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摘 要:為逐步提升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課堂的作用,弘揚學生的民族精神。教師要明確學生對初中歷史的學習進度,以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進而加強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并且,教師還要依據教材適時拓展傳統文化內容,以豐富的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對歷史內容的分析能力,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高效的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 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20
中華傳統文化是先輩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精神層次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在初中歷史課堂內滲透傳統文化,可促進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體現中華民族特點,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要以學生整體的能力為基礎進行教學,以此不斷推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課堂的重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引領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原因與影響,還要培養學生對歷史內容的分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精神層次。為此,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滲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引學生追隨歷史的腳步探索不一樣的內容,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并且,傳統文化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學習歷史,在歷史課本中感受仁義禮智信的思想,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道德準則,加強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傳統文化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滲透策略
1.歷史教師要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在初中階段,學生比較容易產生逆反的學習心理,不聽取教師的教誨,導致自身的學習效果逐漸下降,無法進一步實現傳統文化在歷史課堂的作用。為此,歷史教師要在教學前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搜索,掌握傳統文化的內涵,了解其中的精髓,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且,教師還要通過多方面渠道充實自己,全面掌握歷史內容與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而構建高效率的歷史課堂。像在學習《百家爭鳴局面》時,教師就要通過互聯網的搜索,查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內容,以孔子為例,提升學生的道德文化,加強對學生的文化教育,進而促進學生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2.對傳統文化作品進行欣賞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不僅對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進行描述,還對所處朝代的作品等內容進行分析,進而全面深化學生的歷史素養。因此,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依據文章顯示的內容引入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作品,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教師可在欣賞的過程中傳遞思想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繼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學習《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時,教師就可借助《史記》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帶領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首先,教師要以漢族的傳統服飾為主體進行介紹,并播放“中國早期書寫材料”視頻內容吸引學生的目光,以此增強學生對兩漢時期文化的認識。其次,教師可展示漢代文學家的作品,并截取其中的片段引領學生進行欣賞,加深學生對兩漢社會生活與人民思想情感的印象,強調兩漢時期詩歌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后將教材內“造紙術”“傷寒雜病論”“麻沸散”進行拓展教學,以多種角度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進而不斷引導學生欣賞兩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國發展歷經幾千年,其中形成的文化思想數不勝數。但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講,無法提高他們對歷史事件的深刻學習能力,不利于引導學生感受歷史內涵。因而,傳統文化與歷史教學內容結合的作用就脫穎而出,教師需深入挖掘教材,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根據文章內容介紹相應的背景、影響等,進而采取多方面的傳統內容進行比較學習,不斷加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時,教師就可借助秦朝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與楚漢之爭帶領學生對國家興亡的原因進行學習,并借此引入平等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具有樂于助人的思想品質。首先,教師要在課堂內將秦朝滅亡的圖片進行展示,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秦朝在第二世的時候就滅亡了?以此引發學生思考,鍛煉學生對當時賦稅、刑法等內容的綜合分析,加深學生對秦暴政的理解。其次,教師可將劉邦項羽爭奪的內容進行指引性說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逐步促進學生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認識。而后再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使學生明白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此樹立學生敢于同惡勢力斗爭的意識,培養學生不懼艱難、迎難而上的優良品質,繼而實現傳統文化在歷史課堂上的教學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質量。
4.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
為逐步實現歷史課堂的教學目標,引領學生掌握歷史內容。教師需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明確傳統文化內容的多種形式,以趣味性教學方法導入故事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拋出實際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不斷根據傳統文化內容與書本上的知識點推導結果,增強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強化學生的歷史素質,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解決。
例如在學習《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時,教師就需要通過課堂交流,引領學生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明確它們的反封建的時代特色,進而介紹文學在中國的地位,使學生借助思想主題與藝術表現手法欣賞戲曲等傳統文化內容,弘揚民族特色。首先,教師要以《紅樓夢》的創作背景為主進行介紹,將各種翻譯成外文的《紅樓夢》書籍圖片進行展示,讓學生明確中國文學作品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其次,教師要說明昆曲和京劇兩種戲曲結構,從背景、過程、發展情況等內容逐一進行講解,并將“牡丹亭”與“長坂坡”的內容進行播放,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最后,教師要以古典小說的高峰與戲劇的繁榮進行概括闡述,加深學生的印象,提升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納程度。
5.借助傳統文化突破重難點內容
初中歷史科目與其他科目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以至于學生對歷史重難點內容的學習效率無法提升。為此,教師可借助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而后以傳統文化與歷史教學內容的相似點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并且,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引導學生掌握傳統文化內容,以此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
例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時,教師就要借助中國領土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觀點,帶領學生理解甲午中日戰爭概況,學習“門戶開放”的實質與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馬關條約》的簽訂對當時清政府惡劣的影響。其次,教師要將“豐島海戰、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的內容逐一進行闡述,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內容,進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責任,為中國不斷發展努力奮斗。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與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結合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積極挖掘歷史教材內存在的傳統文化,引領學生欣賞文化作品,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而后設計合理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不同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逐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解艷華《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滲透策略》,《新課程(中旬)》2017年第4期。
[2] 翟慧璇《談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神州(下旬刊)》2016年第10期。
[3] 田立《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美德教育的滲透》,《考試周刊》2016年第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