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冬海 楊洋
摘要: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作為一項黨的基礎性工程,是新時代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內在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政治意識”,應合理分析國內外形勢帶來的多重影響,正確認識大學生黨員身份的特殊性,從多方面多維度探尋科學有效的措施,逐步引導大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高校黨組織
2016年,黨中央首次公開提出“四個意識”,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作為“四個意識”的首位,政治意識居于統領性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優秀青年的代表,大學生黨員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高校黨組織應提高對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大學生黨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努力培養對黨絕對忠誠的時代新人。
一、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的重要性
1.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需要
全面從嚴治黨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項偉大的自我革命。增強黨員“政治意識”作為全面全嚴治黨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開創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具有重大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講黨性,在思想政治上講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在行動實踐上講維護黨中央權威、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增強黨員“政治意識”已經成為貫穿全面從嚴治黨的一條主線,充實著黨政治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大學生黨員是未來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的主力軍。高校黨組織肩負著宣傳黨中央政治理論的重要責任,應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嚴格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將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推進增強大學生黨員教育引領工作。
2.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
國家安全屬于國家安全利益體系的范疇,牽動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再度泛濫,一些國家通過文化交流、文化滲透等方式,宣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觀念,使青年一代價值觀受到沖擊,容易出現政治立場不堅定、缺乏宗旨意識、欠缺社會責任感等問題,對維護我國安全造成不利影響。黨必須牢牢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弘揚主旋律。高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主陣地,要積極引導大學生黨員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提高政治鑒別力,增強政治敏銳性。培養大學生黨員辨別是非曲直、樹立良好的“政治意識”既是高校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歷史也反復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在新的歷史方位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同時對黨的建設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開辟了新路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合黨心、順民心,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積極培育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政治意識”,引導其將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中,是加快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促進社會繁榮發展、推動國家政治進步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二、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面臨的問題
1.社會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
除對外開放弊端引起的外部環境對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擾亂外,國內復雜的社會環境對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政治意識”也有一定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水平大幅提高,但隨著各種經濟觀念的碰撞,市場經濟的固有特征和弊端也日益顯露,其中的消極因素諸如:趨利性和不當的競爭性,容易削弱集體主義觀念、艱苦奮斗精神,誘發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經濟領域的行為不斷影響到思想意識領域,這對于正處價值觀塑造期、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黨員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給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培養其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了難度。
2.大學生黨員身份的特殊性
大學生黨員具有多重的社會角色。在學校里,作為普通大學生,其首要任務是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能力素質,其中具有能力的學生又會充當學生干部的角色來協助老師管理工作;在家庭中,作為家庭成員的他們,需要維護家庭和睦,促進家庭關系和諧發展;在社會上,面對普通群眾時,他們身為中共黨員,積極宣傳貫徹黨的決定,為廣大群眾樹立榜樣。但由于大學生的學習多局限在課堂上,社會資歷較淺,缺乏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實踐能力,造成政治參與度不高,政治素質弱化等問題。新時代,面對思想觀念多元化的沖擊,特別是網絡上不當的政治言論,部分大學生不能做到正確分析并加以甄別。有的大學生黨員,在黨內政治生活時間較短,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理解不深,出現政治意識淡薄,政治信念不堅定,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足等問題,甚至趨向政治冷漠,對于身邊發生的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政治行為漠不關心。
3.部分高校黨組織對學生黨員教育培養力度不足
新時代,吸收和培育大學生黨員是高校黨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高校黨建工作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部分高校黨組織也存在忽略學生黨員發展的規律性及特殊性,沒有充分發揮黨組織對大學生黨員的監督教育作用,出現對大學生入黨前動機掌握不全,入黨時政治教育不深,入黨后監督管理不夠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入黨前,個別高校黨組織對大學生考察不到位,政治審查流于形式,使得個別入黨動機不純的大學生加入黨組織;入黨時,開展深刻的政治理論教育不足,且缺少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入黨后,對黨員的統一管理與繼續教育,缺乏經常性的思想工作,不能及時追蹤黨員思想動態,導致部分“政治意識”弱化的大學生黨員未及時進行自我教育、消除消極思想,難以保持政治清醒。
三、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的對策
1.強化黨員主體意識,提升政治認同感
面對國外意識形態的沖擊以及國內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黨組織既要打好“防御戰”,也要打好“主動仗”。一方面,重視強化黨員主體意識,增強身份認同,使大學生黨員明確自己在黨組織及組織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執行權利,積極履行義務。并在培育黨員的過程中,切實關注黨員政治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立黨宗旨,具有鮮明的利他性。這決定了共產黨員想事情、做事情都帶著利他的烙印。大學生黨員要繼承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利己欲望,激發利他潛能,自覺肩負起時代重任,增強自身責任感、使命感,為黨員身份增光添彩。另一方面,提升大學生黨員的政治認同感,主要是增強其對黨的理論、黨的事業的認同。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堅定共產主義的必然性等概念結合起來,加以灌輸和引導。幫助大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獨特優勢,切實提升大學生黨員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認同感。
2.完善高校育人機制,開展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確認識大學生黨員身份特殊性、開展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的前提,也是高校完善育人機制的有力舉措之一。大學生黨員既作為群體而存在,又作為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因此,高校既要把握大學生黨員普遍的共性,全面深化政治教育;又要注重分析黨員個體的差異性,按照個人情況精準施教,例如:對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背景、家庭困難的學生黨員給予幫助并定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斷將共性的要求與個性的需求有機融合,提升黨員教育管理實效性,促進黨員與黨組織的同頻共振發展。同時,高校應將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的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明確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課教學的內在一致性,發揮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圍繞黨的新理論、新政策,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定期開展特殊性的思政課教學,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3.規范黨支部建設,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日常管理
高校黨組織應規范黨支部建設,提升對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重視程度。在入黨前,對入黨積極分子充分考察并掌握其入黨動機。對于入黨動機端正的大學生進行強化教育;對于個別入黨動機不純的大學生,防止投機分子混入黨內。在入黨時,抓好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培訓工作,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走實坐深,推動政治教育常態化。加深大學生黨員對政治理論和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認識,培育他們“心中有黨、心中向黨”的信仰,補足精神之“鈣”。在入黨后,不放松對大學生黨員的管理與繼續教育。一方面,加強黨組織內部建設,努力打造服務型黨組織。堅持落實談心談話制度,及時與黨員溝通思想,增強歸屬感。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支部特色的專題黨課,使大學生黨員直接參與到支部黨建工作中,在組織生活中深化思想認識。另一方面,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帶領黨員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監督其履行黨員義務。高校黨組織可以結合志愿服務、基層調研等形式使黨內生活煥發生機與活力。大學生黨員能夠在發揮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提升作為大學生的幸福感和作為黨員的歸屬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政治意識”,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作者簡介:
雷冬海(1969-09),女,遼寧錦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研究。
楊洋(1996-06),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課題:新時代增強大學生黨員“政治意識” 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2019GXDJ-YB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