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裕平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沉淀數千年,是語文教學之中不可多得的寶藏,與中職語文教學相融合,更是讓千百年來的文化精粹融入語文課堂之中,帶領學生學習帶有精神張力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其在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塑造人格,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教學方式。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對中職語文教學內容的深度、寬度、高度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在中職語文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人文素養、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等元素,來培養一批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思想道德、文化內涵等的優秀人才,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這一雄偉目標。筆者將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對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的可行性及相關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傳統文化 中職語文教學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5.016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有效融合,成為當代社會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在中職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繼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并將傳統文化教育積極融入日常的授課過程中,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當代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期待和渴求。在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他們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構建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中職語文教師應將傳統文化教育有機地融合到日常的授課中,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目的。
一、深挖教材,并與傳統文化融合
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教學資源,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并駕齊驅,起到塑造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德育功能。中職學生處在高中同等階段,正好是性格塑造、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培養的最好階段,通過良好的德育引導,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格與“三觀”。傳統文化也并不是一概而論地教給學生,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當將傳統文化中好的一面展現給學生,將不好的、有時代局限性的傳統文化進行相應的批判,讓學生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語文教學在中職階段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德育屬性,除了正常的知識教學之外,對這些即將要走上社會、從事技術工作的學生來說,德育教學往往意味著今后數十年學生的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方向、認識等,利用傳統文化當中的優勢屬性,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感召,讓學生能夠從語文課堂中學會規劃生活、認識生活。
知識是一座寶庫,而實踐是開啟寶庫的鑰匙。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學會深挖教材,將教材中的優秀文章進行分析講解。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筆優美、情真意切、富于哲理的文章,這也要求教師應當以教材為依托,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將深藏于文章中的精髓發掘并傳遞給學生。中職語文教師不僅要將教材表面的知識點進行分析、講解,更要善于發掘課文中的隱藏內涵,使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教師只有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咀嚼教材文章的更深層含義,才能讓學生感悟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教師在進行《故都的秋》教學時,可以通過對相關詞句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將其中“故都之戀,故國之戀”等思想進行提取,并組織學生進行相關思想拓展。再如教師在進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時,可以結合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歷史貢獻,引導學生進行人生規劃,讓學生思考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又比如教師在進行《寡人之于國也》教學時,可以喚醒學生對家國情懷、仁義道德的思考,讓學生在未來面對艱難抉擇時,明白什么是對的。教師通過類似的教學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育之間的間隙,為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文化進入語文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了解作者,使文化與作品相融
中職語文的教材內容是由教育部專家層層篩選得到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教材中的文章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符合學生成長的作品。每篇作品必定都飽含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時代基調,教師在對文章進行講解時,要注意深挖其中的傳統文化痕跡。教材中那些或華美、或質樸的詞句都是在當時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誕生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應細品其中的內涵。因此,筆者認為若要將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育進行有機融合,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穿過時間的河流,走到文章所描繪的背景年代,再從中體會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精神內涵、文化信仰等,想來必將別有風味。所謂文章背景,不僅包括作者生活的歷史社會背景,還包括作者一步步的成長經歷等。只有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所經歷的事件,才能更好地從背景出發,理解文章本身所蘊含的魅力。只有這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和理解程度才會變得更高,才能從整體上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例如,在進行《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教學時,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等手段查找蔡元培先生的相關資料,并在課上對學生進行介紹。只有學生更好地了解蔡元培先生所在的時代背景和生平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章中“兼容并包”的思想。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作者,才能真正理解其作品,并對其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有所領悟。
三、穿插民俗,并與傳統文化相融
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之一,在我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教師除了日常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教育,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帶到不同地區,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教師帶領學生親身參與到不同類型的民俗文化中,使學生能夠從視覺、觸覺、味覺等多方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只有讓學生充分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才能有效達成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在周末組織學生尋找所在城市的名人故居、歷史事件遺址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傳統文化中,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對相應的傳統文化進行更加直觀、深入地了解,從而讓學生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快樂成長。
四、引導閱讀,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進行,課外閱讀在中職語文教學里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筆者提議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課外閱讀活動,活動不限主題、不限形式,旨在提升學生課外閱讀量,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徜徉在傳統文化的海洋里。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還能在每次閱讀中感受到與文章作者的思維碰撞,并對文章作者的所處時代、個人經歷、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只有通過不斷閱讀,學生才能從只是理解字面意義,轉變為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從而實現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只有充分理解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內核,才能實現學生與傳統文化的思維碰撞。在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探究其中的傳統文化屬性,這樣才能將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育充分融合,實現全面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偉大目標。只有學生真正愛上傳統文化、愛上語文學習,才能有效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偉大復興。語文科目在中職教育中的有效開展,無法離開傳統文化對語文教學的支持。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無法離開語文教學的大力引導。通過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思考自身的思想內涵,從人生未來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健全的人格素養,完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楊生棟、孔德鳳《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現狀及其成因探析》,《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年第1期。
[2] 盧連青《對中職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年第12期。
[3] 眭婧敏《高職語文教學融合中華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4] 李彥軍《淺談中華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科技資訊》2020年第7期。
[5] 金彥彤《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語文教學的融合》,《才智》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