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珍
摘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一位女士的畫像》是她眾多國際題材小說中的代表作。在該小說中,亨利·詹姆斯主要講述了美麗聰慧,精神高尚的美國女孩伊莎貝爾在歐洲追求理性與愛情中的種種遭遇。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一位女士的畫像》中的兩名女性形象進行解讀,分析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美國女性在歐美文化背景下的遭遇。本論文認為女主角伊莎貝爾是一位精神獨立、追求自由的現代女性,她能夠將超我和本我進行結合;而另一個重要女性角色梅爾夫人,外表華麗,內心空虛,崇尚金錢,最終淪為金錢的奴隸,她是自我和本我的結合體。小說對兩位主要角色的不同心理人格的描述體現了亨利·詹姆斯對當時西方文化,尤其是物質至上的社會價值觀的批判。
關鍵詞:伊莎貝爾;本我;超我;自我
亨利·詹姆斯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她的作品對于美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美國文壇中,亨利·詹姆斯作為19世紀以來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者,更是先鋒者。她的作品可以實現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承接,并且利用超驗主義和自然主義,開啟了現代主義文學之路,因此具有全面而廣泛的意義。更有學家曾將亨利·詹姆斯稱作為英語國家中最偉大作家。《一位女士的畫像》是亨利·詹姆斯最為出色的作品。該小說的主人公伊莎貝爾,是一位心思單純、精神獨立的新時代女性,在生活中,她勇敢且執著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她崇尚自由,在她歐洲旅居期間,因她人的設計陷害,最終落入到不幸婚姻陷阱當中,而她所有的幻想最終也被現實所打破。
《一位女士的畫像》是歐美文化沖突的集中體現,也是女性理想破滅的體現。自該作品問世以來,學界對于該小說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重點圍繞在女主人公伊莎貝爾身上。到了20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現代主義的出現與不斷發展,學界對詹姆斯的作品流露出更加濃厚的興趣,她們從文化角度、女性主義角度、精神分析理論等對詹姆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主題、人物、寫作技巧等進行了深度剖析。中國文學界與歐美學界相比,對于詹姆斯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并且經歷了一段漫長過程。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我國學界對亨利·詹姆斯部分作品以及批評文章逐漸有了接觸;到了80年代開始,外國文藝出版了由楊豈深翻譯的《亨利·詹姆斯》和由吳寧坤翻譯的《小說藝術》,此后有更多亨利·詹姆斯的作品與評論被翻譯成中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我國在對詹姆斯作品進行研究時,將多數將重點集中在她的作品與引進方面;到了90年代,研究方向變得更加廣泛,內容也趨于多元化,其中包括文學理論、道德研究、作品風格、國際主義等,中國諸多學者也開始研究詹姆斯作品中所提到的文化碰撞、性別意識、政治意識。在精神分析理論、心理學充分發展的今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對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解讀,對于加深對人物的認識,豐富該作品的研究有一定現實意義。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認為個人主要是利用內部對于行為進行控制的心理機制,并且在給定情境中會決定個人的行為模式與行為特征。同時一個完整人格主要是由自我、超我、本我三個方面組成。
1.伊莎貝爾——在超我和本我中迷失自我
在小說《一個女士的畫像》中,亨利·詹姆斯塑造了伊莎貝爾這樣一位年輕美麗、思想獨立、追求自由的美國女孩,她生長在自由開放、道德感強烈的美國,在得到表哥的遺產,擁有了經濟實力后在歐洲追尋自己的夢想。后來因為自己的堅持己見、天真和擁有的財富,逐漸陷入到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共同設計的愛情婚姻的陷阱當中。小說最后,伊莎貝爾幡然醒悟,卻最終因受到社會道德約束和自我強烈的責任意識,承擔了社會對她的責任。伊莎貝爾雖然精神獨立、追求自由,但是受社會環境的約束,她最終壓抑住本我。
小說中,伊莎貝爾對自由的渴望主要來源于童年經歷,對此,亨利·詹姆斯是這樣描寫的:伊莎貝爾出生在一個美麗農莊中,在當時民風淳樸、自由單純的田園生活影響下,伊莎貝爾逐漸養成獨立、熱愛自由個人性格; 從小就喜歡讀書的伊莎貝爾,在書本中學到了知識,認識了世界,更加向往真理。伊莎貝爾在她祖母的陪伴下逐漸成長起來,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對于她來說,最好的朋友就是在房間中陪伴她長大、給與她各種滋養的書籍。從物質角度來看,伊莎貝爾很長一段時間生活比較貧窮,這主要是因為她長期生活在祖母身邊,并且接觸到的是農莊,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外面闖蕩去直接認識世界。來到歐洲大陸之后,她認為這就是知識與自由的世界。因為拉爾夫表哥暗戀美麗的伊莎貝爾,將自己的遺產贈送給她,以此伊莎貝爾擁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在歐洲生活、追求自己的夢想。因為伊莎貝爾從小到大,在相對自由、單純、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大陸成長起來,她的骨子里是獨立的,她精神充實、人格獨立、自尊自愛、崇尚自由,這些都是伊莎貝爾身上優秀的到的品格與人格魅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自問世以來就被廣泛地應用于文學批評中來,弗洛伊德認為人格主要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個方面所組成,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而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想要擁有健全人格,必須保證超我、自我、本我三者達到和諧與統一。如果自我、本我、超我無法和諧發展,這就會導致人格出現異常情況,最終導致人出現個人悲劇。
伊莎貝爾是一個充滿理想的人,在生活中她有屬于自己的道德評判標準,她不愿意將自己看作是羊群中的普通羔羊。她想要努力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過獨立且自由的生活。知識上的豐富與藝術上的美好,都會給伊莎貝爾帶來快樂,所以她也一直遵循本我的快樂準則。伊莎貝爾在結婚之前都是受到本我驅動,她不顧她人的勸說,獨自一人來到歐洲大陸闖蕩,不斷追求理想。在遇到外表美麗高雅尊貴的梅爾夫人以及能言善道的藝術家奧斯蒙德以后,她由于自己的單純,無法認清人性的復雜,最終盲目嫁給看似充滿藝術氣質,實則無所事事的奧斯蒙德。
伊莎貝爾在第一次與梅爾夫人相見時,就深深的被梅爾夫人外表的高貴氣質所吸引,并且逐漸順應梅爾夫人誘導而與奧斯蒙德相遇,最終陷入婚姻騙局。導致她的婚姻悲劇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她性格單純,對人性缺乏深入的了解與認知。另一方面則是她對本我的滿足。她十分崇尚歐洲高雅藝術,且在精神上追求獨立。曾經誤認為梅爾夫人是她生命中的知己。同時也認為,對于藝術夸夸其談的奧斯蒙德是最符合她擇偶標準的愛人。她對這些事物盲目追求,導致難以看清奧斯蒙德與梅爾夫人真實面目,最終被梅爾夫人騙取財產。在婚姻之前,伊莎貝爾長期遵從自己的本性,也就是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論中的本我,在本我的推動下,伊莎貝爾精神充足,簡單快樂。而這種本我的人格也促使伊莎貝爾拒絕她人對自己的善意的提醒,這就為日后陷入婚姻騙局打下基礎。
結婚之前,女主人公伊莎貝爾長期受到本能趨動,在她的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準就是快樂原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伊莎貝爾結婚之后,梅爾夫人與奧斯蒙德逐漸暴露目的,逐漸撕破華麗外表,露出貪婪、墮落的面目。這時伊莎貝爾幡然醒悟,認清現實。但是因為當時歐洲社會環境的拘束,伊莎貝爾即使對于自己的婚姻充滿絕望,但是卻未能遵循本心與奧斯蒙德離婚,不得不在這段虛假且絕望的婚姻中繼續下去,她逐漸的感到麻木和迷茫。
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命運常常是由她們的父親或者丈夫決定的,如果違背父權社會準則,那么必然會受到道德譴責。因為時代的限制,這就導致伊莎貝爾受到社會道德約束,即使一向我行我素的女主角,在這次困境中也不得不選擇妥協。這主要是因為在結婚之后,人格逐漸被超我所主導。超我作為人類固有的心理結構,主要體現的是法律觀念、社會道德原則,以此對本能活動進行制約,完全按照至善原則開展活動。超我主要遵循的是道德原則,也就是人格中管理道德的司法部門,主要是由自我理想、人的道德律等幾個方面所構成。但是從某些角度可以簡單劃分成良心與理想兩個層面。在理想中不僅包括社會理想,同時也包括自我理想。因為受到維多利亞時代背景的影響,在當時的處境下,女性必須依附于男性,這也是當時社會所體現出的現狀。伊莎貝爾在婚后本我喪失的另一原因在于受到父權社會抑制,最終導致超我逐漸占據了伊莎貝爾人格中的主導地位,這就是為什么崇尚自由、成長與個人主義盛行的的美國的伊莎貝爾逐漸在婚姻中妥協的社會原因。伊莎貝爾內心的本我與超我在期婚后初期處于矛盾,且此消彼長的戰斗狀態,但是超我卻在她的后半生中占據主導地位,原因在于伊莎貝爾為了生存不得不向當時男權至上的社會道德所妥協。
2.梅爾夫人——被本我扭曲的人格
在《一個女士的畫像》中,梅爾夫人是一位生活在歐洲的美國人,并且可以看作是一個完全被歐洲文化同化了的美國人。她有著高雅的談吐和精致的外表,舉手投足之間都像一個貴婦人,這些精致包裝使她成功偽裝自己身份,并且設下無數騙局獲取金錢。梅爾夫人在與她人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世故又圓滑的一面。在長期與上流社會中的成功人士交往之后,梅爾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她擅長猜疑同時談吐風趣,這些成功的一面使伊莎貝爾逐漸掉入維爾夫人設計的陷阱當中來。在梅爾夫人精心的盤算與細致偽裝之下,伊莎貝爾認為她是一位有著尊貴身份的夫人,而梅爾夫人長期在虛偽、世故的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使她完全被歐洲文化同化了,她忘記了她本是一個美國人的事實。她一個有著豐富經歷的大騙子。她享受這財富和地位給她帶來的快樂,且為了追求財富與地位,毫無道德而言。梅爾夫人本質與她外表不同的是,她是一個金錢至上之人,同時野心勃勃注重利益。對于梅爾夫人來說,財富就代表一切,同時也是梅爾夫人生活的驅動力,更是超越了親情和愛情。在文章中通過與梅爾夫人的對話,可以看出梅爾夫人對于金錢有著強烈的欲望,并且有著十分敏感的嗅覺。在知道伊莎貝爾有著大筆財富,并且是一個心思單純的女孩后,就開始設下圈套。這不僅是她的習慣,更是她的本能。為了獲取金錢,她不斷去經營自己虛假形象,并且設下無數陷阱,導致無知少女最終跳下深淵。在梅爾夫人的內心當中,對于財富的渴望超越了親情,她可以狠心將親生女兒送給她人,不承認女兒,也不履行母親職責。對于維爾夫人來說,即使有著倫理道德的約束,但是也難以控制她的欲望。在人格中將本我放在統治地位,而超我被壓抑到深淵。在被欲望所支配之下,梅爾夫人成為一位具有華麗外表,但是內心腐朽,最終淪為金錢的奴隸的反面形象。從社會角度來看,她更像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悲劇。由于維多利亞時代的歐洲拜金主義橫行,在貧困生活環境下成長的梅爾夫人對金錢有著更加強烈的渴望,而歐洲奢靡的社會環境,更使維爾夫人的欲望得到滋長,她不斷擴大的本我,而未能正視超我,最終導致梅爾夫人形成扭曲人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亨利·詹姆斯的諸多作品當中,《一位女士的畫像》可以稱得上是最優秀的作品。該小說主要通過女主人公伊莎貝爾的在歐洲遭遇向讀者展示了歐美文化的差異。通過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研究,能夠揭露出人物的精神層面,能夠幫助人們對于本我、超我、自我的理解更加豐富與立體。該論文中,運用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論對《一位女士的畫像》中兩位重要角色梅爾夫人和伊莎貝爾進行分析。本論文認為伊莎貝爾作為小說主人公渴望自由,但是在時代的束縛之下,父權價值占據統治地位的當時,社會的壓力讓人不得不為伊莎貝爾的內心轉變感到惋惜。與伊莎貝爾不同的是,梅爾夫人作為小說中一個外表精致的騙子,她是金錢的奴隸。她渴望金錢,沉溺于享受奢靡生活,這是她人生的最高追求。為了追求這一目標,她不僅犧牲良知,更是犧牲家庭。人格中的約束對于梅爾夫人來說蕩然無存,從這點來看,梅爾夫人人格也是扭曲的,也因為人格扭曲而落到悲劇的下場。弗洛伊德人格心理結構理論認為,人格可以是從內心控制行為的一種機制,它決定了人們在固定情境下的行為模式和行為特征,這就意味著人們的諸多行為是由人格所決定的。只有使超我、自我、本我達到相互制衡,才能獲得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劉愛玲. 《天邊外》的弗洛伊德人格結構學說解讀[D].鄭州大學,2014.
[2]毛亮. 自由的重構:《一位女士的畫像》中的婚姻與自我[J]. 國外文學,2009. 46-55.
[3]湯瑤. 窗戶里的世界——《一位女士的畫像》中的“觀看”主題[J]. 外國文學,2018. 159-167.
[4]胡江波. 新女性的困境——論《一位女士的畫像》中的伊莎貝爾[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4. 94-97.
[5]代顯梅. 痛苦·知識·責任——論《一位女士的畫像》的結尾[J]. 外國文學評論,37-48.
[6]陳麗. 伊莎貝爾的自由觀──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畫像》[J]. 外國文學評論,80-8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