眾疑惑,滿足群眾需求,才能鞏固公信力,傳播社會正能量。以新冠疫情為例,民眾關注度高居不下,醫療健康部門的宣傳壓力非常大,但恰恰是這樣的特殊時期,涌現出來許多敢于擔當的醫療口新媒體平臺。邀請本地區肺科和傳染科專家線上坐診、邀請感染科醫護做家庭防疫教學直播、邀請心理專家開通在線心理疏導、連線國家級權威部門對疫情走勢分析、及時對負面信息進行辟謠……讓大眾時刻感覺到信息的及時性和正面性,是對民情最好的安撫。
(六)單一力量到全矩陣出擊
單一化的新媒體平臺勢單力薄,很難實現群聚效應。只有建立行業媒體矩陣,才能更好地實現宣傳的深度和廣度。從垂直領域到細分領域,也是未來政務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方向。新媒體矩陣的裂變由分為平臺型和內容型。平臺型是說在多個平臺開設一個賬號,而內容型則是在同一個平臺設立不同功能的賬號。后者其實更有難度。舉例,交通行業的媒體矩陣可以以“XX市交通”為核心,下設以水運、公路、航空、城市、鐵路交通、運管等不同細分領域的公號,深度挖掘行業信息,全方位提升政務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七)互動是解決初期矛盾的好方式
盡可能在平臺上,做到群眾問題個個有回應,大眾評論條條有回復。回復也要符合自己的專業度和行業性,不逃避問題,不語氣強硬,不含糊其辭。特別是語氣上,不要過多地使用教育、訓斥、批判的方式,從一開始就站在了群眾的對立面。
(八)智能化服務加持
智能化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內容上可以有更多新奇特的技術手段和展現方式,比如文化領域政務新媒體可以“AR看展覽”,教育領域新媒體可以“3D全覽校園風格”等;在輿情監控上,也應該采用監測系統和軟件,以補充人工輿情監控的不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欣然接受這一發展大趨勢,立足行業求變革,目光長遠創新舉,用新媒體來為當下的政務工作增光添彩,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是時代和行業的要求,是大眾的期盼,也是所有宣傳崗位從業者實現更高自我價值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