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學校,本應該是同學們學習,玩耍的一個公共場所,是純潔的。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校園不再像之前那個樣子了,寧靜、和諧與知識已經消耗殆盡,各種思想,各種潮流爭相向學校涌入,校園暴力現象日益嚴重。據一份不完全的統計, 未成年人校園暴力、未成年犯罪的數量日益加劇,程度也不斷升級。近年,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發表的一份統計形象地展現青少年犯罪的數量呈直線上,在很大程度上已遠超過刑事犯罪總數的百分之七十。當原應和諧相處校園被沖擊時,這一樁樁,一件件的校園暴力事件難道還不足以為我們敲響警鐘嗎?
在翻閱眾多存在的文獻以及參考資料時,不難發現我國現在對校園暴力存在著不可否認的模糊概念。總的來說一共有兩種代表性的界定模式:第一種是以校園為中心的校園暴力界定模式,另一種則是以師生為中心的校園暴力模式。這兩個重點的道路上定義的模式是不同的,就是說校園暴力是校園生活里發生的一切,包括在學生上學或放學期間,學校的教職工,學生之間,以及周圍其他環境中對語言的蓄意濫用,體力教育活動,和網絡設備等,這些正是為了實現某種程度的侵犯教師和實施生理,心理,名譽,權利,財產等行為。
1、校園暴力的發生頻率
由調查和搜索可以得知,接近一半的學生的身邊發生過校園暴力這一情況,少數的學生的身邊經常發生校園暴力這一情況,部分同學是僅僅聽說過校園暴力這種事情,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的身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個情況。由這些數據可以得知校園暴力這種事情在校園中經的頻繁。
2、身邊暴力事件發生的時間
在仔細的調查與深究后,不難得出,有將進一半的學生在初中的時候身邊就出現了校園暴力的情況,甚至還有20%的學生在小學的時候親身接觸過,校園暴力出現的時間點居然如此早。
3、對校園暴力的看法
在調查研究報告中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對校園暴力會選擇逃避,認為這種事情深惡痛絕,厭惡至極,近兩成的學生認為這種事情很正常的,少部分的學生還以為這種事情與他無關,甚至有極少數的學生則是抱著看熱鬧的態度來對待此事,還有5%的學生會參與校園暴力。不難想象,大多數的學生是不會主動積極參與校園網絡暴力的,他們更多的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不敢發聲,參與的只是少部分的學生。但辯證的分析,以“懦弱”的態度真的完全可取嗎?真的不會傷害到他人甚至自己嗎?
4、遇到校園暴力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校園暴力真的發生的時候,沖動直接的部分男生會更傾向于通過召集伙伴們,從而進行“報復”,心細有些膽小的女生的做法就會相對比較沉著冷靜,會向家長老師以及周圍的大人請教穩妥的處理方法讓他們來更好地減少對于自己及他人的傷害從而解決這件事情。
5、校園暴力的發生地點和發生時間
偏僻的小路是最常見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的場所,高頻時間大概會集中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要想保證的自己安全,我們上下學應該盡量避免人少燈暗的小路,鼓勵走人多且有燈光的道路,最好結伴而行甚至家長接送,尤其不要獨自逗留在偏僻的地方。
6、校園暴力的對象
相對而言校園暴力時常會發生在男生的人際關系中,高年級與低年級相處中,另外校外人員也存在會和在校生發生一些小沖突。校園暴力的受暴者經常是膽小懦弱的,性格孤僻的,身體殘缺不健康的、處理人際關系能力較差的學生。
7、原因以及結果分析
(一)報復。
校園暴力發生的大多數原因都是報復,然而報復的目的還僅僅是因為學生和學校、同學、家庭和社會等的之間沒有處理好的關系而引發的。比如學生抽煙、喝酒、逃課、攜帶危險物品、直接和校規校紀對抗等不好的行為;不成熟的義氣因而成為了哥們打架的幫手;還有的是多次成為被校園暴力所侵犯的人之后,就會從受暴者變成了施暴者。還有一小部分是受家庭的影響,家庭里發生暴力導致了獨斷、專橫、暴躁等性格的養成;家庭條件差的同學也會在學校生活中產生和同學的攀比。這些情況都是導致發生校園暴力的必不可少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地方,一個人人格的健康與完善也和家庭的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家庭中其他的成員存在錯誤的價值觀,管教方法不是簡單粗暴就是過分溺愛,以及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物質關愛,疏于管教,沒有給孩子帶來正確的價值觀,都會對孩子的人格的健全培養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父母應該約束自己,為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樣。另外,家庭暴力更會對青少年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造成青少年性格孤僻、經常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情況的產生,導致了不良后果。以及家庭經濟水準的低下,無法滿足子女需求的情況,也會間接的引發同學間的暴力以及索取行為。
(三)學校校內的監管不力、校外的放縱。
學校是青少年獲得知識、接受教育和塑造品格的重要地方,學校對青少年的教育影響著他們未來的道路以及人生方向。但是,在如今成績決定一切的影響下,學校只注重了對青少年的文化培養,忽視了對學生的素質道德教育,使得一些學習不好的學生產生厭學以及不喜歡學校的想法,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在學校打架斗毆,以及對其他同學勒索威脅,暴力等行為。如果學校對學生在校外的行為不加以監管,對青少年產生的不良行為不加以糾正,就會導致青少年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四)有關的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在我國,十四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是可以不用受法律責任的。在現實中,一些青少年實施的暴力行為因年齡原因只被司法機關責令或者學校嚴加管教,并沒有很好的效果,懲戒的程度太低,導致一些青少年產生誤解和僥幸心理,對法律不重視,認為沒有什么可以阻擋他,最終釀成了大禍,導致了犯罪。盡管學校和家長可以對青少年的暴力行為進行干預,但我國還是缺少專門的青少年管教中心,關于對青少年的社會發展工作也不完善,從而青少年的暴力問題也沒有得到好好的解決。
8、對策
(1)、大力加強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2)、增強家庭溝通,改善家庭關系,重視家庭教育
(3)、加強學校管理,構建和諧校園
(4)、進一步完善法制教育
(5)、切實加強校園及周邊地區治安管理
(6)、整治校園文化,豐富法制教育
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不單單只有學生、家庭、學校甚至是整個社會的風氣,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和諧校園環境文化的建設與維護。我們絕不能忽視要校園暴力所帶來的影響,杜絕暴力事件的發生,保護培養優秀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何娟娟.經濟發展下校園暴力問題的成因和對策探析[ J ].企業導報.2014(02)
[2]朱作鑫.校園暴力之概念、現狀及防治對策[ J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05)
[3]王鷹.校園暴力的形成與消解[ J ].政法學刊.2007(04)
[4]王小青.校園暴力的類型、原因及對策探討[ J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4)
[5]郝鳳艷.試析我國校園暴力的現狀、起因及對策[ J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