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陶陶
摘? ?要: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就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一方面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本文分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動因、內容上的契合點,以及融合路徑。在新時代,探究二者的融合,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融合
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華文化發展的主線可以說是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融合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拼接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與時代同向而行,永不斷流。同樣,馬克思主義也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實現在中國的順利發展。在黨的領導下,我們不斷推動二者融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為我們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動因
(一)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性的理論,具有強大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雖然產生于歐洲工業文明時代,但它不僅屬于歐洲,而且是整個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產物,是世界性的理論。究其原因如下:第一,馬克思主義關注的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命運,在批判資本主義時代異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第二,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早已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每個民族、國家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促進自身的發展。第三,馬克思主義超越了時空、地域的局限,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科學的、開放的理論。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世界觀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1](212)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科學性與開放性,使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成為可能。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較強的包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精神礦藏,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并延續至今的文化。中華文化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永不斷流,無論是對各種宗教文化,還是外來文化,中華文化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而是相互融合和創造。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儒學是動態發展的理論體系,不是僵化的文化遺產,了解儒學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及兼容性,是正確認識儒學的前提。儒學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幾經嬗變,從孔子創立儒學開始,到孟子、荀子對儒學的不斷建構,再到兩漢時期的經學,宋明理學的發展,儒學總是根據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調節。可見,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但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情懷和融合創造的智慧。
(三)特定歷史背景下,中國人民的選擇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救國救民抗爭的一次次失利,一次次夢想的破滅,使中國的有志之士深刻地認識到僅僅被動地學習西方的制度和器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內憂外患的危機,中華民族危機的解決,必須以新的思想為指引,探尋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新道路。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等,在認真研究、比對各種社會思潮后,發現能夠挽救中華民族的只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從此,中國人民在革命的歷史進程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中國人民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進入新時代,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需要從一個文化大國轉變為文化強國,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容上的契合點
(一)人民本位上的契合——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對人的價值給予充分的肯定,認為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馬克思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進程中,注重關懷人的生存狀態,注重人本該有的尊嚴、自由和權利,注重人類的解放。
中國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商周時期開始,中國古代的君王就有了以民為本的思想,到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在天地人的關系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體現在儒學當中。傳統儒學中的民本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人的主體性;二是在天地之間,強調人的根本性。到了漢唐時期,統治者在總結秦亡的經驗上,得出了要重民的結論,主要體現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將荀子的“君舟民水”作為統治人民的思想。宋元明清時期理學的發展,將儒學中的民本思想推向更高的層次。隨后,在中國發展的各個時期,統治者都遵循以民為本思想來管理國家。
可見,在人民本位方面,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注重人的主體性和人的價值。
(二)實踐取向上的契合——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知行觀。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產生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其思想主要體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中,特別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實踐的觀點論述得較為充分。馬克思主義從本體論的角度肯定了社會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社會實踐所具有的客觀實在性,同時從認識論的角度揭示了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
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實踐觀點,主要體現在知行觀的統一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知行觀最早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隨后各個時代的思想家在不同的立場上對知行觀點做了進一步完善。雖然各個時期的思想家對知行觀點的認識略有不同,但總的來說傳統文化中的知行觀點是帶有倫理色彩的。傳統文化中的知行觀主要體現在對倫理道德的認識與踐行上,非常看重認識主體的道德認知,注重認識主體的道德修養,主張在道德修養與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履行道德實踐。
綜上,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中的知行觀固然是不能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等同的,但是傳統文化中對道德踐行的重視也體現了實踐的成分。隨著傳統知行觀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發展,我國在實踐取向上逐漸實現了從道德踐行向社會實踐的轉變,傳統知行觀對倫理道德踐行的要求也完善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三)社會政治理想上的契合——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馬克思主義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批判,提出了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與共產主義社會緊密相連的,這是因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這兩個社會形態中,人始終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在馬克思所設想的第三種社會形態中,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財富的大量涌流,人的自由個性得到解放。人類社會發展到馬克思所設想的第三種社會形態,共產主義才能夠實現。
中國傳統文化儒學中最能體現理想社會模型的是“大同社會”的構想。從最早的思想家孔子到革命家孫中山,都試圖在中國建立一個“大同社會”。“大同社會”是中國封建時代自然經濟的產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力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財富可以共同占有的理想社會。
雖然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舊中國,建立“大同社會”的理想只是一種空想,但是它與共產主義思想在對剝削的批判上、對私有制的否定上及對平等社會的向往上具有相通性。正是因為二者具有相同的批判對象,才使中國人民更加容易接受外來的馬克思主義。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的路徑
(一)依托馬克思主義,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進入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想經受住時代的考驗,必然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情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現代化轉型。習近平說:“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2]順利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為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指導,使人們以發展、聯系的觀點看待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認為看待事物應該持一種發展的眼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持續發展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化的表達方式,使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還認為人們應該用聯系的觀點看待事物。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離不開與世界上先進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聯系。總之,我們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為指導,促進傳統文化的順利轉型和時代化發展。
(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順利發展,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這一豐厚的文化土壤,如缺失了這一土壤的滋養,馬克思主義就會出現“水土不服”等癥狀。馬克思主義剛傳入中國后,黨內人士沒有從我國具體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機械化,使我國的革命遭遇挫折。歷史的教訓告誡我們,必須使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的國情相貼近,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是思想之母。進入新時代,我們在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科學理念,用傳統文化的語言范式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創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已經解決了人民的物質需求問題,現階段更需要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精神需求問題。為此,在新時代,我們更迫切地需要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三)推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更加貼近人民,形成民族化的表達方式。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比較抽象的。為了使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我們需要賦予它民族化的表達方式,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話語。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表達方式不是簡單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馬克思主義相類似的概念,而是立足我國的現實,總結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觀點使之上升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一個民族只有用本民族的語言習知那些最優秀的東西,它們才能真正成為這個民族的財富”[3](147-150)。習近平同志總是善于借用中國人民所熟悉的歷史典故、名言警句、格言等語言素材詮釋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在此,我們需要清楚,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表達方式并不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庸俗化,而是將馬克思主義平民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應有之義,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舉措。為此,在新時代,我們要進一步推動二者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5-19(06).
[3]張雅琳.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論的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