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茹
摘 要:游戲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游戲即是一種娛樂,也是有助于幼兒成長、學習和發展的活動。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利用民間游戲、傳統節日等,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理解人們之間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友好相處。”培養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教育要從娃娃開始。
關鍵詞:民間游戲 教學 運用 能力 策略
民間傳統游戲是我們的民族瑰寶,蘊含著豐富教育智慧,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惠州民間游戲具有濃厚的本土文化特色和生活氣息,游戲風格各異,具有多樣性,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多年來,惠州市機關幼兒園積累了豐富的本土文化課程資源,一直致力于探索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園本課程。惠州民間游戲是一種可跨班級、跨年齡的活動,可自由運用于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可與我們現在正在探索開展的幼兒區域活動、自由活動、戶外自主創造性活動整合運用。通過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可促進幼兒在體能、認知、情感、社會性、創造性等方面的發展。
一、通過體育游戲,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擺在幼兒園教育的首位。想要完成這一目標,游戲活動無疑是最好的有效途徑。體育競技類游戲抬花轎,孩子兩兩搭成一個“花轎”,抬著伙伴從起點走到終點;丟手絹,丟手絹的孩子逃避撿手絹的孩子的捕捉,快速繞圈奔跑;跳房子,單腳行進跳、雙腳變換跳;手推車,“小車”雙手著地,“小司機”在后面推,“小車”爬行前進;跨大步,兩兩同時在起點,以石頭剪刀布相決,贏者前跨一步;丟沙包,幼兒用盡全力往前投擲……這一系列的游戲活動,幼兒在走、跑、跳、爬、跨、投擲等動作上都得到了發展,有助于增強幼兒的體質,更讓幼兒身體各個器官都能得到鍛煉,為幼兒的身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在元旦親子同樂活動中,我們以惠州民間游戲為主,邀請家長參與到我們的游戲活動中來,家園合作,共同傳承本土文化。
二、通過節俗游戲,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
我園所在的惠州地區地處粵東門戶,是客家、廣府、潮汕文化的交匯地,集內容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于一身,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我國的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們有許多獨具惠州地區特色的習俗,如:小金口麒麟舞,每逢節日,麒麟舞是必備節目;會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請麒麟隊表演麒麟舞;惠東長排村的“蓋仔獅”會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和喜慶節日上表演;龍門藍田瑤族“舞火狗”,在每年中秋節之夜舉行;惠東平海“鯉魚舞”,寓意慶祝豐收,祈愿天下太平……
元宵節前一天,我們精心準備了課件,通過圖片讓孩子領略惠州風俗,用視頻動畫讓幼兒了解元宵節的來歷,邀請家長助教與孩子一起團湯圓……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來歷和相關習俗,通過觀看圖片講解、現場欣賞表演再到親身體驗游戲,層層遞進,使幼兒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通過方言游戲,提升幼兒的情感意識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要求幼兒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的語言和普通話,發音正確清晰。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為了孩子能盡快適應社會,從小就讓孩子學說普通話,方言對孩子來說越來越陌生,甚至很多孩子聽不懂本地方言。作為傳承文化的教育者,我們有義務保護“方言”,不讓其失傳。張同學是惠州本地人,上幼兒園之前,家里一直用惠州話交流,不會講普通話,上幼兒園后,失去了“惠州話”的語言環境,小伙伴聽不懂惠州話,甚至說張同學在講美國話,溝通交流上出現了問題,導致張同學產生了自卑心理。一個學期后,張同學把惠州話“忘記了”,即使家人與之用惠州話交流,他依然用普通話回應。這一事件引起了我們的反思:孩子不以“本土”為榮,方言的傳承必須從娃娃開始。
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游戲和方言相結合能讓幼兒更容易接受,《點兒兒》是一首惠州方言兒歌(點兒兒,放蟲飛,太蟲飛拋去,細蟲又學飛,飛耐呢?飛去尋阿咪),說的是蟲寶寶學會飛了以后,飛去找媽媽。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設計了游戲環節,小朋友圍成一個大圈,請出一個負責的孩子,兒歌念起,念一字點一人,直念到最后一個字“咪”,被點到的幼兒到圓圈中用方言說一個詞語或一句話。這游戲深得幼兒的喜愛,不但在幼兒園玩得不亦樂乎,回到家中,也與家人玩得起勁。
幼兒在家里扮演著“方言老師”的角色,這不僅讓幼兒感到自豪,更讓家長感到“新鮮”,每學一首方言兒歌,幼兒總是迫不及待想要教給家人,這一舉動,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學習方言的興趣。讓家長了解學習方言的意義,不僅對方言的傳承起著積極推動的作用,更是讓親子之情得到升華。
四、通過斗賽游戲,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力
新《綱要》社會教育目標第二條明確指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學會合作、學會負責,是在社會大環境中一點具備的重要素質。“舞龍”是集體競賽游戲,一條龍需要龍頭、龍尾和若干龍身,是龍與龍之間的比賽。幼兒自由組合成一條龍,在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幼兒之間自然而然地需要相互商量、相互合作、分配角色。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孩子的競爭意識越來越強,爭強好勝、不服輸、耍賴等等,這些都是“輸不起”的行為。社會中處處都是競爭,從小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能讓幼兒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游戲活動中,規則的制定和執行是一種社會性任務。“斗雞”是個人賽,單腳支撐身體,以膝蓋碰撞對手,雙腳先落地者為輸。這一游戲讓幼兒產生了新鮮感,連平時膽小的孩子也躍躍欲試,體驗競爭。羅同學一直是個好勝心強的孩子,事事喜爭第一,開始的指令打響后,沒準備好的他一下子就被對手打敗了,他非常憤怒,指責對手作弊。隨后,我再一次說明了游戲規則,告訴羅同學,真正的比賽,對手不會等你準備好了再出手,對手并沒有違反游戲規則,這是一場公平的比賽。
在游戲當中,幼兒不僅要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更要有良好的團隊精神。游戲的每個環節,幼兒都要面臨社會性互動的問題,在這過程中,有助于形成和發展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五、通過益智游戲,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
益智游戲引導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發現其中蘊藏的智慧。游戲益智與否,不在于游戲本身,而在于怎么玩。
“翻花繩”是女孩子喜歡的游戲,用一根繩子結成繩套,一人以特別手法編成花樣,另一人接過后翻成另一種花樣,相互交替編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編翻下去為止。這個游戲最大的樂趣在于翻出新花樣,展現聰明才智。
許多科學家證實,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強手部活動就是開發大腦的潛在機能,是培養創造性的重要環節,訓練手指就是訓練了大腦。益智類游戲、歌謠類游戲適合在室內開展,可以隨時開始隨時結束,豐富了課間休息時間和餐后活動環節。
綜上所述,游戲起源于民間,可為兒童創造快樂,教授他們更多的知識。幼兒教師應該搜集民間智慧,弘揚傳統文化,在傳統民間游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創造。幼兒民間游戲所蘊含的豐富的現代教育價值和發展潛力,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惠州民間游戲資源豐富,游戲本身蘊涵著可貴的教育價值,富有科學性和教育性,不僅促進了孩子語言能力,引導幼兒在社會性、創造性方面健康發展,也能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生活中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我們應致力將本土民間游戲運用于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讓它繼續為幼兒教育服務,讓幼兒了解惠州,認識
惠州。
參考文獻:
[1] 王俞、曲木鐵西《芻議民族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2] 海喜莉《淺談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成功(教育)》2009年第6期。
[3] 杜菊紅《淺談如何在幼兒園有效開展民間游戲活動》,《學周刊》2020年第16期。
[4] 鄧菲菲《幼兒園中華文化啟蒙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與分類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5] 王俞《多民族幼兒園多元文化課程構建初探》,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