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盛琳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國富民強的標準,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根本途徑。21世紀國與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標準,從來不單單是以專業知識多寡、專業技術能力高低為唯一標準的。能為國所用的人才,不僅要有專業知識,更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是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從而培養綜合素質高的人才的有效途徑。力學課程作為高等教育中理工科學生的基礎必修課程,非常有必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嘗試。努力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中。切實實踐素質教育。本文探討了在大學的材料力學課程中,以跟力學知識內容相關的貼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思政教育。
關鍵詞:材料力學;思政教育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43
1 思政教育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國家教育部也強調在新時代的大學教育中引入思政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力學教學作為高校基礎課程之一,非常有必要探索如何促進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與改革,與時俱進地開展課程思政的創新。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核心內容與要求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同時在思政教育原則的指引下對專業課程等進行深度開發,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力學作為工科里最普遍的專業基礎課, 授課范圍廣,影響大,很有需要思考如何引入思政教育。
2 材料力學的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力學,尤其是材料力學,課程內容有很多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的例子,在適當的時候引入實際事例,既可以將專業理論內容與專業知識運用相結合,又可以實踐思政教育,通過實際案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
以我校的校本課程的《材料力學》中第二章軸向拉壓第五節為例。該章節的知識要點包含材料在拉伸時的力學性能問題。對于材料拉伸問題的一個具有實用性的例子是其在斜拉鋼索橋(見圖1、圖2)上的應用。
鋼索橋的主要受力部分中有鋼索和立柱。鋼索主要承受的是拉力。支撐鋼索的立柱主要承受壓力,之所以選擇鋼索,就是充分利用鋼材塑性材料抗拉能力好,而立柱之所以采用鋼筋水凝土材料,這是因為混凝土是一種脆性材料,抗壓能力好,在這兩個部分采用不同的材料,可以在達到受力要求的同時,盡可能節省材料,既省錢又安全。同時,為什么是斜拉鋼索,也是因為這樣的設計可以明顯降低橋面的高跨比,從而提高機動車輛通過的能力,因此在高速公路上采用斜拉鋼索橋的設計非常普遍。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斜拉鋼索橋是世界流行的橋梁類設計的方案。也是先進的造橋方案。而在全球十大斜拉鋼索橋中(主跨長度排名),中國有8座大橋上榜,并且前三名都是中國的橋梁,第一名為江蘇省的蘇通大橋,連接南通和蘇州,主跨1088米。南京三橋和南京二橋分別排第六、七位。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我國的基建能力超群,非常值得自豪。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分析這些實例中力學理論的運用,并通過布置作業,請學生選擇國內其他的鋼索橋進行力學分析,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深入研究于材料拉伸問題中的力學理論在實際運用中的可能性,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研究得過程中,更充分了解中國在橋梁建設中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內容。
在講到彎曲內力截面的截面性質時,可以給出高架橋的剖面圖,展示高架橋的內部結構,外觀看起來,截面中間是空的,其實這是利用了彎曲內力截面的截面性質把材料盡可能放到離中性軸遠的地方,既省料又安全。目前,中國的高速公路總里程在全球排名第一,為13.1萬公里。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公路建設突飛猛進,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里程位居全球第一,為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在這里內容中,可以請學生研究一下橋梁的發展史,看看我國橋梁內部結構的發展。
在講到簡單超靜定梁的部分,給出南京長江大橋的例子,南京長江大橋是一個典型的超靜定梁。超靜定結構在工程中運用非常廣泛,對于橋梁而言,超靜定結構可以調整各部分的受力,從而使結構更安全。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大橋建設8年,1968年9月鐵路通車,同年12月公路通車,耗資達2.8758億人民幣,使用38.41萬立方米混凝土、6.65萬噸鋼材。1960年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14年7月入選不可移動文物,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在給學生的作業中,也可以請他們再查找一些國內類似結構的工程實例。
3 結語
課程思政的實施是逐步進行的,在研究過程中一定會經過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成長,教師要結合專業課并基于實踐來開展科學研究,建設課程思政體系。由于課程思政涉及的范圍很廣泛,教師要深度挖掘、提煉,認真做研究由于課程思政中有大量的新思想、新理論、新形勢的介紹,許多內容都是結合實際情況,關注現實問題。除了橋梁,在其它的章節中,還可以通過介紹其它設計、建筑等,比如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由中國的技術發展到中國的建設速度引申到中國的制度優勢。所以課程思政需要及時更新,緊跟時代。
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己,關注國家發展,心系祖國,堅定自己的信念,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同時,我們要與時俱進,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新載體、新模式、新形態,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鐵錚,張暉,徐川,等.改革一年,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新變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4):4-5.
[2]杜聚生,岳占新,趙新然,等.高校思政課的變革軌跡及所面臨的問題[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09(2):72-77.
[3]劉棲蔚.新世紀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新變化[J].青春歲月,2015(24):166.
[4]敖瑩瑩.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具體措施與優化方式[J].商情,2019(3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