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蘭
所謂數學核心素養,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數學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品質等融于身心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的素養,是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內化而成的。當前我們要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實現數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數學能力,把新課標理念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逐一落實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以下是我結合實際教學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結合教學實際,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重要成分,是指學生對“數”的敏銳、精確、豐富的感知和領悟。數感的建立水平是學生個體數學素養水平的重要標志。
1、創設生活情境,啟蒙數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實際。”可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將會寸步難行,而“數感”更不是通過傳授而能得到培養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例如
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蕩秋千,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我們就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愿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于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只滑梯,2個秋千,3只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構建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2、構建活動平臺,發展數感
皮亞杰說,活動是兒童發展的杠桿。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空間,讓學生有合作交流、積極思考、操作等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設計一個讓兒童數100根小棒的游戲,看誰數得又快又好的活動。數的結果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逐一的數;分組數;10根10根的數。數完后老師提出問題:通過今天的數數,你發現了什么?數感強的學生會說出:我發現10根10根的數比較快一些,還不容易出錯。這時,教師應緊緊抓住學生的這種對計數原則的感悟進行發掘整理,讓學生討論為什么10根10根地數不容易出錯?然后告訴學生,在數數的時候我們給滿10根的數找一個位置,讓數滿10根的數都放在這個位置上,現在我們給這個位置取個名字——“十位”。兒童從逐一的計數到分群計數是對數的認識的飛躍,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3、解決實際實際問題,提升數感
我們知道,數學是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了解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來的問題,在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
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后,讓學生解決“全班43人去劃船,每條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幾條船?怎樣乘船合理?”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計算,不難得出需要8條船。我們可以讓學生說說可以怎樣乘船,學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維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種,答案也并非只是一個,知道如何選擇合理的方案。通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知道了計算的意義和如何運用計算的結果,學會如何選擇適當的算法解決問題,學會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提升數感。
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有些概念是十分抽象的,但他反映的內容又是很現實的,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應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體驗和感受,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比如說,在教學量與計量時。首先,要讓學生進行具體的、現實的活動感受,讓他們獲得初步體驗。例如:教學“噸”時,可讓學生提一提教師準備好的一千克物體,先感受一千克的重量,并讓學生知道“1噸=1000千克”的數量關系后,再想象出1000個這樣的物體加在一起有多重,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舉些例子進一步感受“噸”的實際含義。其次,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有關量與計量知識運用的感性經驗。例如:根據有關的描述填各種單位;判斷生活中對各種單位描述的真確性;讓學生用各種單位來描述身邊的事物;還可以讓學生去生活中調查常用的計量單位有哪些等等。這樣做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學會了對這些抽象概念的記憶、理解和應用。
總之,我作為一名小學老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走出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誤區,牢記育人為本,樹立大數學觀;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本為本,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同時還要因需定法,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在培養數學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小學生的日后學習和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