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語文學科因其人文性的特點,能夠有效發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各種新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與大家分享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0.006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能夠幫助學生抵制落后文化的影響
現今,一些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當他們接觸到落后文化時往往缺乏抵制能力,這會對其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受了時間的淘洗,是最寶貴的財富。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能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禮義仁智信”,什么是“溫良恭儉讓”,能讓他們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成長為心理健康、視野開闊的人,自覺抵制落后文化的誘惑和影響。
2.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特質和風貌,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是,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上了外來文化,愛過外國的節日。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他們的文化視野,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1.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果想要滲透傳統文化,就一定要循序漸進,娓娓道來。比如,在講解《蘭亭集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王羲之寫一序文。于是,他便寫下了《蘭亭集序》。
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知道農歷三月初三是什么節日嗎?”學生們紛紛表示不知道。此時,教師就可以介紹一下這一傳統節日:“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的三月初三。魏晉時期,人們有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因此會在三月初三踏青郊游、臨水宴飲。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修禊’‘曲水流觴’‘臨水飲宴’等,都是上巳節的習俗。”
如此,學生不僅能了解上巳節這一傳統節日,還能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更好地感受這篇序文的魅力。
2.展示圖片,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想要滲透傳統文化,還可以從教學內容入手,找準切入點,結合圖片來講解。比如,在講解《鴻門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展示一張宴會場景的圖片,然后讓學生分析一下圖片中的人物分別對應的是誰。他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為課文詳細描述了人物在宴會中的座次方位。之后,我們就可以結合這張圖片介紹一下古代的座次文化。
古時候,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秦漢時,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人還認為“坐西向東”最能顯示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因此,《鴻門宴》中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的座次最尊,張良的座次最卑。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中積累的一些經驗,希望語文教師們不斷創新,在課標的指導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好地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 曹薇《高中語文地方文化專題教學研究》,河北師范大學,2018年。
[2] 劉景紅《上饒地方文化與語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17年。
[3] 姚寶俊《高中語文課程中安徽地域文化資源開發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