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穎 羅詩怡 饒松燕
摘要:2019年12月我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病,為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我國各大高校展開線上教學。線上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學生們對線上教學的滿意度也參差不齊,筆者以江蘇大學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對大學生線上滿意程度、網課參與度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發現多數大學生課堂專注度和滿意程度較高,也有半數及以上學生認為軟件平臺繁多、操作復雜和缺少學習氣氛。本文認為,應加強對教師平臺操作能力的培訓,提高教師線上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網絡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參與在線學習積極性;完善網絡基礎設施,降低其他干擾風險。本研究以期對疫情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滿意程度;混合式教學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混合式”教學法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混合式教學指把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利用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更靈活的學習方式,更高效的師生互動,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來獲得更優化的效果。線上教學的新模式也隨之普及和發展,產生了各種網課平臺,如Coursera,MOOC中國,萬門大學,學堂在線等,目前全球有超過400所大學和機構開發了將近2500門慕課課程(馮宜強,2017:124)
2019底開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嚴重影響了正常教學秩序的開展,教育部研究倡議疫情防控期間各學校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活動。為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網絡教學大規模開展,網課平臺如雨課堂,騰訊會議,釘釘等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如何在特殊的疫情防控時期開展好網絡教學課程,同時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并且使學生充分掌握所學知識(李彥,2016:128.),文章將結合這些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對江蘇大學的學生開展線上教學滿意度調查,進行整理分析得以啟示,為疫后線上線下取長補短,更好地開展混合式教學服務。
一、調查方法與結果
由課題組自行設計問卷,借助軟件問卷星發放收集問卷,對江蘇大學在校本科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共獲得有效問卷100份,54%為女生,46%為男生。其中大一占12%,大二占16%,大三占56%,大四占16%。36%的學生居住地在農村,64%的學生住在城鎮。
問卷顯示,在是否會對網絡課堂學習做課前準備這一方面,該校會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生占大多數,86%的學生會制定詳細合理或簡單的學習計劃,14%的學生則不會。大部分學生能做好基礎的課前學習準備。該樣本中84%的學生具備擁有獨立安靜的學習空間的條件而16%的學生則無。使用網絡流暢的學生占42%,偶爾卡頓的學生占51%,經常斷網的學生占7%。由此可見,環境因素與網絡因素相比,網絡影響較大。這也是部分學生偏向線下學習的原因之一。
該校大部分學生可以做到上課出席,但是課堂專注度高的學生為少數。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度是提高學生線上學習效率的一大關鍵。大部分學生除老師網絡授課時間外至少學習兩小時,一般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的學生為多數。32%的同學能自學兩到三個小時,另有26%的同學能自學四個小時以上,可見大部分同學的自覺性還是比較高的,完全不學的同學是極少數。只需要稍加引導部分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即可。
問卷還對樣本對象的線上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是否適應網絡教學模式及是否參與網課中師生互動環節三方面進行調查。數據顯示,調查對象的的課堂參與度普遍較高。
將近80%的學生一般適應或者較難適應網課,疫情期間該校大部分學生不能夠好地調整線上學習節奏。同時,在師生互動方面,74%的學生只參與感興趣的和必答環節,還有5%的學生從不參與。大部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師生之間互動不及線下學習頻繁。
問卷還征求了樣本對象的建議,對比分析,以便為疫情后混合式教育的完善提供建議。調查表明,63%的學生不希望長期的線上教學,期待早日重返校園。21%的學生希望進行長期線上教學,16%的學生持無所謂態度。更喜歡教室課堂與網絡課堂相結合教學方式的學生占52%,超過偏向教室課堂或網絡課堂人數之和。可見,大部分學生并不喜歡單純地網絡學習,混合式學習在學生心中的呼聲越來越高。完善混合式教育也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數據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都比較認可線上教學的優點例如可以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空間,可以回播課程內容,方便復習,網絡學習資源豐富等。大約半數的同學覺得線上教學的那些缺點比較明顯,例如軟件平臺繁多且操作復雜,受網絡信號和網絡設備影響較大,受網絡信號和網絡設備影響較大,與老師互動減少,作業無法及時得到反饋等。還有少部分同學認為影響視力,缺少老師監督和學習氣氛等。下文筆者將就這些問題給出適當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二、對混合式教學的啟示
(一)教師要提高網絡平臺操作能力,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優質融合
首先,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認識到建設信息化教學平臺對于有效進行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為教師搭建一個高效的線上教學交流平臺。教師依托線上交流平臺,結合線下的相互溝通,共同探索高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同時根據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互補互輔混合式教學內容大綱,實現線上線下教學內容的精準對接。其次,教師要積極參與線上教學能力培訓,爭做高水平線上師資隊伍的一員。關于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教師要積極參與網絡綜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系列培訓,在科學合理的培訓下,不斷提高自身綜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將掌握重點網絡技術和基礎網絡技術有效結合,以提高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為順利進行混合式教學提供充分的網絡技術保障。第三,教師要強化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交互性,將這種交互性貫穿于師師,師生,生生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以“教”為中心走向以“學”為中心,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主體認知生成過程中融入學生自己的創新意識”(滕希峰,何琳,2020:83-84),并通過師師實時互動,加強信息共享、經驗共享,實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針對課堂學習內容,及時發布相關測評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生疑惑之處及時解惑,幫助學生消化、鞏固、內化所學內容。
(二)學生要培養網絡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身抗干擾能力。
“線上學習為大學生營造了更為平等、開放、自由、共享豐富的學習環境,線上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習效果的關鍵主觀影響因素。”(李丹,2020:87-91)而功能齊全、擁有海量信息的網絡空間對學生來說同時也是個十足不小的考驗。因此,學生要同時培養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和自身的自制力。首先,學生要與教師同步熟悉掌握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方式、基本流程以及各項使用功能,及時跟進教師線上教學計劃和內容,為順利進行網上聽課提供充分保障。其次,要結合教師教學內容大綱,制定合理的個人學習計劃,有效安排線線上線下學習內容和時間,對個人的學習效果實行階段性的客觀的自我評價。第三,要跟隨教師立體化教學模式,積極參與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各項教學活動,比如在課前積極思考教師發布的預習題,在上課期間積極參與專題討論,課后及時鞏固消化學習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個人學習模式。另外,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自制力,培養良好的網絡設備使用習慣,比如坐姿端正、設備距離保持在合理范圍內、避免躺在床上觀看學習內容等。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通過不斷達成小目標的方式自覺提高抗干擾能力。
結論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教育事業影響巨大,許多高校都無法正常開學,所以實施線上教學意義重大。此次線上教學促進了網絡教育的發展,降低了疫情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沖擊。經過此次疫情期間的初步探索證明,“完全線上”的遠程教學是切實可行的。此次線上教學的實踐,設計和實施了更有效的線上教學模式,整合了課程資源,改革了評價體系,充分調動了教師的能動性和學生的積極性,還有政府和其他相關教育工作主體的多方配合,這些都為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的高度融合提供了良好機遇,為今后高校混合式教學改革積累了經驗。
參考文獻
[1]馮宜強,于志慧,孟凡,包先焰.大學生網課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三個網課平臺的使用數據分析[J].山西農經,2017(19):124-126.
[2]李丹,疫情防控背景下形勢與政策課線上混合教學混合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03),87-91
[3]李彥.高職院校慕課現狀及可持續發展之路探索——評《慕課革命:互聯網如何變革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6(09):128.
[4]滕希峰,何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如何培養高校學生使用網絡自主學習的能力[J],科技創新,2020(05):83-84+86
作者簡介:
李田穎,生于1999年11月,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本科在讀,英語方向
羅詩怡,生于1998年12月,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本科在讀,英語方向
饒松燕,生于1999年3月,女,漢族,江西九江人,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本科在讀,英語方向
項目來源:本文系江蘇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9C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