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眾多戲曲劇種之中,京劇占據著較為重要地位,有著“國劇”之稱,同時也是我國重要歷史文化精粹之一。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京劇教學資金與教師資源投入力度,京劇課程資源與教學曲目等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豐富、創新,使得京劇課堂教學質量得到較大提升。然而,當前中學京劇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京劇教學效果提升。基于此,文中對京劇課堂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對提高京劇課堂教學質量相關對策進行了有效探討,希望能夠為提升中學京劇課堂教學水平,提升學生京劇綜合素質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京劇課堂教學;現狀;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27-03
【本文著錄格式】劉美邑.京劇課堂教學的現狀和對策探析[J].北方音樂,2020,10(19):127-129.
一、京劇的藝術價值
我國京劇故事不但體現著我國歷史文化內涵,其故事本身也彰顯著重要現實意義,具備極大藝術價值。京劇經典唱段大多來源于對重大戰爭、政治等歷史事件改編。在對這些事件場景還原過程中,京劇演員通過動作、唱腔等方式,體現了京劇文化獨特藝術風格,也是我國民族特色重要呈現方式。中學階段是學生培養形成人格意志重要時期,將京劇融入音樂課堂當中,能夠在為學生展示歷史文化同時激發和培養學生表演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京劇表演依賴于演員表演實力以及道具使用,才能展現出故事豐富內涵,優秀的京劇演員能夠僅憑簡單動作即可準確表現故事情節。比如《春秋配》表演中演員將椅子想象成墻,演繹了隔墻說話情景。通過京劇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豐富想象,鍛煉其手腦結合能力,培養表演思維。演、唱結合是京劇主要表演技巧,借助肢體、眼神等動作將情感進行演繹與傳遞,借助演唱豐富故事情感。表演者在京劇表演中通過美化旋律、調整音調,形成自身獨特表演風格,同時也體現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寫意特點。
二、京劇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京劇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與定位不夠明確
就現階段而言,由于京劇教學與音樂教學融合發展時間較短,未形成完整教學體系,許多中學京劇課堂教學存在教學定位與教學目標不明確問題。在京劇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沿用“講授式”教學模式,教授京劇基礎理論、表演、樂器伴奏等知識,缺乏對學生京劇基礎、學習能力差異性分析。而學生京劇表演、演奏也大多是停留在對京劇唱段、器樂演奏簡單練習層面,缺乏對京劇劇目實踐練習。京劇課堂教學目標與定位不明確,導致了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就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分析,現代中學生長期受到流行音樂熏陶,大部分已經明確了自身喜歡的音樂風格,加上課堂流行音樂學習投入要比京劇學習大得多,甚至培養形成了自己的音樂風格,此時京劇對于中學生來說就是另類音樂,無法引起學習興趣,進而學習京劇積極自然不高。這種情形下,中學生認為學習京劇對今后發展無甚作用,對于京劇學習興趣缺失,導致學生在京劇課堂學習中得過且過。
(三)京劇課程的情節、唱段與唱腔太過復雜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都是京劇表演必須具備基本技法,不同京劇唱段對于唱腔、唱法、動作有著不同要求。一方面,京劇劇目唱詞多為文言文與文白夾雜形式,中學生在學習與記憶上難度較大,錯詞、忘詞現象較為常見,對京劇演唱教學帶來較大困難。另一方面,京劇唱段強調唱腔變化,角色不同,演唱節奏差異性也較大,尤其是咬字、發聲、唱法特殊要求,導致京劇唱腔教學時間長卻效果不佳的問題。此外,傳統的劇目情節與學生現實生活差距較大,導致許多學生在京劇學習過程中出現較大疏離感與陌生感,影響學習效果。
(四)京劇課堂教學的方式與內容組織不夠完善
中學教師在京劇教學方面往往缺乏京劇理論知識、教學實踐全面培訓,特別是教齡較低的教師的京劇演唱、身法表演、樂器伴奏等理論知識水平不高,實踐教學經驗較淺,主要憑借自身京劇學習經驗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與內容安排,大多采取“講授式”教學,導致京劇課堂教學完整性不足,不但無法激勵學生學習熱情,更難在學生掌握各類曲目演唱方式、演奏技巧方面提供有效指導。加上教師在學生完成京劇理論知識學習之后,未及時與其進行溝通、交流、指導,使得學生學習、理解誤差不能及時得到糾正。
三、京劇課堂教學的優化對策
(一)科學明確京劇教學目的
京劇課堂教學是拓寬中學生拓藝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學校豐富藝術教育資源、構建真善美校園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熏陶、傳承,培養中學生形成深厚民族情感的重要措施。國家教育部領導明確指出,京劇課堂教學應始終以育人為宗旨,培養和提升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強化學生自身審美、人文素質。對于中學教育而言,應將京劇教學當作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的課堂教學行為。所以,中學京劇教學并不是嚴格要求學生京劇表演的專業性與標準性,而是要營造自由開放、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獲得京劇知識、技能。切不可刻意追求出彩、驚人效果。中學生能夠在日常音樂課堂上學習到基本京劇知識,能夠聽懂并學唱一些經典京劇唱段,已然是達到可提高審美修養目的。
(二)重視課堂導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通常來說,授課導入僅有3—5分鐘,但其發揮的教學效果卻十分巨大,是教學效率提升關鍵措施。學生對于京劇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熱情不足,主要是因為他們普遍認為京劇是過時的古董音樂。對此,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可將京劇元素融入流行音樂中,實現京劇教學高效導入。例如《susan說》是在R&B中融入了《蘇三起解》,《在梅邊》融合了京劇與昆曲元素,《新貴妃醉酒》更是將流行京劇音樂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京劇課堂教學時,引用此類歌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慢慢揭開京劇神秘面紗,使學生明白流行來源于經典。此外,以經典故事劇情導入也可獲得不錯效果。例如經典京劇《野豬林》改編自《水滸傳》中的林沖誤入白虎堂、與魯智深奔赴梁山的故事情節,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重溫經典劇情,可以使學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到相應的京劇教學內容上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劇中懲惡揚善、忠奸對比、正邪較量,能夠引發學生對真善美思考與追尋,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
(三)注重京劇課堂教學的分層性與實踐性
京劇教學內容復雜多樣,包含京劇理論知識、京劇表演、樂器演奏等。中學京劇課堂教學應考慮到教學主題內容難易程度,實施分層次、分階段教學,尤應注重學生舞臺表演實踐。在京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外形、學習、興趣等實際分析,進行個體差異性、分層次實踐教學,每個學生只能專注表演或者樂器演奏技巧學習。以一對一指導的形式,為學生進行針對性答疑解難,有效提升京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京劇唱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通過指導學生對京劇念白、身段進行學習來深入理解劇目情節,在此基礎上進行唱腔、唱法教學,使學生的演唱更能準確表達京劇劇目情感,提升京劇理論知識、實踐表演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個京劇表演的小舞臺。因為初中學生喜歡刺激、新鮮的事物,而且具有較強的個性,性格較為活潑好動。所以教師在開展京劇教學時則要把唱和表演有效結合起來,輔助以相應的京劇動作,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合理設置京劇表演小舞臺,讓學生自己組合,并選擇情節緊湊、人物多樣、情感豐富的劇目來開展排練與表演。如《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選段等。學生表演后教師需要予以標樣和鼓勵,即便學生無法達到專業水準,不過大部分學生都非常認真地進行表演與揣摩,并且其能夠在表演中更好地領略京劇的風格以及美麗,從而不斷提高其京劇學習欲望,提升其表演能力。
(四)科學選擇京劇課堂教學形式
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整個班級的學生,但是京劇教學重點是口傳心授的方法,所以在開展京劇課堂教學時教師務必要做到循序漸進,科學選擇具體的教學形式,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其對京劇的好感。第一,教師可以在學生欣賞京劇曲目的過程中融入部分劇情介紹,一般片段式地播放曲目一邊加以介紹通常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教師在教學時需要科學結合學唱與表演。在京劇中,拖腔是一個難點內容,即便耗費較長時間也無法將一句話完整地唱出來。如若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形式,那么必定會讓學生覺得乏味,進而失去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則可以將說唱與表演相結合,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夠掌握京劇的技巧,并且還能夠編排部分情節與動作,有利于其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提高。第三,教師可以在京劇教學過程中增加視屏與范唱這兩項目。教師可以對學生開展示范性的表演與演唱,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京劇的意境。而且在京劇中不但能夠獲得聽覺上的享受,而且各類道具、服飾以及臉譜等均有著極大的藝術魅力,所以教師要能夠采取視頻播放的方法來讓學生得到美的體驗,進而讓其更深刻地認識到京劇的魅力所在。
(五)帶領學生學習唱詞與唱腔
在開展京劇教學時,教師先是讓學生認識到京劇中的角色與行當,讓其能夠對京劇中的基本人物有一個大致的掌握,以便于其今后更好地進行京劇學習。隨后便帶領學生學習唱詞與唱腔。從大分類來看,京劇的唱腔包括了吹腔、娃娃調、南梆子、高拔子、四平調、反二黃以及西皮二黃等。該類唱腔學生聽起來都覺得非常陌生,所以不少學生此時已經出現了畏難的心理。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該類內容。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平時聽過和京劇唱腔相關的名詞有哪些呢?可否舉些例子來說明該種唱腔的唱法?在你看來,在一出京劇曲目中,哪種唱腔必不可少?你還有了解其他戲曲的唱腔嗎?即便學生沒有過多的了解過京劇,不過在日常通過不同的傳媒,大部分都知曉二黃、西皮等說法。在《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中有西皮中國的流水、快三眼與慢板等唱腔。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音頻與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讓學生能夠大致了解各類唱腔,隨后再將《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這首曲目播放出來,讓學生自主分析其中都用了哪種唱腔。在此過程中也有學生出現畏難心理,認為各類唱腔難以正確區分,分辨起來具有較大難度。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讓其認識到京劇的學習實際上是獲取能力的一個過程,該種能力便是欣賞高雅藝術的能力。通過累積該種能力,能夠為自己日常生活增加更多的情調,并且能夠獲得不同欣賞藝術的方法。大部分學生受到老師個鼓舞都愿意進一步學習京劇。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將各種唱腔的區別分辨出來,獲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
(六)帶領學生了解民族樂器伴奏,讓其感受戲曲的韻味
在我國,京劇屬于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其藝術內涵不單單表現在劇情、演員的表演與唱腔導航,還體現在民族樂器的伴奏上。在京劇中使用到的云鑼、嗩吶、棒子以及二胡都有著極為深厚的農化民族藝術氣息。如若使用鋼琴、手風琴等西方國家樂器來進行伴奏,那么必定會失去京劇自身的民族氣息與運維。所以學校可以定期邀請一些民間京劇戲班以及資深京劇愛好者到學校來表演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戲曲的韻味。
(七)科學應用信息技術
在開展京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來進行情境的創設,例如播放與京劇唱段內容有關的動畫或是短視頻,讓學生能夠先掌握此唱段的背景,進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該長短。第二,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來進行原聲播放,讓學生真切地領略京劇的伴奏與鼓點兒。例如在對《沙家浜》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將此唱段重復播放,讓學生能夠反復跟唱,進而深化其對該唱段的理解與記憶。
(八)重視提升京劇教師的綜合素質
京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豐富、扎實理論知識、專業的京劇表演、演奏技能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才能確保實現對學生京劇學習的正確指導。首先,中學教師教師應注意加強京劇表演、唱腔等學習、練習,無論是簡單的《報燈名》經典唱段,還是《蘇三起解》等復雜唱段,都能熟練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應明確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提高京劇課堂教學專業性。其次,學習應通過聘請專業京劇演員、專家,以講座等公開授課的方式對教師劇理論知識、演唱方式、表演技巧等進行培訓指導,提高教師自身水平。此外,教師還應重視京劇與流行音樂的融合教學,不斷探索、創新有效教學模式,提高京劇課堂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京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華夏文明傳承重要保障,在培養學生真善美綜合修養方面有著積極作用。為此,學校與教師都應對京劇課堂教學予以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當前京劇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京劇課堂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京劇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韓立.淺談初中音樂課的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3(36).
[2]仇艷.談初中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實踐[J].學周刊,2019(04).
[3]汪常仙.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J].學周刊,2014(20).
作者簡介:劉美邑(1980—),女,碩士,音樂教師,中教副高,研究方向:中小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