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潮 黃金玲
摘 要:水資源保護地綜合管理主要是政府引導的,對水資源進行分類管理,能夠使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水資源保護地綜合管理模式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夠為水資源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水資源保護地;綜合管理;管理模式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313
水資源保護地綜合管理是以政府政策為主導,在地方部門的協調配合下,對水資源進行分類管理,以此來提升水資源的管理效率。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平均、人均占有量少,部分地區的水資源浪費情況嚴重。為此,區域政府在對水資源保護地進行綜合管理時,應對地域的地理環境、水資源分布特性等進行分析,并對各級職能部門賦予相應的權利,以推動水資源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1 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1)合理構建水資源使用體系。我國水資源的利用主要包括農牧業生產用水、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城市管理用水、生態環境用水、其他用水等,可分為強耗水和弱耗水兩大體系,其中強耗水需要重點控制。為合理利用資源,必須重視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搜集水資源分布情況,研究其運動規律,應用信息化手段為水資源研究與分析提供科學參考。
2)保障水資源管理工作的成效。我國地域面積廣但地形比較復雜,很多地區降水不均勻,由此極易形成南澇北旱的局面。當前,我國水資源短缺及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約,所以必須加強勘測水資源儲量、檢驗水資源質量、污染及用水規劃等工作。為此,國家提出人水和諧、水生態文明、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等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政策方針,出臺了“三條紅線”“四項制度”,以全新的理念滿足新時代水資源管理要求。水資源保護工作并非單純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水資源保護及管理能力。
3)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用水污染、內澇及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應用先進技術手段,了解城市水資源現狀與分布,對城市水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從根本上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 水資源保護地綜合管理模式
1)行政區域化管理模式。縱觀當前我國水資源分析與規劃模式,應根據地區用水及水資源儲備情況從整體上進行調整,基于行政區域管理模式開展符合模式管理,以此形成部門為核心的階層式調配體系,集中管理權力。行政區域管理則是以地區為單位劃分,通常是國家—省—縣,基于不同管理范圍構建國家為主的管理體系,以此對水資源進行區域宏觀調控與微觀管理。為了預防各級別管理職能發生沖突與疊加,我國新《水法》重新劃分了各級別管理職能。宏觀調控層面上統一劃分監管職能,包含水資源管理權限定位、規劃措施、用量調控、監測及政策執法等;微觀管理層面,詳細劃分水資源使用、功能及保護等,其管理職能定位準確,有效區分了相關政策制度與具體措施,即分離決策、執行與監管等職能,在此基礎上確保各職能部門正確執行權力。此外,國家與市縣部門中,省級部門發揮著過渡作用,負責接收并執行上級部門命令,主調控部門宏觀調控下,根據自身區域與市縣實際情況,科學分配主線任務。表面來看,省級管理模式涉及兩項管理行為,從根本上來講由一個管理機構負責。
行政區域管理的特性包含統一性、職權性、主導性與監管性。在統一性方面,是依據區域發展特性以及發展趨勢來確定主體管理模式,以令水資源預期規劃目標與管理模式形成精準對接,進而實現統一化管理;在職權性方面,區域內部門對水資源的使用、規范、保護等具有廣泛的權利,在部分管理環節可將資源進行集中調配,以此來優化區域管理體系內的水資源環境;在主導性方面,區域政府是以宏觀調控來行使職能權利,通過指向型命令,對各部門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等進行約束,以此防止部門之間因為利益發生沖突;在監管性方面,將各部門管理模式相結合,在信息反饋的形式下進行相互監督,以實現監管分離的目標,進而提升水資源的管理效率。
2)流域化管理模式。(1)流域引導模式。其主要指以水資源保護為主,在區域排水特性需求得到滿足情況下制度化管理水資源,確保合理分配區域內水資源。人類生產生活中,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流域引導以水資源為單元,結合上下游形成單元整體,利用整體環境保護對管理職能進行分化,以此提高單元內水資源管理效率,為水資源管理構建規劃管理模式。調整優化流域引導模式時,通常會準確定位管理機構區域范圍所行使的職能,賦予其相應的管理與監督職能,另外,規劃管理流域內河流與湖泊分支,明確主要職能,劃定各部門權限,確保河務、防汛及水文等機構正確執行命令,獨立化管理各分級部門,實現權力與職能的獨立。流域引導過程中,對轄區流域空間體系水體進行管理時,正確引導流域內地理與空氣環境,融合管理模式與地區流域特點,從整體上提高管理目標。另外,流域引導內容涉及水資源分配、工業產業限制、企業排放基準及流域內上下游關聯特點,基于此正確引導合理規劃區域環境,具有一定的靈活、指向與可變性,與水資源動態特點保持一致。(2)契約模式。契約模式是以流域為基準,在上游、下游之間制定相應契約,以此來規范區域管理行為。在對流域內的水資源進行管理時,由于受到季節性因素,水資源的存儲與消耗的波動范圍較大,由于流域內的水資源管理不可能一直處于內循環模式,在不可抗拒的因素下,將承受上游水資源規劃的效果,并將本流域內的規劃管理效果作用到下游中。為此,流域內的上游以及下游應簽訂相應的管理條例,依據自身的排泄能力、符合能力、水質、資源量分配等來簽訂以流域內水資源為基準的相應條例,并結合經濟利益對管理內容、防控措施等進行具體調研,以此得出最佳管理方案。但契約模式所含有的條款內容等應依據地理特性與流域內水資源的動態特性進行考慮,并應對自然災害產生的實際影響進行分析,以此來健全契約體系,提升水資源管理的實際效果。(3)企業模式。企業模式指在流域內的水資源管理承包到獨立企業中,政府對企業的運營資質、技術資質進行調查,并通過法律合同來對企業的運營模式進行約束,以此確保流域內監管目標的精準性。與此同時,企業是以透明化管理為主,服務主體為水質監測、水資源監管等,在公眾化的監管下,可對企業的管理行為、監督行為等進行規范與約束。企業管理模式可有效減輕國家、公務人員的工作壓力,通過管理權力、管理職能交接,在政府政策制度的監管、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企業在政策以及利潤的引導下,需通過引進技術、設備、管理理念等實現水資源的規劃型管理。此外,水資源的管理模式作為一種經營模式,也是另一層面的管理模式,通過管理模式向經營模式轉變,可使水資源管理的成本與治理所產生的利潤所溶消,以此實現經濟化管理模式。對于小流域的企業管理來講,應依據企業模式以及流域內發展特性進行試點運行,先制定管理年限, 并對年限內產生的預期效果進行分析,當在年限內完成規定管理任務時,將任務執行產生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相比對,找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進而逐漸完善管理體系,以此實現小流域管理向大流域管理的職責轉變,進而提升實際管理效率。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保護成為一項關鍵性工作,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必須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面對水資源污染的各類問題,形成完整的管理模式,實行立體化管理,使水資源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曲.水資源保護地綜合管理的模式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24):165-166.
[2]張志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思路和建議[J].工程技術研究,2018(2):253-254.
[3]羅奕珊.水資源保護監測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