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飛
摘 要:高校公共藝術專業具有公共受眾性質,決定了公共藝術以藝術的語言、方式方法解決公共問題的特質,因此公共藝術普遍的示范性和廣泛的認同度是衡量公共藝術影響力的核心。基于此,高校公共藝術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將人文關懷主題設計作為課程內容,在系統規劃“課程思政”的生成路徑中深刻把握“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對于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公共藝術;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引發了高校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思考、反思與展望。由此協同共進,以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成為推動傳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目標。公共藝術專業是國內新興的藝術類專業方向,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更具有融合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其歸屬在視覺藝術專業體系教育課程,主要培養開放性公共空間中從事藝術創造,進行城市環境設計的專門人才。作為公共藝術專業,并不僅限于純粹的藝術創作議題,在相關課程中納入以人文關懷為主題的設計內容,作為思政資源的收集、整合與應用,圍繞學生價值取向、行為規范、職業道德的培養,將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內涵和要求的明晰
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體系上包括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核心內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國革命理論和歷史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教育,愛國主義傳統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國內外形勢與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主要利用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而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認識不到位,挖掘與開發的力度不夠。這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猶如一座隱藏在海面之下的巨大冰川,雖然深藏不露,但卻雄偉壯觀,可供開發和利用的前景十分廣闊。[2]新時代淺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是當前高校各專業需要著手解決的重要任務。文中將從公共藝術專業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為切入,探討公共藝術專業課程的育人需求。
1.高校公共藝術專業課程中的柔性教育思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做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明確規定,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務之一。“教學作為人為的而又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求真的科學精神,更需要‘求善的人文關懷。”[3]人文關懷作為人類意識形態方面的表現手段,在公共藝術的設計展示中體現的亦尤為明顯。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上以關注民生為主題的設計逐漸增多,其藝術表現形式、價值取向與現實環境密切相關。如《紐約空中步道公園》,利用公共藝術對廢棄空間的重塑,不僅保留下了空間的歷史特征,更激活了該空間的活力與人氣。《Luz Nas Vielas社區改造》用公共藝術方式帶領貧民窟的居民尤其是孩子們共同改變生活環境。[4]為了能引起人類對海洋污染的足夠重視,由STUDIOKCA建筑設計公司制作的一個38英尺高的雕塑鯨魚,被安置在比利時城市的主要運河中供游客參觀。雖然類似這樣使用塑料垃圾制成的鯨魚還不止這一個,但這些作品設計背后所警示的內容都是一樣的。高校公共藝術專業可在課程運行過程中,發揮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充分利用公共藝術專業課程教育的有效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完成育人任務。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以“潤物細無聲”的柔性方式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是藝術類專業教師在不斷提高個人素養的過程中轉換思維,不斷進行深入研究的課題之一,而這個課題的難點則在于“潤”和“無聲”的巧妙結合。
2.公共藝術專業課程下的思政規劃與設計
很多學者都有分析到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當然這也是當代大學生具有的普遍特征。設計專業學生具有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性與反映能力,這和所學專業的特殊性有必然的聯系,但當面臨紛繁復雜的社會誘惑時,個人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失衡所帶來的道德失范現象,也是令人擔憂的。不可否認,這與學生缺乏深入分析、欠缺思考問題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分不開的。面對藝術類學生存在的這些現實問題,我們不妨引導學生采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我們的思維,以提問的方式思考,比如:對于某一個關于“人文關懷”的設計內容研究中,問題的緣由是否清楚?問題反映的信息是否準確,是否有足夠的精確性?問題反映的信息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必然的聯系?提出這些問題的最終目標是要引導學生自發思考,讓思考成為他們的內在需求,指導他們不斷地更好推理,論證。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各藝術院校都在實踐之中改革創新,但迫切需要把批判性思維培養作為其中的基本目標之一,因為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評估自己和他人思維的能力。而要想善于評估,就需要我們對思維進行剖析,并對思維的質量水平進行檢驗。[5]從而以更加確定的方式,對思維提供更好的指導。
二、公共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需求
公共藝術專業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的各環節之中。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包含“人文關懷”的設計研究同教學和學習緊密聯系起來,是當前專業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其中最難解決的部分就是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素養能力的提升問題、公共藝術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區別與聯系問題、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公共藝術專業課程評價方案。因此,只有在這一系統工程運轉的過程中,借助科學的規劃和設計,調動多方面人員的積極性,將各種資源進行統籌,才能推動此項工程的有效開展。
1.遵循課程自身規律,實現有機融合
公共藝術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創新創業類課程、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其中理論課學時占比較高的是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因此在眾多課程中,應有取舍,可從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中來選取核心課程。全面撒網,顧全大局將不利于課程思政有機融合的逐步開展。
2.依據學科專業特色,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
公共藝術專業可根據學校和本學科的不同情況,形成自身特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程之間存在個性差異,在所有課程中全面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是不實際的。需要在課程思政設計中,找準關鍵的契合點,在創新專業課程話語體系中深入研究,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
3.注重科學規劃,確保系統設計的有效性
對公共藝術專業思政課程內容的合理設計,要綜合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專業特征和課程延展性等方面的因素,課程中所設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做到科學有序,且緊貼課程大綱。基于對公共藝術專業的研究、學生發展特點、學科特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本學科課程的結合,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做到課程內容與課程評價標準、教材研發、教師培訓等方面保持同步和一致。相關教學目標、重難點、評價方案的制定以此為標準,注重不同維度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三、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模式構建的核心要素
1. 價值引領:教師是提升課程育人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維要新”的要求,這為除思政教師以外的所有其他教師提升教學水平指明了方向,使“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目標的指向性更加明確。優秀的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通常把重點放在學生智力、道德、情感及藝術發展,主張學生去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證據及結論。他們強調作出判斷的能力、權衡證據的能力以及思考自身思想的能力。他們中的許多人談到培養智力習慣、恰當提出問題、審視自身價值觀、陶冶審美趣味、辨認道德決策以及用不同的觀點看待世界的重要性。[6]有學者在分析中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作為公共藝術專業教師,對學生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他們僅僅掌握了本專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更是讓他們學會一種思維。
2.網絡平臺: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選擇和建設
2015 年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出應“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而近幾年隨著智能手機開發出的各類智慧學習 APP迅速發展,“互聯網+教育”模式逐漸成為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發展趨勢。2019年因為特殊疫情的到來,使在線教育的使用頻率大大增加,且迅速普及,以“雨課堂”為代表的智慧學習平臺之外,還包括釘釘、騰訊課堂、矚目等諸多網絡教學平臺已在各高校中應用。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讓教師與學生在網絡中搭建起了教與學溝通的橋梁,雖然部分平臺在使用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親臨授課的真實感,也難以讓教師掌握學生實時學習的動態效果,針對一些專業技能課程的實踐授課又帶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但在特殊時期,教師利用網絡平臺使課程教學順利開展,實現了師生教與學的個性化和自主性。當然,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在不斷反思:我們之前的教學方式是否適合目前的在線教育?新型的智慧教學工具如何確保這種混合式學習模式與教學的充分運用?我們的語言表達是否具有了讓學生面對電腦聽我們講課時而不被其他因素干擾的感染力?同時在教學平臺的建設上由于時間和學科的限制,我們需要如何彌補短板,采用怎樣的激勵機制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仍需要教學平臺在教學工具上不斷改進,通過教師教學實踐來探索。
3. 內容建設:挖掘課程的思政資源是模式構建的重點所在
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凸顯特色,挖掘課程的思政資源是實施 “課程思政”的難點之一。在教學體系的諸要素中,富有特色的教學內容是其中的關鍵環節、突出亮點。提升 “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必須結合能夠反映所在地域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內容,特別是能夠被開發、利用具有重要價值的各種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到因地制宜;必須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等特色內容,探索植入校園文化基因,弘揚校訓精神,做到因校制宜。[7]必須結合學科、專業、課程實際,服從和服務于學科發展、專業培養、課程定位等目標,做到因課制宜。如何把三者有效對接、融匯與貫通,增強 “課程思政”吸引力、感召力,這是 “課程思政”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又一問題。
公共藝術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非常豐富且值得挖掘。 2016 年在深圳市舉辦第二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以“設計·責任”為主題,關注和倡導設計與公共藝術的社會責任及其背后的人文關懷和文化思考,凸顯“創新引領”與“生活關懷”的理念。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主要內容包括主題展覽分為傳統活化、形象傳播、中國智造、科藝融合、智慧城市、城鄉營造、品質空間、友好社區 8個板塊。通過 82 組案例,較為全面地呈現了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的總體面貌,講述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與新生活的關系。[8]這些設計大展的主題無疑為設計專業思政課程資源的收集指引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尤其是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展覽中這八個板塊雖各有側重,但可以看出全面涵蓋了設計領域的所有研究內容,如果以此為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收集、整理的資源模塊,對接到公共藝術專業課程中也是非常契合的。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可以在每一個模塊下進行各自的分支,且每個分支的主題隨信息的變化發展,可隨時增補新的內容,最終各模塊在積累的過程中逐漸趨于完善,且緊跟時代脈搏。這些模塊如同大樹的枝干,分支如同根脈,枝干與根脈共同構成了豐富的課程思政教育資源。教師在授課前期過程中可將其作為資料進行整合,每個模塊供課堂隨時調用,且各個分支背后都將注入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責任及文化思考。
結 語
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打亂了全國人民的出行,一時間病毒的快速蔓延,讓全國人民面對疫情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此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為疫情防控,紛紛組織師生開展了以其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以凝聚人心,增強信心,傳遞正能量為主要內容。各高校藝術類專業也在同時號召學生加入了這場戰“疫”行動,舉設計之力,回饋社會。這次設計戰“疫”“課程”中,教師依靠“空中課堂”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這堂課雖然沒有教材,但通過發揮教師的價值引領作用,讓學生主動思考,學會使用視覺語言應對社會回饋的問題,社會成為學生最好的課堂,同時也為教師獲取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程”中實現了將“課程思政”以“滴灌”的形式注入“課堂”之中,用真誠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滋潤其心田,學生在短時間圓滿的完成了這次設計戰“疫”“作業”。而這個過程更讓師生明確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情懷要深”,深在“愛家愛國”“家國互促”的價值認同心理。在2019年3月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對“仁愛情懷”的再次提出,這對從事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師來說,有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當教師在課程中面對大學生時,幫助他們樹立崇高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成為教師提升課程育人“仁愛情懷”的永續目標和研究課題。
注 釋
[1]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年3月19日.
[2] 鞏茹敏,林鐵松.課程思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J].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6期.
[3] 徐繼存.教學技術化及其批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2期.
[4] 汪大偉.上海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科體系的建構與運作[J].2017年第3期.
[5] [美]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批判新思維工具[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年7月,72頁.
[6] [美]肯·貝恩.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46頁.
[7] 鞏茹敏,林鐵松.課程思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M].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6期.
[8] 編輯 :周志,資料提供 :中國設計大展組委會.新時代·新生活——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M].裝飾,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