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媛
摘要:紀實攝影,顧名思義,就是記錄實情,追求事情的真實性。通過照片來反映社會現實,在基于照片真實性的情況下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紀實攝影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具有瞬間性和突發性的,一種是具有時效性的,但是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重復拍攝。前者就是新聞類紀實攝影,主要拍攝突發事件的發生,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單張或者少數多張照片的形式拍攝:后者就是記錄性質的人文紀實攝影,可以反映人們的生活情況和當地人文風情,通常以故事情節性的主題劃分進行組照拍攝或者通以同類并行法進行組照拍攝。
關鍵詞:紀實攝影;記錄意義;真實
一 國外的時代變遷記錄
國外的攝影師如歐仁·阿杰,貝雷尼思·阿博特,比爾·布蘭特等都是國外知名紀實攝影大師,他們各自記錄了自己的家鄉在工業革命的沖擊下的時代變化。在那個時期一般都使用黑白攝影的方式表現,不同的是影調和照片銳度的區別。
美國攝影師貝雷尼思·阿博特《變化中的紐約》的時代記錄意義
阿博特受到歐仁·阿杰的影響,關閉了自己在巴黎的照相館,回到了自己的故鄉紐約。通過在畫面中以新舊變化對比的方式拍攝,展現出當時20世紀30年代的紐約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
貝雷尼思·阿博特拍攝的是紐約的外部建筑和街道上的變化,記錄了紐約市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的建筑風格的積極變化。阿博特主要拍攝區域是曼哈頓,并由此逐步擴張到布魯克林,布朗克斯等區域,她拍攝的紐約將過去與現在自然融合,具有經濟變化機械時代到來的冷靜和流暢。在她的照片中充滿了一些新與舊,直線與曲線,動與靜的對比,以此表現出了歷史的深度和未來的視覺感。
從她的作品看,阿博特對線條有著很好的把控能力,她在拍攝建筑和街道的時候,總是會規整地表現線條,無論是建筑的外部線條還是城市雕塑的輪廓,或者商店攤販的商品擺放等等,她總是可以在既定的場景里拍攝到最恰當的照片。
英國攝影師比爾·布蘭特《20世紀30年代的倫敦》的時代記錄意義
布蘭特和阿博特一樣曾經是超現實攝影大師曼雷的助手,但是他的照片風格和阿博特完全不同,他深受曼雷大師的影響,在拍攝時酷愛使用廣角鏡頭拍攝,也喜歡調節后期,后期印放照片采用高反差,放棄了層層遞進的細膩影調變化,著重凸顯某一部分,從而形成了新的視覺感受。
布蘭特從低,中,高三個社會階層拍攝倫敦市民的日常生活,從細微的角度去表現出當時倫敦的社會階層,記錄了各個階層生活方式的具體差異。布蘭特以這樣的小而具體的生活細節的比較來表現說明大的階級的比較,揭示了階級社會都市文明的本質。他以這種令人信服的方式記錄表現了當時的階級社會構造,為歷史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影像。
二 國內的時代變遷記錄
國內的紀實攝影大師有很多,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像是謝海龍為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系列作品,拍攝《麥客》的侯登科,記錄生活的安哥等,也有知名外國攝影師前來中國拍攝了很多紀實攝影作品來記錄中國這些年的變化。
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重慶人家》的文化記錄意義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先生在拍攝了《中國人家》之后又接著拍攝了《重慶人家》 攝影作品。他的這些作品拍攝的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科技感十足的五光十色,而是拍攝了中國那些古舊的街道和老街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羅伯特的攝影作品有一個特點,他基本不會去使用閃光燈等攝影燈進行拍攝,哪怕等上一天才能等到合適的自然光線。他的作品里運用了大量的光線來營造光影,喜歡拍攝色彩濃郁的彩色照片,具有歷史厚重感。羅伯特拍攝的紀實作品很多都是經過有意識地和當地人溝通進行構圖拍攝的,一些動作的刻意擺放,室內陳設的稍作改動,都是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的同時,盡可能地使環境和構圖規整一些。
羅伯特的攝影作品的整體畫面顏色偏向荷蘭古典油畫的色彩風格,他拍攝的有室內陳設,也有帶有人物的場景,但是拍攝的作品中,人物一般都沒有太大的動作,大部分垂手而站,臉上略微帶笑,或是抽根煙,吃個飯,簡簡單單的場景,稍作整齊的室內擺設,低飽和度的色系搭配,拍攝出了別樣的油畫視覺感受。
日本攝影師英伸三《上海放生橋故事》的文化記錄意義
這部影集是圍繞著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橋以及放生橋周邊的人們活動生活拍攝的。放生橋是自明代萬歷年間建造,清嘉慶十七年重建保留下來的一座五孔聯拱石橋,被稱為“滬上第一橋”。
1965年, 英伸三先生曾經作為500位日本青年代表之一訪問過中國,。二十七年之后他第二次來到中國,此時正是上海改革發放初期,他與幾位日本攝影家一起去上海郊區青浦采風, 他來到朱家角第一次與放生橋結緣。日本的古代橋梁大多是木質結構,在常年的風吹日打之下,木質結構的橋梁易腐蝕破壞,于是日本幾乎沒有流傳至今的古代橋梁。而在中國的一個小小的古鎮里, 他卻遇到了這樣一座自明代流傳到至今的石橋。
中國攝影師侯登科《麥客》分析
侯登科拍攝的《麥客》配有大量的文字說明,記錄了他從孩提時期就有印象的麥客。麥客作為陜甘寧特有的一種生態現象始于清朝,結束與上世紀90年代末。在沒有仔細了解研究侯登科的《麥客》時,僅僅以為麥客是指黃土地上那些面朝黃土辛勤勞作的莊稼人。在仔細閱讀之后才意識到麥客,指的是那些像“候鳥”一樣在麥收季節遠離家鄉前往陜西,河南等地幫別人割麥的人群,他們往往家境貧窮,在這個時期離家即可以割麥養活自己吃飽肚子也為家人省一份口糧,還可以攢一些錢回家。
《麥客》系列是侯登科在麥收季節一路跟隨那些遠離家鄉尋求一條生路的“麥客們”拍攝的,真實地記錄了1985—1995年之間那些底層農民的生活狀況,表現了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社會所發生的深刻的內在與外在的變化。
結論
紀實攝影就是以攝影師的角度去記錄人們的生存狀態,通過拍攝記錄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反映社會現象的一種表現形式。紀實攝影作品的實際意義在于照片中的主題內容所展現的社會意義。紀實攝影作品不管拍攝的風格如何,不管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還是追求畫意美感的攝影師, 都是為了記錄下社會真實的一面,通過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喚起社會的良知,記錄下獨特的文化,為歷史留下寶貴的圖像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