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妮 蔡樂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逐步提高,各個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融,變的越來越頻繁。民族舞蹈是我國藝術文化的瑰寶,我國民族舞蹈盛行至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舞蹈是隨著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斷地發展的。近幾年,現代舞逐漸進入了大家的視野。現代舞新穎的視角和肢體動作的多種可能性,使得它對于抒發舞蹈內容的表現力更加豐富,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歡。而民族舞,由于方向比較單一、元素性動作、步伐的限制,一度在編排中受到一定的沖擊。在民族舞中融入現代舞的元素已成為了民族舞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可能獨立存在,不同藝術形式、種類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關聯,通過不斷挖掘并吸取其他藝術種類才能促進其發展,并順應時代發展需求。
關鍵詞:蒙族舞蹈;現代化;發展
一、蒙族舞蹈形態特征
蒙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是中國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民族舞蹈的基本體態與民族歷史文化密不可分,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蒙古族舞蹈是蒙古草原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的一種縮影,它于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民俗民風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形態是指事物的形狀或表現,生物體外部的形狀。而在舞蹈中,形態一詞指的是舞蹈中所指需要表達的人物特征,這里的特征中包含了身段、線條、靜態與動態的外觀形態,也是在舞蹈運動過程中的姿態。在民族舞蹈中,形態必須要抓住風格特征,舞姿、動態的一招一勢間,要蘊含民族形態特點。蒙古族舞蹈起源于草原,發展于人們的生活生產中,蒙族舞蹈有著節奏明快、奔放熱情的舞蹈特點。蒙古族舞蹈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歡快的節奏,和熱情開朗的性格。舞姿形態造型挺拔豪邁,上身多為后傾,頸部后枕,開闊遼闊形態。目光遠視,氣息下沉,端莊、穩重、剛柔并濟;步伐則講究躺和拖,輕捷灑脫,腿部動作較少,與他們日常生活中騎馬有著緊密關聯。具有很久遠的發展歷史,是專屬于游牧民族相對豪放的地域文化。蒙族舞蹈主要來源于牧民生活,是“粗放”到“藝術”的轉變、升華。
二、蒙族舞現代化發展趨勢
近年來現代舞,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現代舞更貼近時代發展,舞蹈沒有固定的節奏型或標準的位置,通過作品準確的傳遞舞者的情緒。而蒙族舞蹈在近幾年來也逐漸走向“現蒙”的趨勢。蒙古族舞蹈手臂的動作較為舒展,肩部風格明顯,有硬肩、上下肩、笑肩、碎抖肩等,但腳下步伐較少,且易學,所以有著非常廣泛的普及性。相對于其他民族的舞姿造型,步伐等動作,蒙族舞蹈的形態特征是比較好掌握的。再加上蒙族舞蹈灑脫豪放的性格特征,很多舞者、學院派學生,都將蒙族舞加入了現代的編排手法,使得舞蹈的性格特征更加鮮明。
隨著蒙古族舞蹈的不斷發展,蒙古族舞蹈的形式和內容也更加的多元化,舞蹈一直以來具有娛樂、交流的途徑。每一種藝術形式的誕生和革新都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兜著密切的關聯,純粹單一的藝術形式逐漸走向低沉,雅俗共賞,高雅舞蹈和通俗舞蹈開始走向結合,舞蹈的多元化、特色化、自由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蒙古族舞蹈在少數民族舞蹈中,在發展革新方面一直處于“先行者”的位置。當然這與蒙族舞蹈原本舒展的動作,和較為簡單的步伐是密不可分的。民族民間舞節奏在腳下,很多少數民族舞蹈多倍步伐的框架所禁錮。而蒙族舞蹈中恰恰沒有這個問題存在。同時肩部的舞種風格性動作被巧妙的加入一些新的編排元素,時間切分,使得蒙族舞蹈不再中規中矩。比如,抖音中很火的廣場舞舞蹈片段《站在草原望北京》,選擇了非常有節奏感且很通俗的歌曲,加入蒙族舞蹈元素的同時,夸張了其本身動作,在編排中加入了小的眺望情節,舞蹈形態與節奏和歌詞相呼應,動作簡單易學。與我們之前見到的蒙族廣場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編排手法新穎,舞蹈本身革新的同時也有效的為大眾普及了蒙族舞蹈。舞蹈藝術在當下社會范圍內發展傳播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了大眾與小眾共存的樣貌。
同時越來越多的舞者,在經過專業訓練過程后,隨著個人對舞蹈內容的理解、舞蹈編排的積累,我們逐漸發現,蒙族舞蹈偏現代化成為了一種趨勢。局部動作的夸張表現與“學院派”蒙族舞蹈發生了撞擊,在這種碰撞中“現蒙”更被學生喜愛和接納。由此可見,沒有事物是可以一成不變的,只有順應時代社會的發展才能走的更加穩固。中國民族舞蹈也是如此。將民族舞蹈加入現代化的編排元素,此類作品單從視覺審美上來說,更能給人們美的感受和視覺沖擊。
1.蒙族舞蹈現代化發展有助于立足于新是社會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都在發生著改變,很多民族舞蹈中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已經不復存在。城市化、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下,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多外來文化的沖擊,舞蹈本身的一些社會功能也在逐漸消失。于此同時新的藝術元素也涌入到了蒙族舞蹈當中,并在其中綻放活力。比如《火紅的薩日朗》在傳統舞蹈動作當中融入了流行音樂元素,使整個舞蹈變得更加歡快,節奏更鮮明,氣氛更熱烈,娛樂性也更強。包括一些改編的新版蒙族舞蹈表演和傳統舞蹈共同存在于一臺演出,使其具有了新的社會功能。
2.民族舞蹈現代化趨勢下,蒙族舞蹈的發展現狀
傳統藝術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首先就是要被大眾所熟知,并且順應市場規律。蒙族舞蹈已不單單是靠向老藝人學習傳承的方式。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娛樂項目變多,已不再是靠舞蹈交流娛樂的方式,隨著舞蹈表演的普及大眾審美也在隨之提高。靠傳統的模仿傳承的出路已經很窄了,于是一些地區的民族舞蹈開始失傳。而蒙族舞蹈在少數民族舞蹈中,發展的較好。大眾認知面和吸納新的編排手法都走在前沿。而民族舞蹈現代化發展也是遵循市場規律的一種體現。
傳統蒙族舞蹈的動作中規中矩,節拍有規可循,柔中帶剛。而“現蒙”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舞蹈動作會更加夸張表現,隨著現代元素的加入,舞蹈本身灑脫豪放的狀態更容易被體現。硬肩的動作也不再是在節拍中有規律的體現,將肩部節拍用切分或跟隨呼吸強調,風格特征更加明確。揉臂中也會有切分節奏和機械化舞蹈分割的表現,從而使觀眾感受到舞蹈風格的同時視覺上也有了全新的體驗。
在這種外界的影響下,我們可以發現相對于傳統蒙古族舞蹈作品來說,當今的一些蒙古族舞蹈作品中,手臂相對于傳統蒙古族舞蹈而言更加松弛,手型也更為自由,發力方式融合了現代舞的技術,現在舞蹈專業類院校的學生也對“現蒙”更加偏愛。
三、蒙族舞蹈現代化發展的弊端
1.現代化蒙族舞蹈無法體現真實民風
蒙族舞蹈是蒙族民間文化帶給世界的瑰寶,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及人文價值。對于蒙古族所在地區的風俗習慣,民族文化等研究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蒙族舞蹈現代化,使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就會逐漸削弱或淡化。從探究民族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使一種巨大的損失。例如,蒙古族舞蹈就是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傳統蒙族舞蹈不管是從動作的形式還是編排上,本身都傳遞著蒙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場景和精神風貌,如“頂碗舞”、“筷子舞”、“擠奶舞”、“盅碗舞”等。但在現在的部分現代元素的蒙族舞蹈中加入了街舞、現代的流行元素,打破了原有的編創形式,雖然其中的主題動作有蒙族舞蹈的元素,但已經很難從舞蹈本身看到傳統蒙古族真實的民族風貌。長久以往,我們的后輩很難欣賞到純正的蒙族舞蹈,也并不能從舞蹈中感受到濃郁的民族文化。因此,如何在蒙族舞蹈的發展中把握住舞蹈的“民俗性”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2.典型藝術特征被同化
在全球經濟化發展飛速、咨詢信息收集迅速的今天,很多文化的傳播都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很多傳統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文化同化的現象無法避免。民族舞蹈現代化,就會使其部分的藝術特征被現代舞、JAZZ舞種同化。傳統蒙古族舞蹈中手臂、手型、體態、步伐等均具有規范性,舞蹈的音樂也大都會選擇蒙族傳統樂器伴奏。而當今的部分作品中,在舞蹈形態上會弱化規范性,更加強調一種狀態和感覺,蒙族的部分藝術形態已被其他的舞種取而代之。
四、對蒙族舞蹈現代化的思考和建議
隨著經濟社會逐漸發展的今天,民族舞蹈已不再是交流娛樂的唯一途徑,民族舞蹈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在逐漸消失,一味的強調保留最原始的最純正的蒙族舞蹈,不遵循社會時代的發展規律是不可取的。傳統的民族舞蹈如果不遵循時代的發展自我革新,一定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傳統蒙族的舞蹈也是經過了時代不斷的發展,不計其數的改變之中傳承下來的。沒有一點改革的舞蹈早已失傳。
所以,蒙古族舞蹈要屹立在世界的藝術之林中,勢必要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然而順應也并非否認自己本身的價值,這樣只能失去民族特性,最終面目全非。
對于蒙族舞蹈現代化,筆者有幾點建議,一是注重蒙族風格特征,使其保留原有的民俗特點。二是將傳統蒙族舞蹈文化的“個性”與它和現代舞蹈的“共性”,尊重“共性”的同時不失去“個性”。三要合理的運用編排手法和舞蹈技法,避免編排中丟失了蒙古族原有的民俗文化體現。四要加強演員的藝術修養,使其表現的過程中體現蒙族傳統文化的內涵。
只有這樣,蒙族舞蹈才不會被社會所遺忘,才能源源不斷誕生有其民族文化內涵又不失觀賞性的優秀舞蹈作品。才能將蒙族文化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趙鐵春.與民共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田野工作與應用研究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2]李輝.當代蒙古族舞蹈調查研究 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年
[3]常樂.淺談民族舞蹈創作中如何運用編舞技法 內蒙古藝術2010(03)
作者簡介:李丹妮(1989.10.04-)女,俄羅斯,新疆烏魯木齊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民族民間舞教學;
蔡樂(1987.10.1-)女,漢族,甘肅張掖,講師,本科,主要從事舞蹈教學.
項目編號16YJC760001?《新疆草原民族圖騰崇拜與發展的研究》人文社會研究青年基金教育部?項目負責人: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