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要: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性質特殊、地位重要、責任重大,不僅要承擔經濟責任,還要承擔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做好國有企業的和諧工作,必須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正確處理兩個三者關系,盡職盡責為職工群眾辦實事,不斷提升信訪工作質量水平,為維護改革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國有企業;和諧;信訪工作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習近平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當前,各種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新形勢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好國有企業和諧工作,是必須面對和完成好的一項重大課題。這個課題需要研究的內容很多,也需要不斷地深入探索。本文僅就其中的某些方面,談一點兒粗淺的認識。
一、充分認清所肩負的政治責任,是維護和諧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和諧穩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論述,指出,“我們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強調“沒有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什么事情也辦不成”。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正在面臨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其興衰成敗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大局。做好國有企業的和諧工作,對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維護國家社會秩序,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執政基礎,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國有企業要大有作為,有“風景這邊獨好”的發展基礎,有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還十分復雜,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環境發展變化正在對企業和諧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特別是,世界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金融市場動蕩、貿易持續低迷,而且地緣政治不確定因素增多。而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有企業遇到的困難壓力更加凸顯。要清楚地看到,當前,我國社會領域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社會自組織日益活躍,社會輿論日趨開放,網絡社會空間迅速發展。這些變革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交織疊加,突發性、關聯性、耦合性特征更加明顯。特別是在當前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追求日趨多元,一些群體間利益摩擦加劇,矛盾糾紛的復雜敏感程度加深。要清楚地看到,作為國有企業,特別是一些老字號、特大型的國有企業,過去長期處于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制下,歷史積淀遺留了諸多“老、大、難”問題,其發展的任務異常艱巨,改革所觸及的問題紛繁復雜,各種利益群體多,歷史遺留問題多,矛盾復雜訴求多,維護和諧的責任重、任務重、壓力大。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國有企業要把維護和諧看作是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更要充分認識到這也是義不容辭的重大政治責任,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歷史使命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整體把握,區分層次,抓住結合點,正確處理兩個三者關系,是維護和諧的核心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競爭日趨激烈,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形勢嚴峻,不進則退。在不斷推進改革發展的進程中,關鍵要處理好兩個三者關系,即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國家、企業、職工三者利益之間的關系。這兩個三者關系非常重要,事關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敗得失,是確保和諧的核心問題。正確處理這兩個三者關系,關鍵是要整體把握,有機結合,區分層次,抓住結合點。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是辯證的統一關系。因此,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改革是動力。改革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4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在改革中實現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穩定是前提。改革和發展必須有和諧的政治社會環境。特別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特殊歷史條件下,穩定顯得尤為重要。穩定壓倒一切。當前,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各方面利益關系變動較大,各種矛盾可能會比較突出,保持和諧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國有企業性質特殊、地位重要、責任重大,不僅要承擔經濟責任,還要承擔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因此,需要特別注意把握和處理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間的關系。從戰略上考慮,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改革為動力,通過改革促進發展,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和諧。從戰術上考慮,又必須統籌安排改革和發展的舉措,在每一個具體階段、具體部署實施的時候,要把穩定放在第一位,特別注意把握和處理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之間的關系。
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利益之間的關系,是另一個必須處理好的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既對立也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處理這三者關系,國家利益最重要,企業利益最關鍵,職工利益最根本。國家利益最重要,是因為作為國有企業必須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必須依法納稅,必須完成保值增值任務。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說,只有保障了國家的利益,才能保證企業和職工群眾的利益。企業利益最關鍵,是因為三者利益中間,首先要保證企業發展,只有企業發展了,有效益了,才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才能提高職工群眾的收入。職工利益最根本,是因為我們所有工作的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讓職工群眾過上幸福生活。這兩個三者關系之間又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不是孤立的。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系,必須先處理好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利益關系。要把正確處理兩個三者關系有機地統一起來,抓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關鍵點,就解決了做好和諧工作的核心問題。
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盡職盡責為職工群眾辦實事,是實現和諧的根本
立場問題是政治經濟學的首要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堅持“人民至上”的經濟學,是最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最能體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經濟學。黨的十九大報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通篇突出“人民性”,203次提到“人民”,將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新時代凝聚全體人民的力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職工群眾是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主體和動力,也是和諧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礎。要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落實到思想和行動中去,心里裝著職工群眾,凡事想著職工群眾,工作依靠職工群眾,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要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落實到依法合規經營管理中去。確保生產經營活動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規范運行,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問題。特別是要抓好“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落實,對機構調整、改制重組、利益調配等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要堅持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使決策的過程真正成為傾聽民意、化解民憂、保障民權的過程。要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正落實到關心職工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圍繞職工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做好就業工程、激勵工程、民心工程、幫扶工程、文化工程,始終堅持“帶著感情和責任為民解難、為黨分憂”,千方百計、細致深入地辦好聽民情、化民憂、解民難的每一件事,保證職工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為企業的和諧打下深厚扎實的群眾基礎。
四、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提升維穩信訪工作質量水平,是確保和諧的保證
維護和諧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國有企業必須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終堅持穩字當頭,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固根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維穩信訪工作提質增效,以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工作,不斷鞏固發展和諧的良好局面。要堅持毫不松懈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領導作用,始終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全面加強組織領導,逐級分解落實責任,為維護和諧提供堅強政治保證。要堅持綜合施策化解矛盾糾紛。緊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堅守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牢固樹立“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思想,充分運用法律、政策、經濟等多種手段和教育、疏導、幫扶等各種辦法,善作善為、善作善成,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要堅持關口前移防范重大風險。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常觀大勢、常思大局,切實增強穩定風險防控的前瞻性、系統性、精準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堅決防止在維穩信訪領域出現“灰犀牛”“黑天鵝”事件。要堅持推進專業化法治化建設。按照“三個到位一個處理”要求,進一步暢通拓寬信訪渠道,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提高辦事質量效率,體現信訪工作溫度,打造群眾滿意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