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唱練耳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綜合性課程,在開展視唱練耳中其訓練方法是非常多樣的,無論是內心聽覺或者是視唱練耳訓練的整體效果,都需要分析教育教學的質量,對內心聽覺進行深入剖析,才能發現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運用內心聽覺的重要性與意義,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內心聽覺;視唱練耳;教學
【中圖分類號】J613.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60-03
【本文著錄格式】葉新.內心聽覺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北方音樂,2020,10(19):160-162.
引言
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十分關注的話題。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在內心聽覺形成過程中的狀態,做到因材施教,通過科學的方式提高學生自身的聽覺能力,掌握正確的音樂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感知音樂、了解音樂,領會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以及藝術的實質,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內心聽覺提高視唱練耳的學習質量,也能讓學生將聲音進行內在的藝術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視唱練耳教育教學中采用科學的、系統的教學方式,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專業性的人才。
一、內心聽覺如何運用到視唱練耳教學中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發現學生在視唱練耳的過程很容易由于長時間的進行聽覺訓練,出現下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聽覺惰性。這是由于內心缺乏對聽覺訓練的重視進而導致的一種現象,當前學校加強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需要不斷累積音樂素材,進而讓內心聽覺與音樂激勵相融合,增強內心聽覺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也可以應用在視唱練耳的教學中,促使學生在進行音樂聽覺時可以更加主動與積極。內心音樂聽覺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教師需要根據自己在以往教學時的實踐教學經驗,從內在的節奏感以及內在的旋律感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分析。
(一)內在節奏感
內在節奏感,貫穿了整個內心聽覺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過程,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強化聽覺與記憶之間的聯系,節拍中視覺與記憶的聯系。多數情況下都是由2/4拍開始學習。通過2/4拍的學習,逐步向更加復雜的節拍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在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與學習后,很多學生會留下一個節奏信息,這是十分鮮明的音樂印記,能夠幫學生準確地掌握住各種不同的音樂特征,當學生看到一個全新的譜曲或者是學生在開展聽音訓練時,由于已經擁有一些音樂的節拍和節奏知識,教師的講授過程會更加方便,學生也能夠根據以往知識進行聯想分析,進而對節奏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這是內在節奏感應用在視聽練耳教學中的目的。
(二)內在旋律感
內在旋律感則是人們對于自己曾經聽過的旋律形成一個記憶,在腦海中很多內在旋律感,都是由于學生聽了大量的歌曲或者是樂曲,也有一些是學生非常喜歡的樂曲,形成印象保留下來的,在聽到一個全新的旋律時,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找到調式主音,劃分旋律的結構、旋律模唱,這也是培養內在旋律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在有效的時間內記住該旋律,并且有規律地進行默唱和訓練,首先要了解節拍,做好節拍的變奏訓練,增強對各個節拍、節奏的整體感知,應變換不同的節奏,確保在同一旋律的聽辨過程中,聽辨質量得到提升。還需要加強調性的訓練,由于不同的樂曲其不同的調性、調式的特征與差異性有著一定的區別,需要培養良好的調性,才能提高學生在內心應用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常見的音樂旋律及寫作形式,比如常見的音樂旋律擁有一定的寫作模式,重復、對比等。旋律模唱也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的一種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思維能力以及音樂鑒賞能力等綜合素質。旋律模唱的訓練也可以促使在開展音樂綜合素質教學時,幫助學生做到全面發展。
(三)內心聽覺形成的心理過程
內心聽覺其不僅僅是由大腦控制、聯想,更是一種心理機制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大腦在飛速運轉,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感受過程也是十分活躍的。隨著學生心理感受過程的改變,大腦也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技能,大腦活動產生的自然結果就是內心聽覺形成的心理過程,人們在觀看完某一個事物后會在大腦中形成印象。這是對大腦的刺激,但是隨著刺激的消退,印象也會保留在大腦中,在發生下一次的刺激反應后顯現出該印象,這就是意識。大腦會自動將已經存儲好的音樂進行回憶,形成內心聽覺。
二、內心聽覺的訓練方法和具體措施
視唱練耳訓練時應明確任何一種訓練方式都無法做到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并且要求教師與學生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建立良好的內心聽覺,讓學生感知到內心聽覺存在的意義,幫助學生提高內心聽覺的訓練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循序漸進,做到由淺入深才能讓內心聽覺訓練中的默唱與接唱相互交替進行訓練,提高內心聽覺訓練的整體質量。目前在開展內心聽覺訓練時,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訓練方式。
(一)音階訓練的內心聽覺
音階是視聽練耳學習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練習環節之一,在開展音階的訓練時,音階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打好基礎,根據將要學習的視唱練耳曲目在內心默唱,鞏固調式與調性。音階也是視聽練耳在開展前的必學內容,在視唱練耳的課程中,只有學生內心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良好的音準概念,并且使用多種不同的速度在內心默唱音階,才可以做到由慢到快循序漸進。在每一次視唱練耳訓練之前都需要教師要求學生集中精力練好音階,這是最必要的一種,也能提高音階訓練的整體效果,經歷了音階練習的基礎階段,則需要走向旋律階段。
(二)音程訓練的內心聽覺
音程練習就是音階與旋律之間的橋梁,能夠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合聲聽力思維。在視唱練耳課程開展時,針對性的開展默唱。為此,學生在開展視唱練耳的訓練之前,需要建立一個內心的良好聽覺環境,做到思維先行,在聽到這一個旋律時內心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構唱該旋律的音程,默默地將該旋律記住,在音程的訓練中主要分為一度到八度,需要教師逐步進行練習,在練習五度或者是更大的跨度時,教師需要采用的分度教學。針對七度音程時,需要構唱八度再向下兩度進行,這也是音程訓練中的重點內容。在學習音程教學時,則需要走向的是旋律的演唱,要求學生能做到即興視唱,這是檢驗視唱練耳學習中的重要途徑,視唱練耳是要求學生能夠看譜演唱,即在前期的音階構唱過程中,將這一內容作為最基礎的內容,需要逐步對旋律演唱,做到進一步的鞏固。
(三)關于旋律的內心聽覺
如果想要讓內心的聽覺教學質量更佳,并且更加具有可實用性,需要在后期的背唱、視唱過程中將內心的聽覺與背唱、視唱、默唱相融合,才能提高旋律內心聽覺的教學質量。教師在面對不同的曲目時,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提高內心聽覺的教學質量。學生在練習中還需要考慮到民族的五聲調與西洋的大小調式曲目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教師在選擇不同曲目時也需要考慮到其側重點,不同教學的方式、教學的質量也有著一定區別,比如說在民族調式曲目其更加重視的是音樂的民族性、民族特色和民族韻味。在教學時則需要在內心建立不同的民族調性感,把握民族音樂的風格與精髓,需要多聽民族歌曲。在內心默唱西洋大小調式視唱練耳曲目,則需要采用的是音階、音程的構唱。多數情況下都是以二度,三度和五度音程搭橋進行練習,提高練習的整體效果。
三、內心聽覺中多種結合練習
(一)默唱與背唱的結合
默唱一直以來都是內心聽覺訓練中十分常見,并且十分重要的一種演唱練習方式,需要將默唱與其他方法相結合,體現出默唱教學的基本特征,也是具體特征。默唱與背唱的結合是視聽練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背唱能讓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曲目節奏、音樂情緒等有著非常良好的把握,通過記憶的方式將曲目牢記于心,通過腦力記憶輸出相關的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準確的背唱能提高學生視唱練耳的整體效果。在內心聽覺與視唱練耳教學中應用背唱能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量、學習的效果、音準,防止由于學生對于音準的認知存在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質量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提升。在背唱練習中學生如果達到了準確的背唱,其前提則是學生能夠在內心進行默唱,這種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準以及音樂表現有著十分良好的幫助。
(二)默唱與接唱的結合
默唱是內心聽覺中內心聽覺訓練中的一種常見訓練方式,需要將默唱與接唱相融合,進而讓學生在開展內心聽覺訓練時,能夠做到內心內因與外因相融合,需要學生結合到自身的思維,考慮到自己在實際演唱時的演唱狀態以及演唱的方式,提高演唱的整體質量,才能確保默唱的效果更佳,真正的改變學生在默唱時其存在的默唱質量較差這一問題。但是默唱的難度相比于其他的演唱方式而言難度更大,主要原因是默唱需要運用學生的內心思維,需要將旋律逐步內化,形成全新的演唱方式,在默唱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會面對默唱質量較差或者是學習質量無法得到提升的問題。默唱對于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是難度十分大的一種內心聽覺的演唱方式,在默唱時需要學生運用內心思維,將旋律內化。接唱則是需要將旋律進行外放,很多默唱都是運用在接唱之前,這也需要跟讓教師根據具體的視唱內容進行分析。在面對較難的視唱練耳曲目時可以用接唱來代替默唱,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鞏固音準。
(三)旋律性與和聲性的結合
在音程的教學中,包括旋律的音程和和聲音程的分別。通常來講在視唱練耳中內心聽覺的旋律性與和聲性是兩種不同訓練的方式,這兩種不同訓練的方式對學生的教學而言十分重要。教師需要考慮到這一內容,提高視唱練耳、提高內心聽覺教學的整體效果以及質量確保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其教學質量更佳,更能夠清楚地感知到不同的聲音與聲音之間的關系,做到從單音開始練習直到兩個音三個音最后完成整個的旋律,才能讓旋律性與和聲性的共同質量得到提升,學生在進行旋律性和和聲性的結合學習時,需要構建清晰的音準意識,由于和聲性是內心聽覺在訓練聽力中的重點內容,內心建立好良好的和聲思維,對音樂的學習聲樂的學習以及分析等都會有著一定的輔助作用,特別是針對多聲部的音樂和聲性始終是音樂創作中能否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內心聽覺培養對審美教育的意義
音樂是人們在表達情感時的一種獨特的審美藝術,涉及到了很多不同的內容,包括人類的情感、文化、心理、意境等不同的方面,這些都蘊含在音樂的感知能力表達中,同時也體現的音樂所具有的獨特表現力。視唱練耳是培養學生對于音樂語言中的音準、節奏、旋律等多方面內容的培養,通過視唱練耳能提高學生自身的音樂情感,并且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情感與文化、意境相融合的可塑性內容,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在音樂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知識,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并且能感知音樂存在的獨特意義。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應用內心聽覺具有以下幾點不同的效果。第一,幫助學生感知到旋律所具有的獨特美感。每一首作品都是作曲家在創作時獨有的靈魂,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將自己的想法、對于社會的認知,以及自己當下的心情融入到這一篇樂曲中,這是音樂所具有的獨特內容,不同的音樂風格,展現了不同音樂音色的美感,也體現了不同作曲家自身的想法以及作曲家的內涵。在音樂中旋律是十分重要的表現形式,通過旋律的創造,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欣賞到不同作曲家對于旋律的掌控能力,欣賞來自于旋律帶來的感染力,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力與想象力。在審美的過程中旋律的存在以及旋律所帶來的動感尤為重要,其能幫助音樂活動,使得音樂實踐活動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第二,音色的美感。音色是指人們在聽音樂時對音樂色彩的一種特性美感。在聽辨音樂作品和感悟音色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對音色的追求。需要建立對音色美的追求,并且在試唱過程中需要學生采用飽滿的、圓潤的,并且自然、放松的音色進行演唱,進而讓學生了解到音樂的獨有魅力,培養學生獨有的音樂表現力以及音樂情感,通過感悟音色的美也能實現審美價值功能存在的重要意義;第三,節奏所帶來的美感。在盤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展了祭祀、慶典等一系列的大型活動,在每一個大型活動中都會利用節奏來敲擊吶喊,不同的節奏展現方式也展現出了當時的人們對社會發展、對于情感的不同變化、表達不同的節奏,構建了不同的民族特征以及地域風格。在當前我國不同地區的音樂節奏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為此分析節奏所具有的獨特美感,也能夠感受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音樂情感變化。在音樂曲目中節奏是鏗鏘有力的,附帶內容較多。比如說在非洲的舞蹈中就有非常動感的小切分節奏,而在國際舞曲中最后干脆利落的休止符節奏等,這些都是不同節奏特征所帶來的不同音樂之美,以及民族、地域風格之間的關系,在視聽練耳訓練中也需要讓學生感受到旋律與節奏獨有的美感,提高其應用的整體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一直以來都是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重要方式,這也是音樂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是大量的視唱練耳練習,能提高學生的音樂技巧以及邏輯思維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聽覺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歡.內心聽覺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黃河之聲,2019(20):105.
[2]謝明霞,劉紀辰.論視唱練耳教學中內心聽覺訓練的重要性[J].藝術科技,2019,32(1):55.
作者簡介:葉新(1970—),男,漢族,碩士,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鍵盤演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