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梅
摘? ?要: 高校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的重要源泉。促進高校綠色校園建設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建設綠色校園能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綠色專業人才”,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環境教育。本文分析了高校綠色校園建設的必要性,探討了構建綠色校園的路徑。
關鍵詞: 高校? ?綠色校園? ?內涵? ?基本路徑
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社會各個層面,教育領域體現的是綠色校園的建設。“綠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主要強調如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1]。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綠色校園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一、綠色校園建設的環境意蘊
(一)高校綠色校園的提出和思想內涵
高校綠色校園在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終目標是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余謀昌指出,“綠色校園”是隨著現代環境的演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新生事物和新的教育模式[2](68-71)。綠色校園是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要求產生的。
各學者對高校綠色校園的內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觀點:高校綠色校園意味著大學在實現教育功能的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制訂可行的綠色行動計劃和實踐活動,培養具有生態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具有環保意識的人,注重綠色人才的培養,從而實現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在實現教育、教學和研究功能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將環保管理措施納入學校的日常管理中,并有效地利用資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環境素養。除此之外,其他學者對高校綠色校園內涵的看法,沒有逐一討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綠色校園不能只理解為校園綠化,應具有深層次的意義。高校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在實現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將全面的日常工作納入可持續發展思想體系,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組織實施學校的各項工作,營造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促進師生參與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行動中。全面提高師生的環境素養,共同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綠色校園是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載體。
(二)樹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倫理觀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新的環境價值觀,注重人類對自然的保護,熱愛環境,遵循自然規律。強調大自然的自身價值,將自然環境融入道德關懷對象中。我們必須把自然和人類放在同等的地位,維護人與自然的利益平衡,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前諸多環境問題的解決,在某種程度上與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程度密切相關。綠色校園的發展和經營管理與對環境的保護程度息息相關。事實上,環境倫理行為的實施是在高校管理活動中體現的。
建立環境友好的倫理觀實際上是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突出人類對自然的責任和義務。環境友好倫理觀強調充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環境,平等地考慮所有生命體的生態意義。人和其他相同性質的成員在自然界誕生并發展,大自然在生態系統中具有相同的內在價值。只有協調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才能保證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將環境友好的倫理觀逐步融入綠色校園文化當中,喚醒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增強他們的環境道德責任意識。在綠色校園的構建過程中,以嶄新的姿態審視人對自然的各種行為。
二、高校綠色校園建設的必要性
(一)高校綠色校園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續發展是指發展保持持久性和承續性,高校綠色校園的建設是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要求的,高校的發展需要營造一個和諧優美的自然環境。建設綠色校園,開展綠色教育,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高等教育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對高校的新要求。綠色校園通過綠色教育和管理建設,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發展理念,使人們自覺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校綠色校園建設是承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從理論形成和發展形態來說,是需要通過一些具體的物質媒介實現的。高校的綠色校園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理論的物質載體之一。高校的校園綠色文明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來說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要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向前發展,需要在高校綠色文明建設方面下功夫。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的實踐場所,理應注重高校的綠色環境建設和文化建設,不僅要營造一個綠色環保的校園環境,而且要求學校每個人樹立保護環境、尊重自然、呵護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加強生態文化教育,自覺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風尚,注重行為方式與自然的融洽和諧。
(三)高校綠色校園建設是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同志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正努力打造一流大學,重要環節就是構建綠色校園。高校建設綠色大學傳承了生態文明和綠色文明的核心要義,作為國家強大的智力資源,肩負著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使命。對于合格的一流大學來說,不僅要求人文資源豐富,還需要看這所大學的綠色文明建設,具體落實到學校層面,就是構建綠色校園,讓校園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美麗中國的建設,同時需要綠色科技和人才。要將大學發展成綠色科技的實踐基地,培養出具備生態文明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代新人。高校應積極發展環保產業,承擔開發利用新能源等多項綠色科研項目的責任,在校園的美化、綠化上結合藝術等學科特點,打造綠色校園。高校要始終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積極進行環境教育改革,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校園的各個層面,將生態文明思想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為一流大學建設提供重要的綠色文化支撐[3](58-59)。
三、高校綠色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的環境倫理意識不強
環境倫理意識是人們根據對環境的認知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當代大學生的環境倫理意識不夠強,停留在對事物的認知層面,生態責任意識不強,環境認知水平較低。一些學生并沒有將環境與人類的自身行為緊密聯系在一起,看不到環境問題的實質。他們只是在不斷地處理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忽略人與自然環境的內在關系,沒有真正把保護環境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因此,要激發大學生的生態環境危機感,讓他們的環境倫理意識由簡單的認識層面轉向更為深入的行為層面。
(二)大學生的自身環保行為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環境出現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學生自覺保護環境行為缺失有關。校園一些大學生丟棄一次性外賣餐具、快遞包裹垃圾等廢棄物;浪費水,不關燈、踐踏草坪等,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日常行為對環境的破壞,缺乏對自然的人文關懷,不懂得關心自然,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環境倫理教育勢在必行。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增強,雖然知道環境理論知識,卻很少將生態環保意識付諸行動,沒能更好地踐行綠色文明理念。
(三)學校的環境倫理教育環節薄弱
環境倫理教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開設生態文明教育相關課程的僅占全國高校總數的10%左右,高校學生在生態文明認識與實踐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仍未改善[4](156-159)。學校課程涉及的環境倫理教育內容較少,多數學校并沒有把它納入整個教學課程體系中,對該課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環境倫理教育相當薄弱。大學生只有接受系統的專門的環境倫理教育,才能掌握扎實的環境倫理知識,培養深厚的生態情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全面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和能力素養。
四、高校綠色校園建設的基本路徑
(一)美化校園環境是構建綠色大學的前提
學校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建設綠色校園的前提和基礎。人們可以創造一個環境,同樣,環境可以塑造人。良好的校園生態環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應當美化校園環境,以校園環境育人。通過對校園建筑設施的合理規劃布局,改造校園生態環境,將綠色、生態和環保等元素融入校園規劃和建設中,提高綠化覆蓋率,有效地控制學校的各種污染源,保持環境整潔,打造綠色生態大學。在景觀建設中,要豐富校園景觀生態型的建設,促進生態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統一,讓師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隨時感受它們,有助于提升對自然的熱愛,并逐步將這些元素內化到潛意識中、外化到行動中。當然,學校不但要注重自然環境的建設,還應加強人文環境的建設。
(二)以人為本是構建綠色校園的本質要求
高校崇尚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不僅要尊重人,還要切實地保護人們的生存環境。“以人為本”是一種強調人與人之間公平正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方式。大學通過人才培養等多種形式宣傳綠色理念,建設生態文明,也是綠色大學環境倫理教育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綠色校園建設不僅包括綠化和美化自然環境,還包括建設校園人文環境。學校師生是綠色校園建設的主體,既是校園的建設者又是學校的享受者,綠色校園應該是人性化的校園,通過教育人、管理人,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綠色人才”,體現人文關懷。同時,人始終是自然價值的保護者,在建設綠色校園時保護自然,給予它們關愛。
要建設綠色校園,必須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滿足人類發展的價值需求,追求規律性和價值的統一。學校將綠色理念融入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努力提高師生的人文環境素養,培養具有生態智慧的新一代“生態人”,實現校園可持續發展,使綠色理念在學校各個層面都有所體現。在建設高校的綠色人文環境中,需要注意的是實際運作的本體是學校的師生。廣大師生只有積極參與,通過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校園環境的熏陶,環保活動的開展,真正將綠色大學的內涵融入人們的思想中,綠色校園才能實現教育思想、辦學模式、人才轉型和學校管理的“綠化”[5](115-118)。營造濃郁的綠色文化,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發展。
(三)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是建設綠色校園的重要內容
高校綠色校園建設呈現的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建設綠色校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抓住教育的主陣地,將環境倫理和實踐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中,在各學科教材體系中融入環保內容,體現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論,實現交叉學科的研究,教師通過革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落實教材內容體現的綠色文明理念,保證綠色教育的真正實施。另外,要構建系統全方位的生態文明教育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應拓展學生的環境理論知識面,加強課堂的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環境理論的認可,推行教學、研究、應用全方位模式。學校的各種社團組織應該很好地引導,通過生態文明教育,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踐行綠色環保主題。信息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手機等各種通訊媒介可以通過聲像、圖像更生動形象地宣傳生態文明、綠色環保知識,從而尋求對環境有利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總之,建設綠色校園,加強環境教育,不僅在于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更是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余謀昌.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J].環境教育,2008(3).
[3]李福源.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及強化途徑[J].社會主義論壇,2019(11).
[4]廖志丹.“綠貓”理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初探[J].生態經濟,2010(6).
[5]陳南,湯小紅,王偉彤.高等教育改革與“綠色大學”建設[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6).
2017年安徽省教育廳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重點項目:《綠色發展視域下的大學生環境倫理教育研究》(gxyqZD20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