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蘭
摘要:在美術課堂中,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師生間的交流就是“提問”的藝術,因此,優化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落實到課堂中,我們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呢?本文將從開放性提問、生活化提問、精確性提問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課堂觀察;提問;有效
我們學校屬于經濟開發區,大量的外來人口聚集地,學生也大多數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有的家長是做生意的;有的家長是雙職工;有的家庭二胎、三胎……這些客觀現實,使得我們校區的孩子很多由爺爺奶奶照顧,在老一輩眼里吃飽穿暖就行了;有的是小時候在老家上學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等多種原因導致了大多孩子缺乏引導,創造性思維薄弱?;诖藸顩r,若希望孩子在美術課堂上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跟老師有良好的互動,那么教師所設置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美術課堂中,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師生間的交流就是“提問”的藝術。美術課堂需要自由、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注意靈活應變,由淺入深,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對于學生作答以后,教師的反應也要因人而異,因人而答,多一些疏導,多一些鋪墊性地提問,也可以運用追問的方式來幫學生走出困境。同時,對于學生回答正確的,應給予表揚;對于有進步的、膽子小的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性的評價;對于學生有獨到的見解,不要急于否定,應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并且要給予賞識,進一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意圖,感受師生之間對話式提問的魅力,使學生保持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具體落實到課堂中,我們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課堂提問,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呢?本文將從開放性提問、生活化提問、精確性提問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開放性提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衣架的聯想》一課中,張老師出示一個常見的三角形衣架,提問:“你能進行什么聯想呢?”有同學回答“像汽車”。同學們依舊舉著高高的小手,等著被提問。當老師提醒“除了這個答案還有其他的聯想嗎?比如變換位置之后……”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回答“像弓箭”、“像天鵝”、“倒過來像冰激凌杯子”等等。在這種開放式提問的推動下,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就活躍了起來。
開放性的提問不僅僅對學生個人而言,也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地提問。比如:顧老師執教《多彩的面具》一課中,利用PPT出示了中外的許多面具,提問:請同學說說你喜歡哪個?為什么?教師創設了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從造型、材料、用途等多方面進行小組討論,并請小組代表交流自己喜歡的面具,經過大家思維的碰撞,學生更有自主學習的欲望,感受美術課堂的活潑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和好奇對兒童來說是學習的主要動力。因此,教師應注意圍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特點進行有啟發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的思維,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生活化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美術課程注重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發揮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質方面的作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薄懊佬g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币蚨?,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設置的問題應該引發學生觀察生活,從自己周圍的小處著手,通過以生為本的生活化提問,把學生熟悉的生活引進美術課堂,通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發現個性,充分調動他們熱愛生活和表現生活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釣魚》一課,片段:生活中,很多小朋友養過小金魚、小烏龜,幼年也玩過小貓釣魚的玩具,“請你說說釣魚有哪些工具,怎么釣的?”小朋友興致勃勃的你一言我一語,“我知道,我和爸爸一起去釣過魚?!薄耙灨汀?、“魚鉤”、“魚餌”“還要有魚才能釣啊”……興趣使然,課堂中充滿了歡笑。教師基于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提問,“我們身邊有哪些廢舊材料可以來制作小魚和釣竿呢?”有學生說“泡沫”、“報紙”“塑料瓶”……“廢紙卷成細長的棍子做魚竿”、“蘆葦做釣竿”……有了魚竿和小魚,沒有魚鉤怎么釣魚呢?孩子們歪著腦袋,眨著眼睛,都在開動腦經呢!“用鐵絲彎成一個小勾”一個孩子說。然后,我拿出一個回形針,擺弄擺弄,神奇般地出現了一個魚鉤,孩子們都發出贊嘆的聲音,“老師真厲害”。接著讓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廢舊物品變成寶貝,并以釣魚游戲進行展示,在玩中學,學生興致勃勃。
三、精確性提問,有助于促進學生活動的實效性
“精”是指巧妙合理精準的設置提問。教師所設置的提問應根據學情,圍繞教材的重難點以小見大,由淺入深,逐步突破重難點,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準確地引導學生思考。
比如前面提到的顧老師執教的《多彩的面具》一課時,顧教師在引入過程中,用多媒體展示了很多不同的面具,讓學生猜猜面具的名字?很多學生面對那么多的面具愣住了,不知道老師指的是哪一幅,而且很多都沒有見過。在少數舉手的同學中,老師讓一個學生回答,學生說第三幅是紙面具。幾個學生下來,不僅沒有讓學生快速地進入狀態,而且浪費了時間,導致后面制作的時間推后,展評就由于時間緊缺,簡單的就結束了。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肯定會思考這節課的重難點是什么,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怎么使這些知識能夠更加容易的被學生接受。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提問時要生動、有趣味性,對問題的表述要準確、清晰。另外,有老師就直接把面具的名字告訴學生,請學生猜猜這些面具是由什么材質制作的?外形上有沒有什么特點?學生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積極地回答:“吞口面具是泥做的,印第安人節日面具是用木頭做的。形狀有的像花,有的像動物的頭型,有的像大樹?!钡鹊?。很是激烈。就如某位教育學家說過,教師語言特色要擁有相聲演員的幽默,播音員的流暢,哲人的周密,數學家的嚴謹,故事家的激情。當教師用簡潔概括,準確清晰地語言來表述問題,讓學生清楚的知道你的問題是什么,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遞大量的信息,不僅利于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也有利于明白無誤地傳授課堂的教學內容,還利于節省一定時間。
在美術課堂中,教學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手教師提問的影響,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十分注重問題的設計,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反饋,在互動中與學生進行探究,在互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問,在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藝術表達和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