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第一實驗銀河小學 趙 硯
學生正式學習分數以前,已經建立了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二年級時他們學習了除法的含義,在實際情境中能夠將實物平均分,用數量描述每一份的大小,同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詞語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此時,分數概念教學需要從過程與對象兩個方面來實施和把握,既要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同時也需引導學生體驗到分數的本質特征,從基礎到提升,借助圖形分割,抽象概念內涵,進而豐富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師課件出示5 支鉛筆,6 個風箏,4 個蛋糕,請學生說一說看到哪些數量,把看到的數量數出來,并用數表示出來。在學生的經驗中,“1”是自然數的單位,生活中的數量常常是“1”的累加,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數量,計數單位是“1 個”“1 支”這樣的量。這一環節意在凸顯計數單位是計數的基礎,也為分數的產生埋下矛盾沖突的伏筆。
教師出示一張紙條,學生表示“一張”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隨即教師出示一張黃色的紙條,放在白色紙條之上,占據白色紙條的一半,并提出問題如果白色紙條用“1”表示,黃色紙條可以怎樣表示呢?在此制造矛盾沖突,“一張”的量已經確定,用“1”表示數量,那么不足一張怎樣表示?這樣的一部分當然不能用自然數來表示了,需要引入一種新的數,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當不能用“1”表示的部分可以用語言形容其大小,那就出現了“一半”的描述;在交流中曾經用“二分之一”“0.5”描述“一半”,這樣也就出現了這兩種表示的方法。從大小的描述上說可以相互轉化,從含義的理解上說可以相互支撐。用“一半”“0.5”描述的數就是“二分之一”,“二分之一”表示的也就是“一半”的大小。由此確定,我們現在要學習和研究的是能用“二分之一”表示的部分。
假如黃色部分表示這張紙條的二分之一,也就表示這張紙條的“一半”,由此請學生獨立畫一個圖形,憑借自己對二分之一的理解,用陰影表示出這個圖形的二分之一。此時學生對于“二分之一”只建立了一些感知經驗,對“二分之一”有了比較淺顯的了解。而了解有多少?了解是否正確?這些都需要學生用直觀的形式把思考的結果表征出來,正是這些表征,可以讓教師看清學生的理解狀態。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找到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一是規則圖形中的二分之一;二是沒有平均分成兩份的作品;三是并非十分準確的平均分作品;四是不規則圖形的平均分作品。
教師提出要求:仔細觀察,想一想這些圖形的陰影部分都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嗎?如果不能請說說其中的道理。學生表征“二分之一”的標準是平均分,大小不同的兩份是不可以用“一半”描述的,“二分之一”與“一半”此時意義相同。借助直觀的圖畫,在判斷、反思、辨析中學生提取了“二分之一”的本質特征,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其他分數的產生做好鋪墊。
教師分發給學生不同的圖形,要求用陰影表示出這些圖形的二分之一。教師巡視,將作品分類貼至黑板。由于分法不同,同樣是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形狀會因分法不同而有所區別。把同一個圖形的多種分法貼到黑板上,將相同圖形的二分之一對比,再一次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分法不同,但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都表示出了其中的一份。學生進而思考每個圖形的二分之一的由來,辨析形狀不同但都能表示這個圖形的二分之一的原因。
本環節借助學生的圖畫作為素材,對不同作品的分析、對比過程中抽取二分之一共同的、本質的特征,從而抽象用二分之一描述大小的本質含義。利用直觀創作,將學生思考的過程呈現出來,不僅看到了理解狀態,還看到了理解中的誤區。更為重要的是,多種素材豐富了學生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辨析與對比提供了支撐,有效完成了對二分之一本質的理解。
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明確黃色部分是這張紙條的二分之一,學生理解二分之一的本質含義。本環節從對二分之一的理解遷移到幾分之一的理解上。提出要求:黃色部分是這張紙條的二分之一,想一想,你還能找到這張紙條的幾分之一?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學生將對二分之一的本質理解遷移到對幾分之一的理解上,將紙條平均分成了四份、六份、七份、八份……從作品中能夠看出學生將平均分應用在每一個分數單位的產生上,深刻理解平均分是產生分數的基礎。教師巡視,把學生出現的各種不同素材貼至黑板,每個幾分之一都已經用陰影表示出來。不同的作品再一次豐富了幾分之一的表象,對于不同分數的形成做了有效的直觀支撐。
教師要求學生從作品中讀取分數,也就是從這些作品中看出了幾分之一。學生表示:“看出了四分之一,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從這里能夠看到學生在獨立創作中展示了對幾分之一的認知,在辨析時也在利用認知解釋黑板上不同的幾分之一,是用本質進行判斷,同時也將表象納入知識體系中,是豐富分數體系的過程。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有意將作品按分數單位由大到小豎向擺放。引導學生縱向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通過觀察發現:平均分成幾份,都表示出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數越多,1 份就越小。
本節課是分數的初步認識,比較分數的大小不是本節課的內容,此環節的目的:一是感知不同的分數單位,而是可以為比較大小提供鋪墊,讓學生直觀看到分數單位的大小。
幾分之幾的產生源于不同分數單位的累加。教師演示用陰影再涂出一份四分之一,請學生思考此時用哪個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并說出用這個分數表示的理由。學生借助了數數的經驗,數是由分數單位組成的,數出幾個單位,數也就形成了,與之前不同的是此時數的是幾個四分之一,數的單位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1”變成了“四分之一”,單位變了,數的方式不變。
在教師演示的基礎上提出要求,像老師這樣,涂一涂找到幾分之幾,并說一說理由。例如,涂出3 個八分之一,就是八分之三……由于構成分數的單位不同,形成的分數也就不同。在學生涂出幾分之幾的過程中,請其他學生猜測涂出的是哪個分數,學生說出的都是利用相同分數單位形成的分數,從而引導學生感悟分數就是由不同分數單位組合而成,是不同分數單位累加而形成的數。
教師將大小不同的幾分之幾呈現于黑板上,意在體現出“1”以內不同大小的部分都可以用分數表示,任意大小的部分,只要找到適合的分數單位,就都可以用分數表示。
教師出示一張三分之二大小的藍色紙條,要求用分數表示其大小。要想用分數表示,首先要找到適當的分數單位,也就是將表示“1”的整張紙條進行平均分,并找到藍色部分占據的是幾個分數單位。通過操作發現可以用三分之二、六分之四、十二分之八等分數表示其大小。分數單位不同,其單位個數也不相同。
以前用自然數來表示物體的數量,自然數是1 個1 個數出來的,是1 的累加。學生通過學習知道物體的數量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當不足1 個時,需要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個部分可以用幾個分數單位表示其大小,這也就構成了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