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蓮蓮
摘 ?要:對于教育教學而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前高中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廣大教師所面臨的一項重點任務。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地理學科在高中課程體系中逐漸體現出越來越高的價值,加強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是推動教學目標更快、更好地實現的基礎。本文對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落實做出研究,通過分析生活化教學的概念,對教學策略展開詳細的分析與闡述,為教師提供教學上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研究
引言: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使得我國整體教學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受到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高中地理教學的功利化傾向極為嚴重,致使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脫節,教學的主要目的成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想要改善這一不良的教育現象,則需對教學思想、教學方法等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和改進。將生活化教學運用于高中地理課堂之上,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通過實際生活檢驗真理,從而實現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有效鍛煉,提高學生對學習地理課程的積極性和興趣,促進綜合運用能力的逐步提升。
一、關于生活化教學的概述
(一)生活和生活化教學
從廣義上來講,“生活”即人類為生存、發展所作出的一系列活動,如日常行為、工作、交友、休閑、娛樂、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等都隸屬于“生活”的范疇。生活化教學則是在課堂之上引入區別于教學內容的知識,通過對教學方案作出詳細且精妙的設計,創設與教學目標相符的生活情境,實現教學活動和真實生活背景的高度融合,從而拉近學生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以此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促進其主動學習意愿的提升,促使學生完成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互轉化,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
高中地理學科有著綜合性、實踐性的特征,很多地理現象都和實踐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河流、山川、盆地等整體面貌的自然地理,人口資源、環境、社會活動等人文地理??偠灾?,地理已經滲透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地理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也是無可厚非的。針對生活化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開展,以學生更感興趣的方式將地理知識呈現出來,強化學生知識基礎的同時,加強對其實踐應用能力的鍛煉,促使學生熟練且準確地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策略研究
(一)引入實際案例,提高課程導入的趣味性
課程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精彩的新課導入環節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之中,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做好鋪墊。基于此,教師可在該環節引入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或者比較關注的實際案例、視頻、小故事等,并尋找這些生活化元素和教學內容的契合點。以“地球的運動”這一課時為例,即便學生之前并未正式接觸過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但對地球運動的客觀現象已經耳熟能詳,致使對產生這一運動的原因并不了解。因此,基于生活化教學的新課導入環節,可做出如下的設計:可先提問夏天、冬天分別有什么特點,有的學生會回答“夏天很熱、冬天很冷”,有的學生則會說“夏天的白天很長,而冬天的白天很短”。接下來,則可以引入正式的教學內容:“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嗎?其實地球運動才是‘罪魁禍首?!边@樣一來,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也能讓學生保持高漲的熱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組織,創設生活化情境
教師、學生在教學組織上占據極高的地位,利用生活化元素優化教學組織,則應確保任一組織形式都帶有生活化傾向,不能與現實生活脫軌。比如,教師的語言組織是否合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使得地理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即可利用生活化的語言對地理概念作出全新的定義和解析。如“自然地理的環境的整體性”中的“整體性”一詞,很多學生對這一專業地理詞匯的理解都比較模糊,基于生活化的教學組織可做出如下解釋:“整體性”即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森林資源極度縮減,就會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此外,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再現生活化情境,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基礎,促使其更積極地思考并發表自身的見解。比如,在講解“常見天氣系統”的過程中,教師可提前拍攝或下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天氣現象,或讓學生自己收集和制作,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其更直觀地體會某種天氣所對應的特征,同時要求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討論不同天氣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逐漸明確地理知識的真實含義,另一方面也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的前提。
結束語:
基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高中地理課堂,應以科學的途徑將生活化元素引入各項教學活動中,確保地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的高度融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曉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1):128.
[2]宋珍珍.生活化教學實踐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新智慧,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