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曦鵑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意識的提升,對中國特色發展越來越重視。在小學語文教材課本上古詩詞、文言文、儒家思想等內容得到了有效的優化,可見我國對新一代人才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的看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想要高效地完成教育任務,推動學生適應社會發展,融入社會生活的能力的構建,教師就應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地引入傳統文化內容。基于此,本文將對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0.003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不僅能夠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所學的知識,并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構建。由此可見,對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體策略綜述如下。
一、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其中可供后人探究的文化內容良多,在小學生語文課堂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能夠帶來諸多的良性影響,以下對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展開幾點分析:其一,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尚未全面,處于思想意識的初步構建階段,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夠為學生帶來良好的指導作用,端正學生的思想態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其二,當今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十分看重,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開展能夠拓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推動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構建,讓學生逐步地成長為社會所需的人才,能夠為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三,單一的語文知識教學較為枯燥,且晦澀難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抵觸心理,致使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態不佳,積極性較弱,不利于最佳的教學效果的呈現。而通過在小學生語文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方式則能夠有效地緩解這一問題,讓學生以傳統文化為媒介學習語文知識,并以傳統文化為輔助工具理解語文知識,能夠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水平的提升。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1.潛移默化,不斷滲透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大多堅持應試教育的思想理念,將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教育的首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單方面地向學生灌輸了大量的語文理論知識,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應對考試中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讓部分學生達到成績的提升,但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學生由于對所學的知識大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極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知識的遺忘現象,進而出現較大的成績波動,為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時應謹記前車之鑒,明確在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教學中最佳效果的呈現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的,端正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此為依據制定出更為優質的教學方案,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持續地帶給學生影響。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滲透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理解能力與記憶較少,所以在針對這一時期的學生的課堂教學,教師大多會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以圖通過重復性的詳細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效率。但就實際調查結果顯示,這樣的教學方法最終呈現出的教學效果往往與教師的預期具有較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在于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缺乏活躍性,課堂氛圍低沉,不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無法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究中,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還極容易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在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創新教學中,教師應對課堂氛圍的營造重視起來,以學生現階段的興趣愛好為切入點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學習環節,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游戲中,進而達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的目的。
3.在教學理念中滲透傳統文化
教學思想理念是指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為教師指明教學方向的根本力量。如果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僅僅是在形式上與內容上,將會導致傳統文化對學生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受到較大的發展局限。因此,教師在實施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時應注意加強教學理念上的滲透工作,讓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目的、教學的任務、教學的要求充分融合,出現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感受,逐步地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習慣,讓學生逐漸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順利有效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春節期間的拍攝視頻,創造出生動的形象情境,然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對傳統節日都有哪些了解,引導學生走進情境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最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寫春聯的課堂活動,在鍛煉學生對這一課程知識的應用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感受,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
4.提升教師自身接受傳統文化的能力
教師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發揮著引導學生、督促學生等重要的作用,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處于構建階段的小學學生而言更是意義重大。所以,想要實現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的有效性,教師就必須從自身入手,積極地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容,拓展自身視野,提升自身接受傳統文化的能力,發揮表率作用,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熏陶下,逐步地了解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最終自覺地肩負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
5.重視社會基礎,積極開展滲透工作
雖然小學語文學科與傳統文化間具有較強的關系,是傳統文化滲透的最佳載體,但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時依然需要注意滲透的契機,找到傳統文化與語文知識內容的合理銜接口,將傳統文化內容自然而然地代入到課堂中,避免學生感到突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間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重視社會基礎,以社會對新時代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作為參考對象,積極地開展傳統文化滲透工作,幫助學生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質,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做好鋪墊。例如:在學習《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展示雷鋒的照片,以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解雷鋒的生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對雷鋒建立起初步的認識。之后,教師需要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你認為雷鋒精神是指什么精神?”“雷鋒精神為什么會被所有人認可?”引發學生思考,自然而然地代入傳統禮儀文化內容,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雷鋒精神,并積極地學習雷鋒精神,實現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的價值。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端正學生的思想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對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教學高度重視,以自己為榜樣積極地學習傳統文化,不斷地優化教學方案,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讓學生在優質的環境中逐步地成長為社會所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任金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中的開發與利用》,《決策探索》2019年第12期。
[2] 王永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名師在線》2019年第19期。
[3] 王錦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中國農村教育》2019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