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教育界,大學中等專科學校等職業教育機構大力發展自身,把握好教育質量,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重視人才的實用性和實效性。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是重視質量培養,重視學校學習和企業實踐,重視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
關鍵詞: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模式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模式是以“校企合作”為核心的“工學結合,職業定崗”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這種教育管理模式的發展過程中也曾遇到過瓶頸,原因是職業教育制度體系落后于企業和市場的發展。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制度本身沒有問題,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制度,堅持學校運行管理的不斷發展。
一、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現狀
1. 校企合作深度有待加強
目前,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已開辟了良好局面,為建立符合我國國情職業教育模式奠定了一定基礎。但總體來說,仍處于較為寬松,不穩定甚至形式化的狀態。從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形式來看,基本上是學校主動尋求行業企業,而且普遍存在的是學校和企業聯系不緊密,合作比較淺,長期不能穩定合作等情況。
2.師資力量不足
為了使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開展了校企合作,需要足夠數量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目前雖然可以培養出很多雙師型教師,但受制于目前大部分企業無暇派出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學校的教師大部分來自高校,沒有企業經驗,目前師資力量還跟不上的社會發展需求。
3.校企雙方之間責任不明確
企業不承擔職能,國家也沒有強制性的規章制度,因此,缺乏形成合作的機制,目前,合作協議基本上是以個人關系為基礎進行的,國家對行業企業參與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有宏觀要求,但由于沒有具體,操作性的“政策法規”的制約,影響了參與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影響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成效不高的的因素
1.對學校和企業的合作認識不足
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從客觀上講,政府,企業和職業學校對合作的認識不充分。 政府認為是學校和企業的事,沒有發揮政府的主導、協調的作用;企業缺乏長遠眼光,參與合作的動機不純,將合作視為獲得低廉勞動力、提高企業知名度、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的途徑;學校參與合作,只作為解決學生實習和就業和招生問題的手段與企業締結協定,對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不重視。由此制約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深入發展,也直接導致學校與企業合作效果不佳。
2.院校自身因素
要開展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高校需要較強的教師能力和科研水平,這樣可以解決企業生產上的實際問題,加強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目前很多大學因各種原因缺乏“雙師型”教師,科研能力較弱,總體實力不強,開展合作難以實現合作雙方利益要求的目標。而且,由于沒有一定的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企業缺乏開展學校與企業合作的內在動力。同時企業投入并不一定能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企業對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性,從長遠來看,學校和企業的合作表面化,許多大企業,知名企業都不愿意參加,直接影響了學校和企業的合作。
3.運行機制
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如何開展,目前缺乏相應的相關政策和有效機制。促進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和評估機制建設一直滯后,影響著企業、學校開展合作的積極性。好多合作項目,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和運營體系保障,難以得到政府部門的協調支持,難以得到資金,稅收等金融方面的支持,企業只求眼前利益,不愿開展長期合作,影響了學校和企業建立長期可持續合作關系,對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效果不佳。
三、目前校企合作中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陳舊。
傳統的“滿堂灌”課堂教學模式既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顯著制約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傳統教育體制的束縛下,教師的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中心,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多年沒有更新,與社會分離,與企業和社會需求分離,學生傾向于主動參與的學習模式。傳統的舊教育理念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矛盾,嚴重阻礙高等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培養素質的提高。傳統的教學是以講授為主,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教師也會受到學生消極情緒,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高校管理人員認為信息化手段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應發揮積極作用,合理運用信息化教育管理手段,提高教育管理質量。因此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及管理模式需要更新換代。
2.實踐教學較少并難以開展。
職業院校的目標是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具備實踐性技能的高素質人才,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 目前就業市場需求更新快,而學校的運行管理模式更新慢。學校應根據需要及時改善教育運行管理。運行管理人員的知識與認知,導致目前的教學計劃和實際生產嚴重分離。 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沒有企業實踐經驗,導致目前學校的實踐教學無法正常開展。
四、改革運行管理
在互聯網時代,不僅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理念。目前學生的學習需求發生了變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模式已經開始廣泛使用。同時“工學結合”,“學徒制”,“產教融合”等概念,也為高等學校的運行管理創造了創新動力,首先應及時更新高校的運行管理觀念。
其次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對運行管理的影響是深遠的。第一,對學生的影響。學生群體對新技術、新方法充滿興趣,對新知識充滿渴求,?學校應當考慮學生的需求,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第二,對教師的影響。教師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傳授,不僅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改善師生群體之間的關系,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對教學方法和考查方式的影響。信息化教學,教室可以是任何空間, 對學生的考查形式也擺脫了試卷的束縛, 教師的答案閱覽可以用信息化系統代替。
最后傳統授課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現代的運行管理人員不僅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還要掌握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方法,掌握企業和市場需要的實踐性操作技能,同時大學的課程也必須更新。
五、運行管理改進策略
1.企業學校雙層管理。
學生的考核不僅要體現學校的考核,同時也應該導入企業實踐性的考核,將職業化,規范化的市場需求納入考查范疇,提高學生應對市場需求的能力,鼓勵企業參與運行管理,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2.多種信息教育手段。
企業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把信息化手段不斷引入企業的生產管理過程。學校也應該根據企業和市場的需要,引入多元信息化運行管理手段,適應社會發展趨勢,同時順應學生需求,也有利于緩解學生矛盾,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3.實施規范化的運行管理
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真正有效,需要有權責明確,合作互惠的運行管理團隊,制定規范化的辦學方案,學校與企業要實現制度實施,規范化的運行管理,通過“高標準,嚴格要求”,培養真正適應新產業結構的技術型人才。 具體來說,學校和企業要通過制度化的學校運營模式,通過規范化的實習申請制度,培訓制度,雙導師制度,考核評價制度,避免出現企業和學校相互推諉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李偉, 張偉. 校企合作教育背景下的職業院校運行管理體制初探[J]. 中國成人教育(7):90-91.
[2]黃玲青. 基于"學產服用"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運行管理研究[J]. 教育與職業, 000(35):35-38.
[3]明航 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運行管理與考核[J]. 江蘇高教, 2010(6).
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經營管理研究會“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運營管理機制研究”的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Z201930。
作者:張金友,(1984.12-),男,講師,山東現代學院教師,從事高校教學與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