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建龍
摘 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在現代教育中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本文基于傳統文化融入初中數學課堂進行探究,分析三者相融合的意義與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對傳統文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做一經驗總結。
關鍵詞:數學 傳統文化 初中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在歷史的長河中蘊含豐富的文化,這些優秀的文化需要每一代中國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凝聚力和延續性等特征,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初中數學的學習需要靈活的頭腦,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這和我國傳統文化中艱苦奮斗的文化特性是一脈相承的。在數學教學中,應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是傳承文化的需求,也能豐富教學內容。
多數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高,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沒有知識積累,導致成績普遍較差。將傳統數學文化融入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夠讓學生發掘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興趣,增強道德素養,促進學生身心良好發展。
一、數學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從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規律性知識,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學好數學才能在各科學習中做到游刃有余。但是,由于數學的特性,學習過程煩瑣、枯燥,導致很多學生對于數學沒有興趣,面臨很多困難。通過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尤其是在教學中添加很多尚未接觸的新鮮文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加學習積極性。其次,利用傳統文化還可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傾囊相授,但是教學效果往往不顯著。原因是學生沒有聽課的興趣,教學內容單一,導致聽課質量不佳。將與數學相關的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更容易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傳統文化和初中數學之間的關系
傳統文化和數學二者之間似乎沒有什么關系,一個屬于文化范疇,一個屬于基礎學科。但是二者確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親密關系。首先,初中數學中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F代數學屬于西方舶來品,在引入中國的時候,很多概念都是通過翻譯得來的。后來為了便于人們理解,在翻譯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中國人的想法和思維,從此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到了數學中。其次,在傳統文化中也流露著現代數學的思想,如詩詞歌賦中便有現代數字的氣息,人們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現代數學的魅力。
三、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1.課前融合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將數學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如在學習《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自行查找與之相關的數學謎語、古詩詞等等,讓學生在查找的過程中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例如,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后半句形象地刻畫了落日與地平線從相離到相交的關系;前半句中把“孤煙”比作直線,把“大漠”比作平面,完美勾勒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立體幾何。引導學生在數學中欣賞到古詩的意境美。在民間傳統游戲“滾鐵環”中,也展示了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可以將游戲的圖片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夠回憶起兒時的游戲。這兩種素材都可以用來做教學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下數學謎語:數學老師的教鞭(打一數學名詞)。用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學習,令其在教材中領悟數學名詞的意義。在聽課過程中,由于學生非常想知道答案,因此會格外集中精力。教師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認知模型中抽象出面積或者體積公式,解釋其意義,并過渡到講解乘方的意義。從而指出式子an中n的名稱,使得謎底能夠揭曉。講解后告知學生,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像謎語這樣的游戲,具有中華民族傳統風格,寓意深遠,進而鼓勵學生多研究數學中的傳統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良好品質道德的養成。
2.課中融合
初中生的年齡在12—15歲之間,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對大千世界的種種都充滿好奇。教師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方》時,可以將課后的翻牌游戲中的數學道理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桌子上放有九張正面朝上的撲克牌,每次翻動其中兩張(包含翻過的牌),使它們從一面朝上變成一面朝下,反復做下去,觀察所有的牌是否都能反面朝上。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研究,讓學生自己動腦筋分析其中的規律。在學生動手研究之后,教師在進行講解。通過翻轉游戲轉化成有理數的乘方,幫助學生完成剛才的游戲。通過這個游戲在介紹“數學二十四點”的游戲。二十四點游戲是由華人孫士杰發明的,這個游戲風靡美國。通過游戲講解,既可以加深學生掌握有理數乘法運算的運用,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多種多樣的趣味性知識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一個包容、開放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使課堂氛圍活躍,充滿生機和活力。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可以設計蕩秋千的游戲。我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程大衛曾在詩中提出過一個問題,大意是:當秋千在地面上靜止不動時,秋千的踏板與地面的距離為一尺,將秋千的踏板向前推兩步(每步是五尺),秋千的踏板與人的身高一樣,已知此人的身高是五尺,此時秋千繩屬于直線狀態,求秋千繩長。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引導學生先進行畫圖,在根據所學的勾股定理求解。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還能收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體會到傳統的文化價值。
3.課后融合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奇心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課標》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活動。例如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景中享受到數學的魅力,增加對數學的認知。除了在教學中增加游戲活動以外,還要將枯燥乏味的課后作業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能夠在學中玩、玩中學。
例如,在學習《三線八角》時,讓學生通過擺弄七巧板,來認識內錯角、同位角和同旁內角。然后為學生講解七巧板的來源,讓學生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材有這樣的數學活動:在不適用量角器和三角尺的情況下,通過折紙得出30°和60°。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在實踐后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對應的直角邊是斜邊的一半,已知直角三角形最短邊等于最長邊的一半,則對應的角就是30°。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也是趣味橫生的。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的喜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教學更具一定的困難性,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在學習上沒有太多的興趣和方法。教師要努力鉆研和學習,創新教學方式,將更多的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到數學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同時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感染學生,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艷、吳文輝《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數學教學通訊》2020年第15期。
[2] 周海燕、馬彩燕《品傳統文化之美育陽光儒雅之人—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全科閱讀的探索與實踐》,《小學教學研究》2020年第14期。
[3] 屈景蘭、潘祥萬《初中數學課堂滲透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構建初探》,《數學教學通訊》2020年第11期。
[4] 路夢綺《多元文化背景下教科書中數學史的應用》,廣西師范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
[5] 范躍華《基于數據分析的高校圖書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策研究》,《圖書館建設》2019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