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要: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國棉三廠經歷了興盛到衰敗的過程,見證了鄭州的騰飛,為鄭州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對于這種極具文化的遺留社區遺留廠房,是否能較好地保留其文化使它可以繼續在城市中繼續表現成為了世界性問題。針對國棉三廠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認清文化對建筑規劃改造的影響
關鍵詞:微改造;文化融入;歷史遺存;保留與更新
一、工業遺產的保護
1.1保護工業遺產,改造老舊建筑的價值
工業遺產作為文物保護的新興詞匯,在被發掘后得到了人們不斷的探索,發現其在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具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用于科技、藝術和經濟等方面的明顯價值,另一類是作用于歷史文化和社會方面的不明顯價值。它們是對于一座城市乃至一片區域工業活動的見證,也使得社會生產形態產生了深遠變革,保留較好的工業遺址有著較為齊全的選址流程、施工項目圖紙、機械設備、制造工序和方法等,可以被作為研究生產技術進步軌跡的樣本。
二、研究改造的意義之處
城市是一個有氣質的活體, 而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如今,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迅速, 但由于大量照搬外國規劃設計, 導致我國城市千篇一律, 漫步其間往往感覺缺乏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此時, 我們應該注意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我國古代規劃學說中, 包含著古代人對自然環境的各種總結, 其結論有著合乎科學的一方面, 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發掘一些合乎實際的成分。從新中國我國的舊城區改造經歷的是大拆大建,到搶救,最后保護的歷程。中國城市建設剛開始的時候,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眾多文化名城的老城區,有歷史氣息的街道都消失了。從1982年我國開始公布了首批24個關于歷史名城的保護,隨后舊城區的改造與保護慢慢被人重視。我國老城區保護存在這樣幾種形式:一是將老城區完整的保護起來,另建新城,發展帶動城市經濟:二是保護老城區的基本空間格局,保存部分傳統歷史街區,其他進行改造:三是只保護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將城市面貌完全改變。國內比較成功的改造案例有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北京菊兒胡同的改造等。對于國棉三廠的改造來說,其風格更像北京菊兒胡同的改造,順應原來的街道肌理,對局部臟亂差的地方進行整改,改建。進行微改造,同時也有類似新天地的改造,因為國棉三廠本身區域內功能就十分齊全。合理規劃不同區域的分區能有效的改變原來擁擠冗雜的環境。同時為居住在國棉三廠的老人提供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配套上更見完善的生活設施。
三、對國棉三廠的研究
3.1改造工作的原則
不改變原狀原則
國棉三廠的蘇式建筑是中國與前蘇聯的建筑風格的融合,包含了傳統蘇式建筑的室內布局,室外大煙囪,回字型結構等主要特征,在其之上加上了中國建筑的“四合院式”布局,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融合式建筑。建筑的結構法式,特殊構造都具體體現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建筑的科學技術水平最大程度的進行保留,能夠使我們更好的認識到建筑技藝的科學技術水平的演變。每一個不同時間的建筑都能夠成為建筑科學技術進步的標志。國棉三廠的蘇式建筑結構所運用到的三段式結構,樓梯的構造可以反映當時的建造技藝。建筑當中主體的質地的體現在于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材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國棉三廠所采用的紅磚材料就成為了一抹亮麗的景色,若用其他材料進行替代,就會產生一種不協調。但是,如果用新材料對原有材料進行加固,不破壞原有建筑的質地,增強了建筑的各方面性能,則是可以使用的。文化建筑的原狀,在如今看來,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當時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審美等因素,均為重要的歷史特征,它也是當地居民對原有社區的歸屬感的直接體驗。
為居民服務原則
目前在國棉三廠社區當中居住的大多為當年的產業工人及其后代,有的甚至兩代三代都在國棉三廠工作,這就為國棉三廠居住區的保護與改造增加了不少難度。但相對來說,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也會更大,能夠為居民服務的同時而進行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把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處理,也是一個較為關鍵的工作任務。保護需要建立在社區居民的“需求”之上。
鄭州國棉三廠廠區遺址所建造的博物館,主要會在建筑內部設置陳列展覽,以供游客所需,也會在其普遍方式之上附加相應景觀內容,用這種方法進行再利用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改造方法。以紡織工業博物館和景觀內容為雙品牌,使需求互補,聯合推出用景觀帶動博物館的游覽路線,將空間與自然相結合,來保證足夠的人流。
通過設立相關建筑保護機構,定期對相關歷史文化建筑保存完整的進行維持,部分殘缺的進行修繕與維護,由專業人士與具有相關資質的建筑公司進行合作開展。一方面可以建立清晰的歷史建筑登錄制度,引入資金制度,引導更多的個人業主也能參與保護;另一方面,政府和當地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進行相關資金的籌集。
保留原有住宅區樣式,在建筑內部打通樓上樓下,連接左鄰右舍,在建筑外觀不變的前提下,細化建筑內部,在建筑內部重構空間。改變原有的小格局,使空間變得舒適,引入當年的特色食品商品,如蘭州烤餅,馬留包子等食品類小吃,如紡紗機等可供體驗的的商品類;重新規劃道路路線,讓整個社區相互穿插緊密聯。由于是圍合的建筑群,私搭亂建嚴重,大量違建建筑侵占了公共空間,進行拆除,改成花圃花園,里面建造一些構筑物(如有代表性的工廠設備等)提高文化氣息,適應當地,致敬文化,展示國棉廠比較輝煌的歷史.建筑風格上,國棉三廠蘇式風格建筑群被列為文物不能改變,可以設計一些標識牌或者和文化墻,同時,社區自然避免不了擁堵問題,停車位規劃不合理的地方進行重新規劃,保證交通通暢。總結
國棉三廠社區最基本的功能屬性是作為一個居住社區,通過對國棉三廠的改造來達到人民逐漸增加的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對民生問題的最直觀改變。各種功能的附加使得整個社區變成了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社區,居民可以不出社區就可以辦理各種手續和相關證件,顯著提升社區內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文化建筑的原狀,在如今看來,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當時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審美等因素,均為重要的歷史特征,它也是當地居民對原有社區的歸屬感的直接體驗。如何更好地將文化保留也是給所有建筑設計者提出的共同問題。
參考文獻
[1]鄭州市紡織志編委.鄭州市紡織志(1911-1985)[M]. 鄭州 : 鄭州市紡織公司,
[2]韋峰 . 在建筑中重構:工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本文系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計劃項目資金支持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XB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