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景
摘 要: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對于學生素質培養有著重要的教學意義。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又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核心教學目標。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基于核心素養的視角下,深度挖掘語文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能夠在對語文與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促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 傳統文化 策略實施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06
隨著新課改的出臺和實施,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確保學生能夠得到良好的思維、思想與能力培養,使學生能夠獲得滿足自身終身發展需求,以及社會發展需求的必備品質與能力,進而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學習方向成長與發展。而語文又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教學載體,所以教師應重視從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創新對學生的語文教學方式,將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既能不斷加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下去,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素質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困境
1.教師未重視傳統文化
由于教師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過于注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文化教育,使得傳統文化難以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非常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素質發展。而且從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角度來說,語文是一門枯燥與乏味的課程,教師一直運用單向灌輸的方式教學,學生將會感受到語文學習越來越乏味,難以真正走入語文知識中,學習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這自然會導致學生的語文與語文學習效果較為低下,嚴重影響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與語文學習的提高,這是現今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傳統文化教學困境,否則將難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證。
2.學生“功利性”較強
在如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家長與教師都在強調學生的學習成績,使得學生在這種個體化社會中和學習環境中,逐漸形成了“功利化”的學習態度與行為。在學習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知識時,致力于將知識背誦與記憶下來,而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素質發展。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若一直難以意識到學生的這種不良學習態度,不能給予學生正確且有效的教學指導,那么學生較容易朝著錯誤的學習方向走下去,這就失去了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意義。所以教師應積極思考符合小學生學習心理的教學方式,為小學生的素質與語文發展提供良好的保證。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1.在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許多具有啟發性的文化經典課文,教師應深度發掘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通過讓學生閱讀分析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文化認知能力,確保對學生語文的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使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學習角度,在閱讀中思考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一步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成為語文課堂中的學習主人。從根源上杜絕學生形式化與概念化學習語文知識的不良現象。并使學生能夠從閱讀探究中,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使教師能真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提升文化內涵與理解能力,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斷提高,加快學生素質發展的步伐。
舉例來說,在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節課時,先向學生提出核心性的文化閱讀問題,如:王戎為何與他人不同,他是發現了什么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啟發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深度思考,使學生能夠從閱讀中感受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之后,讓學生各自說一說自己的閱讀感想,使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開展深層次的學習交流,學會閱讀文言文的正確方法,并能夠領悟其中古人王戎的優秀學習思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最后,使小學生能夠學會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的優秀品質,自覺將課文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促使學生語文學習的長遠發展。
2.通過古詩詞課堂滲透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古詩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可以從古詩詞的學習,強化對其中文化精髓與文化思想的感悟,自覺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在開展對學生的古詩詞教學時,學生往往會因為古詩文的深奧,產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畏難心理,這會影響到教師的傳統文化滲透教學效果,不利于小學生的素質與語文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方式,將課本中枯燥難懂的古詩詞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教學視頻,全面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不斷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透徹地掌握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與語文知識,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學生的良好發展。
舉例來說,在學習《出塞》這節課時,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古詩相關的教學視頻,使學生能夠從生動形象的教學視頻中,形成對古詩學習的濃厚學習興趣,自主且深度學習其中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效果。之后,讓學生能夠從直觀的視頻中,快速進入古詩學習狀態,結合工具書和注釋,自學古詩,理解古詩意思。并使學生深刻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當時朝廷、將領的不滿和對和平的渴望。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使學生既能夠掌握邊塞詩的特點,還能夠形成對祖國古詩詞文化的熱愛之情,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習能力可以不斷提升。
3.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來說,傳統文化知識是人們生活的縮影,實際上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方式,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課堂中,這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認知水平,還能幫助學生拓展文化學識與視野,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不斷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習能力。由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對學生的語文教學內容,挖掘小學生身邊的地方文化資源,將其融入對學生的語文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其中的文化知識。同時,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將我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并使學生能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影響,豐富自己的文化學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文化認知能力,進而促使小學生朝著更高層次的學習方向良好發展。
舉例來說,在學習《女媧補天》這節課時,這是我國著名的神話故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思想,對于學生有著較高的教育意義。為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情感與思想,教師可以深度挖掘地方的文化資源,從學生身邊的對聯文化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對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使學生能夠豐富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之后,從對聯文化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加強對文化知識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課文與地方文化知識的學習中,深刻感悟是我國民間文學的瑰寶,讓學生了解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困難、甘于奉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質,高效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語文知識。最后,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知情合一”,形成優秀的核心素養與語文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能夠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不斷創新對學生的文化教學方式,使小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傳統文化學習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逐步強化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有效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莫朝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魅力中國》2019年第25期。
[2] 黃文生《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魅力中國》2015年第21期。
[3] 周志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