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婧 吳敬輝
摘要:中國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對于它的翻譯研究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價值;翻譯適應選擇論是從生態視角解讀翻譯現象的理論,該理論強調了譯者的中心地位。本文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視角出發,論述了翻譯的中心--譯者在古詩詞翻譯中的素養培養。
關鍵詞: 翻譯適應選擇論;古詩詞翻譯;譯者素養
一、引言
“翻譯適應選擇論”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首次提出,他將翻譯過程從生態角度進行解讀,提出翻譯過程是以原文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對譯者進行選擇和以譯者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對譯文的多維度適應。譯者作為翻譯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他的選擇與適應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翻譯結果的成敗,因此譯者的素養培養是不容忽視的。而由于古詩詞的獨特性與難譯性,對其譯者的要求和培養相較其他文體而言應該更為關注,但相關研究并不多見。筆者認為,從適應選擇的視角,可以很好地解釋古詩詞譯者素養培養的必要性并討論古詩詞譯者的素養應該從哪些維度進行提升。
二、古詩詞翻譯的難點
1.時間與空間的阻隔
中國古詩詞歷史悠久,自《詩經》起歷經千百年語言的變遷,流傳至今,即使對于有一定文學素養的國人而言,恐怕對古詩詞的品讀也無法做到如同閱讀現代白話文一樣順暢、自然。所以將古詩詞翻譯成外文的過程就是沖破阻隔的過程:譯者不僅要跨越語言地域上的差別,更要經受古文帶來的時間上的考驗;必須要有深厚的漢語功底作為基礎,才能完成這樣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跨越,將中國古詩詞成功地傳達給異國的當代讀者。
2.字詞與韻律的取舍
古有詩人賈島為求精準,反復“推敲”,可見一首詩詞的形成,不全是詩人靈光閃現、信手拈來,古詩詞譯者更是深諳其中的字斟句酌、用心之深。中國古詩詞語言簡潔精煉,又極具韻律之美,可誦讀、可吟唱,但這無疑給譯者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在難以兩全時,是要保持原詩詞本身的意韻還是以忠誠為根本;是要保持原詩詞的節奏還是忽略音律上的美感以更好地傳達詩詞內容,這些都是譯者在翻譯古詩詞時必須要做出的考量。
3. 情感與意象的傳遞
中國古代詩人借由詩詞抒發內心情感,以詩言志、借詩喻情,而且所傳達的情感通常內斂含蓄,所用意象也時常曖昧不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在表達為了自己所求的事業鞠躬盡瘁還是為了所思之人肝腸寸斷;“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是在傳達難舍難分的感情還是在暗示自己的政治立場,如果是后者那么譯者是否應該或該如何通過翻譯向讀者說明。
三、培養古詩詞譯者素養的必要性
鑒于上文所述,中國古詩詞有自己的獨特性和難譯性,想要在中國古詩詞翻譯方面有所建樹,譯者就必須要培養并不斷提升自身的翻譯素養。喬曾銳曾在《譯論:翻譯經驗與翻譯藝術的評論和探討》一書中寫到:“不懂詩的人不要譯詩。。。對某專業只具有一些皮毛知識的人,最好不要接受翻譯該專業著作的任務,勉強去做,是收不到好效果的。”也就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從胡庚申教授的翻譯適應選擇論,我們可推知,古詩詞的翻譯過程可以描述為:譯事前,以古詩詞為典型要件的翻譯生態環境對譯者進行選擇,可以適應詩詞翻譯特點的譯者被“留下”,不能適應的譯者即被“淘汰”;譯事中,以詩詞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生態環境從主要的三個維度進行選擇性適應,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譯事后,譯品在翻譯生態環境中繼續接受讀者、市場等因素的“選擇”,譯者也在“事后追懲”機制下,優勝劣汰。因此,古詩詞譯者如果要在這樣一系列的選擇適應中“留存”下來,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古詩詞翻譯素養。
四、古詩詞譯者的三維度素養培養
胡庚申教授在適應選擇論中提到翻譯的方法論,即譯者主要從三個維度--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對原文進行多維度適應,從而做出選擇,產出最為合適的譯文。以此為依據,我們亦可得到類似的結論:如果古詩詞譯者可以在這三個維度中應對自如,那么他產出的譯品在質量上一定是過關的,是可以接受住考驗并留存下來的。因此,這三個維度不僅僅是翻譯過程中的方法論,也是古詩詞譯者必須具備的三個主要素養。
1.語言維
身為譯者,較高的外語水平自然是必備條件,但是僅僅外語水平優于他人不足以使他在古詩詞翻譯中脫穎而出,扎實的中文功底更是必不可少。古詩詞翻譯大家許淵沖,被譽為詩譯英法第一人,他對于英法語言的駕馭能力,尤其對于古文的理解水平都是值得現代有志于從事古詩詞翻譯的青年一代不斷學習的。
2.文化維
古詩詞的翻譯,與其說是翻譯,不如說是文化的輸出--翻譯的過程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向外輸出的過程,譯者詩詞文化儲備程度也就決定了他的文化輸出能力。因此,古詩詞譯者必然要對詩詞有深厚的文化儲備,了解詩詞的歷史背景、通曉詩詞中的文化意象、理解中外詩詞文化異同。
3.交際維
古詩詞的翻譯不似科技類的說明文--以客觀、忠實地傳達信息為第一原則,古詩詞的翻譯不只是字詞的翻譯,更是意韻的傳達--在詩詞中傳遞情感、表明志向,它所具備的交際功能和其他文體所謂的交際功能是更加豐富的。這也就要求古詩詞譯者意識到它獨特的交際功能,并在選擇與適應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交際能力--與詩人“交際”,與讀者“交際”,與翻譯生態環境“交際”。
五、總結
翻譯適應選擇論為譯者從生態角度解讀了其適應與選擇的全過程,考慮到古詩詞的獨特性與難譯性,培養和提高古詩詞譯者素養勢在必行,尤其有志于專門從事古詩詞翻譯的譯者至少應該在三個維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在國力日益強大的今天,譯者有責任把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詩詞傳播出去,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胡庚申. 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 胡庚申. 翻譯適應選擇論[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庚申. 適應與選擇:翻譯過程新解[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7).
[4] 喬曾銳. 譯論:翻譯經驗與翻譯藝術的評論和探討[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5] 代婧.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譯品長存現象分析[J].考試周刊,2016(9).
作者簡介:代婧(1985—),女,沈陽化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生態翻譯學與筆譯研究。
吳敬輝(1975.8-)女,沈陽化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
注明: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文化人類學視域下外語人才的文化溯源與視野融合養成研究”資助? 項目編號:L19BZX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