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彩
摘 要:為促進職業院校語文教學實現人文性與職業性的并行,讓職業院校的教育特色得到充分體現,本文分析了新時代智能型職業人才應具備的主要職業素養,并提出了怎樣通過職業院校語文學科中傳統文化的教育滲透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目標、職業興趣、職業求是、職業協作以及職業創新等綜合職業素養的具體策略,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 教育滲透 學生職業素養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3.030
一、信息時代智能型職業教育及職業素養的現狀分析
現階段的職業教育方式與之前相比有了巨大的改變,從原始的學徒教學模式到機器制造業時代統一培訓到如今信息時代的職業培養。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相比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在對西方的教育經驗學習上持開放態度。如今,經濟發展迅速,信息時代的到來為職業教育的學生提供了更為寬裕的環境,大部分學生不用考慮溫飽問題,而傳統的學習一項養家糊口的職業技能已經不是必須的了。為了謀生而選擇一項技能的職業時代正在逐漸被替代,轉而為實現人生理想和目標而努力。現在大部分職業者更多追尋的是提高人生境界,提升自身價值,追求夢想成了主流。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的精確,掌握一技之長并不能保證不失業,傳統的理念也被挑戰,職業的不確定性成了平常事。應對時代的變化,對職業教育也是一項挑戰,所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是培養學生的關鍵所在。
二、以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探索
1.助力學生樹立職業目標
正確的目標是個人也是團隊在工作時明確的方向和結果。在團體合作的企業或者團隊中,都會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計劃和目標作為前進的方向。在信息發達的時代中,每一個人職業的起點就是職業目標的確定,但是個人目標與團隊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與團隊共同進步才能激發前進的動力。在傳統文化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寓教于樂,通過對成功歷史人物的介紹來引導學生確立目標。例如,可以通過對學生講解《大學》讓其找到人生的指路明燈,從歷史人物的事跡中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在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韓非子與李斯吸取百家之長,制定了“獎勵耕戰,賞罰分明”的思想并且一度盛行等政策,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孔子、韓非子等對中華民族進步有巨大貢獻的人物,每一個人在職業規劃中都有著明確的目標,我們從他們的職業生涯中汲取精華,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為他們樹立職業目標奠定基礎。
2.助力學生產生職業興趣
職業興趣關乎我們在職業進程中對所從事職業的熱愛。一個人如果對所從事的職業充滿熱愛,充滿探索與追求的興趣,他就能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對有些人來說職業興趣是天生的,有些則是后天培養的。俗話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不僅要教會他們傳統的技藝,更要培養他們對所從事職業的興趣,并使其樂在其中。社會職業多種多樣,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需要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從不同領域拓展延伸,按照專業進行授課。例如對食品專業來說,它們與傳統的飲食不可分割,中國傳統的文學作品如美食制作、典故等都可以作為材料,培養該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渠道多樣,可以通過漢字、成語、俗語等,也可以通過詩歌、典故等加強職業興趣。例如“鼎”可以通過成語“問鼎中原”“鐘鳴鼎食”等再引申到傳統食具和飲食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及作品數不勝數,總能找到與其有關聯的入口,再進行拓展,并與學生的職業相結合,培養興趣與目標,提高職業發展的動力。
3.助力學生養成職業求是精神
職業求是精神是個人或者團隊在進行職業活動中,堅持從實際出發,采用科學的理論改進職業發展進程。實事求是對個人來說是最基本的行動準則,對社會來說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在實際行動中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北宋時期,岳麓書院將“實事求是”作為教學之本,以此為根本培養人才。之后,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物在中國動蕩時期也深受這種思想的感染。在毛主席的文學作品中,基本上都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浙江大學的校長竺可楨先生更是以求是為校訓,作為探求高深知識,培養健全人格的準繩。選取這種精神,主要著力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職業態度。在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實事求是的例子數不勝數,教學中可以選取這些人物和作品,傳遞其中實事求是的精神,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使其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
4.助力培養學生職業創新思維
職業創新對個體或者團隊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依據社會變化,職業發展趨勢,在原有的基礎上根據需求進行創新和發展。創新是職業發展的靈魂,能夠促進新理論的生成和技術的進步。如果職業進程上沒有創新,那么就像一個人失去了靈魂,只能局限于原有技術的發展,最終被淘汰。在語文課程中探索對學生職業創新思維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的傳統文學發展中,傳承與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傳統的詩歌進程中,由《詩經》到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以及漢末抒情詩的時代,再到魏晉南北朝的山水詩、田園詩的出現,到唐代詩歌的七言律詩與絕句,詩歌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創新達到了巔峰。在唐代詩歌已經無法被改變,而宋詞正在慢慢崛起,在元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信息發展迅速的時代,每個行業都存在創新改革的變化,而傳統文學巨作《易經》就深刻闡釋了變是發展的精髓,從另一方向解釋了創新的靈魂和意義。萬眾創新,全民創新是國家對新時代下職業發展的要求,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國家穩定持續發展的目標。語文教學以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5.助力學生養成職業協作的意識
職業協作在職業歷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職業活動中依據任務的不同既要有所分工又要相互合作。每個人雖然分工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團隊目標,需要具備團隊協作意識,發揮團隊合作能力,才能取得最終成果。在團隊中每個人的貢獻都是渺小的,但是全體工作人員如果分工協作好并且團結一致最終的結果則是可觀的。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能頂一個諸葛亮”,這些俗語是前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可見從古至今團結就是力量。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能夠達到三分天下,也是因為他有很好的作戰團隊。關羽、張飛、趙云的英勇善戰、諸葛亮的運籌帷幄都是劉備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團隊目標明確,分工合理,勝利才能指日可待。在語文教學中選取具有團隊合作意義的傳統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職業協作意識。
總而言之,在職業院校語文課程中,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將文化傳承、歷史事件、作者經歷、傳統文學作品等中包含的職業信息與學生的專業相結合,再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其中,明確學生的職業目標,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毛娟《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教育教學論壇》2017年第13期。
[2] 鄭偉民《葉芳云. 教之以禮,育之以德——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回歸》《文教資料》2017年第2期。
[3] 李卿《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為例》,《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4] 楊潘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