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蘭蘭
摘 要:山西省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孕育了豐富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高校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在新時代,如何對山西優秀文化資源進行創新開發,如何把山西優秀文化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如何找到二者協同融合的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地方優秀文化資源 課程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2.016
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具體實施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全新開發的《人文山西》課程,為總結和挖掘山西區域特色文化資源,探究山西優秀文化資源如何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發揮山西優秀文化資源的政治導向功能與精神育人功能,開辟出一條優秀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人文山西》課程的定位
《人文山西》定位于“課程思政”中的“綜合素養課”,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以《人文山西》綜合素養課程為建設目標,開發“講好山西故事”課程;結合我省建設的實際情況,挖掘山西省豐富的革命文化、廉政文化、晉商文化、根祖文化、邊塞文化、家風文化、孝道文化等文化資源,開發“講好山西故事”系列課程。
《人文山西》采用全新的課程目標、“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建立《人文山西》課程人才資源庫、“項鏈式教學模式”、分散式教學考核模式等,形成課程建設規范;根據每一講教學內容,匯編課程教學講義;同時完成教學視頻錄制工作(共八講)。
《人文山西》作為“課程思政”體系中的“‘講好山西故事’綜合素養課”,與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本科生開設的五門必修課程同向同行,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二、人文山西課程的建設思路
(一)建設緣起
山西省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孕育了豐富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對山西優秀文化資源進行創新開發,如何把山西優秀文化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如何找到二者協同融合的模式,是課程建設需要理清的首要問題。
(二)資源總結
對山西優秀文化資源的總結是人文山西課程建設的“支撐點”。這種總結是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聚焦獨具山西特色的優秀地域文化的八個模塊進行的論述。它們分別是忠義文化、廉政文化、邊塞文化、右玉精神、根祖文化、黃河文化、太行精神、晉商文化。這些文化內容不但是山西優秀文化資源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說,也具有典型意義。
(三)應用原則分析
1.“小切口,大主題”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塑造人靈魂的工程,它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根本問題,即學校應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如何培養人。這就要求在“如何建設”的問題上,根據不同文化主題,突出政治主線,緊緊圍繞根本問題,尋找“小切口”的展現載體,突破傳統的知識宣介手段,把教學目標重點放在闡述時代特征和引領當代價值問題上。
2.“主體性—導向性—滲透性—示范性”相結合原則
主體性原則,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導向性原則,是指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按一定階級所要求的方向發展;滲透性原則,即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發展規律,將此規律融入各種各樣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方式內,在潛移默化和循序漸進的狀態下進行;示范性原則,是指充分發揮榜樣力量,感染并啟發受教育者。
3. 采用“項鏈模式”
每一講都由“主持人”“文化解讀人”“理論解讀人”三位教師共同完成。“主持人”由思政專職教師擔任,負責課程開發和把握課程主線,準確地將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打好思政課“項鏈”的地基。“文化解讀人”由各文化領域專家擔任,從山西地域文化層面深刻解讀專題。“理論解讀人”由思政課專職教師擔任,負責價值觀解讀和引領。由此,學科專家的課程傳授就像是鑲嵌在思政課“項鏈”上的“珍珠”和“鉆石”,課程內容也愈加多姿多彩。
(四)課程內容展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入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人文山西》課程選取山西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八大主題,凝練為八講內容,嵌入發揮優秀文化資源的政治導向功能與精神育人功能。
1. 仁義忠勇———關公為何這樣紅
首先,以典籍中的關公形象為著眼點,從而讓“關公是誰”的謎底浮出水面;其次,“關公精神”的內涵外延,由內可觀其引起的崇拜關羽的社會文化,向外可對比文圣武圣;再次,“關公文化為什么會成為備受全球華人推崇的魅力文化”,需要我們從關公信仰遍華夏的發展歷史、關公文化的信仰元素,以及運城市對關公文化推介的實踐三方面來尋找答案;最后,結合時代發展剖析關公文化的當代價值,豐富其內涵,完善其體系,感召時代青年學習其“忠義仁勇”的精神品格,傳承其“公正拼搏”的精神力量。
2. 家國情懷———最早的中國在哪里
首先,明確“中國”定義如何界定;其次,“‘最早中國’誕生在晉南”可通過引入“陶寺文化”來論證,例如山西陶寺遺址的重要歷史價值,“中國最早”所具備的特征等;最后,以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讓愛國主義精神牢牢扎根于心,體現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
3. 德被九州———裴氏家訓在河東
首先,裴氏家族的優良傳統,得益于其源遠流長的深厚歷史,助力于傳統家訓的成長,見證了傳統家訓的歷史發展;其次,裴氏家族重視文化傳承,在滾滾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延續至今,嚴格的祖訓家規意義非凡,是其家族經久不衰的決定性支撐;最后,傳統家訓具有深刻的內涵外延,由此切入可深入剖析當代人該如何創造性轉化并發展傳統家風家訓。
4. 紅色傳承———太行精神耀千秋
首先,太行精神內涵所在來源于英雄事跡,于俊杰之中產生,于人民心中傳承,“八路軍和太行山的故事”就是太行精神的來源所在;其次,太行精神經過數千年的積淀與傳承,其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樂于奉獻的精神力量愈發鼓舞人心;最后,傳承太行精神,弘揚愛國品格,感受太行精神的新時代魅力,鼓舞時代青年承其時代價值,踐其英雄氣概。
5. 浩然正氣———一代廉吏于成龍
首先,講述于成龍一生的為官軌跡,從而生動展現其廉潔一生的為官歷程。其次,闡述他為民務實不辭辛苦、自律奉廉兩袖清風、整飭吏治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最后,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激勵時代青年學習于成龍持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傳承于成龍潔身自好的廉政精神,將“忠誠、干凈、擔當”牢記于心。
6. 誠信開放———晉商精神永流傳
首先,由“如何認識晉商”啟發學生,進而引領學生探索晉商的起源、發展歷程以及晉商的歷史作為及其地位;其次,通過“晉商精神為什么備受人們推崇”等問題啟發學生了解晉商精神內涵;最后,感召時代青年學習晉商情懷,發揮晉商精神,為晉商精神的傳承發展貢獻己力。
7. 雄關漫道———魂牽夢縈雁門情
首先,講述雁門關概況,引出與雁門關相關的人和事,由此談談大家對雁門關的認識,環環深入,由淺入深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沿著歷史的軌跡,從雁門關的“名關”“古關”“名城”“古城”等別稱所蘊含的歷史內涵談起,魚貫式揭秘,引人入勝;最后,硝煙遠去精神長存,雁門精神薪火相傳,培養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發揚中華文化四海一家的崇高境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發圖強。
8. 久久為功———綠色右玉鑄長城
首先,回顧右玉歷史,闡釋何為右玉精神;其次,明確歷史積淀的紅色基因、傳承延續的文化底蘊以及七十年的綠色追夢如何造就凝心聚力的右玉精神;最后,闡釋右玉精神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啟示,感召時代青年學習右玉精神,緊扣新時代職責,自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名利觀、奮斗觀。
綜上所述,《人文山西》作為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創新開發的一門綜合素養課,在實際教學中切實做到了引導當代青年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可見,高校要堅持精細化、人性化、常態化、智慧化原則,不斷學習和利用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新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