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 李含菁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話語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影響著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和行為模式,防范化解網絡輿情風險已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領域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新時期高校網絡輿情管控應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構建多重維度的輿情管控組織架構體系,突出網絡輿情在意識形態安全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淡化輿情負面效應,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促進校園和諧穩定。
【關鍵詞】意識形態;新媒體;網絡輿情;管控理路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同二十三次全國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1]當今,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已轉向互聯網,網絡輿情對意識形態的安全穩定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網絡輿情具有兩面性,對意識形態安全既有正面的積極作用,又有消極的不利因素,高校網絡輿情在社會網絡輿情中的表現日益活躍,當代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認知和判斷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到不良網絡輿情的誤導,形成錯誤的價值判斷。在這種嚴峻復雜的形勢之下,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引導網絡輿情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與消極因素
(一)輿情傳播媒介平臺多元化
電子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成為人們參加社交活動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2]當前,高校大學生無疑是新媒體最為活躍的用戶群體,也是高校網絡輿情形成的推動者,他們熱衷于嘗試和體驗不同種類媒體的個性化功能,在微博、微信、貼吧等主流信息平臺發起和參與網絡熱點話題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緒,引起其他網民圍觀評論。高校網絡輿情在媒體分布面廣,主要來源于新聞、微博、微信、論壇、貼吧和客戶端等自媒體,其中微博、微信等微媒體輿情關注度較高,是信息傳播的主力。[3]由于新媒體類型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且同樣的網絡輿情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媒體平臺,增加了輿情管控的難度。
(二)輿情表達互動性隨意性強
人們可以在無形的網絡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這種虛擬的身份不受現實角色的約束,能夠實現一些生活中難以達到的目的。[4]網絡空間成員身份隱匿,沒有地域邊界的限制,為大學生提供了寬闊的情感表達場所,就網絡話題發表意見看法,參與交流互動,評論言語中帶有較強的隨意性。大學生年輕氣盛,易沖動,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政治觀念形成的關鍵階段,對網絡事件本身有著極高的關注度,但對熱點事件有著不成熟的價值判斷和思想觀念,個性表達隨意性強,面對輿情缺乏理性思考,情緒化嚴重,極易受到外界輿論的誘導,作出簡單化、片面化的分析判斷,如對部分網絡“意見領袖”發表的過于偏激的言論盲目跟從,推波助瀾,而有些網絡信息真假難辨,無意中成為網絡謠言傳播的推手,從而產生負面網絡輿情,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三)輿情傳導影響范圍廣泛
隨著手機等移動媒體終端的迅速普及,網絡信息呈現出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點。網絡輿情通過無形網絡媒介快速傳播,學生獲取外部信息速度快,信息來源途徑多,網絡信息內容魚目混雜,當不同方面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不同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焦點問題在網絡上肆意擴散,既有正能量話語的宣傳,又有負面雜音的散布,當關注度達到一定數量時,帶有個人偏見的網民可能會發布一些負面言論,傳遞錯誤思潮,將輿論向不良方向引導,缺乏理性思考的大學生容易受到煽動,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此時,如果學校獲得的信息不對稱,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引導管控措施,便會延誤輿情處置的最佳時機,產生輿情危機。
二、高校網絡輿情對意識形態安全的積極影響
(一)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
網絡信息化提升了教育現代化水平,也沖擊著高校原有的教育方式,大學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來自于課堂理論教學,教育形式相對單一,很難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無法滿足新時代教育信息化要求。大學生對于網絡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對網絡輿論的理解容易存在認知偏差,此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轉變工作思路,借助網絡信息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開辟全新的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教育話語權。如一些高校通過開發思政微課程數據庫,開設網絡思政教育課堂,推送網絡教育微視頻、微電影作品等方式,增強思政教育的互動性和課程的吸引力,及時掌握學生的精神需求,提升學生網絡素養,重新構建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幫助大學生冷靜面對網絡輿情,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二)拓展學生思想情感表達新路徑
互聯網所具有的開放性特征為大學生提供了思想表達的平臺,如今網民身份的平等性日益消磨了傳統的精英化和中心化的話語體系,構建起了一個多元、開放、共享的互動平臺,使得網絡上自由平等的思想交流具有了可能性。[5]大學生在網民群體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大學生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網絡出現的新聞熱點問題關注程度高,樂于評判問題的善惡是非。他們通過網絡微媒體關注時事新聞、社會輿論和焦點問題,并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些可能是無目的的情緒宣泄,有些可能是有意識的意見評判,都可以成為網絡意見的發起者和發言者。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更加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向,這種思想情緒都能從網絡輿情中充分表現出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分析研判,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引導,提高教育的指向性、時效性,為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理清工作思路。
(三)激發學生參與政策制定新動能
高校大學生對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關注度較高,受主流意見影響較大,網絡輿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意志和觀點,體現高校學生的實時思想變化。當前,高校出臺重大政策前征集意見的方式多為來信來訪、學代會、代表座談等,信息獲取渠道多,但學生對傳統征求意見的方式很難表達真實的意見,如遇到信息受理渠道受阻或者意見未及時得到處理反饋,可能會通過網絡表現不滿情緒,從而產生網絡輿情。網絡新媒體己成為師生常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在高校出臺涉及學生利益的政策時,借助網絡新媒體吸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為高校管理者制定政策提供科學合理的意見導向,能有效防范化解負面網絡輿情風險的發生,同時也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政策制定的積極性,增強“主人翁”身份認同感,落實教育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管控理路與策略
(一)構建輿情管控組織體系
輿情管控,重在防范。根據本校特點建立組織協調、分析研判、教育引導和應急處置四重組織架構,完善輿情防控應急機制。組織協調工作首先要建章立制,建立校本化網絡輿情管控制度,包括輿情防控責任制,輿情管控方案,輿情處置預案等,建立由學校黨委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職能部門責任人組成的領導機構,以及由宣傳、信息、學工、保衛和相關學院責任人參加的常設機構,負責組織協調、信息報送、決策執行等具體工作。分析研判工作建立網絡輿情分析報告制度,定期對輿情匯總分析,形成應對機制方案,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引導工作由學校專職思想政治教師和輔導員開展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有效運用網絡自媒體開展線上活動,增強大學生意識形態的自信。應急處置工作根據輿情應急處置預案,及時對突發網絡輿情進行有效引導,注重負面輿情的關注和引導,培養網絡評論員和“意見領袖”,及時回應和解釋網絡關切,糾正輿情錯誤導向。
(二)建立輿情收集研判機制
完善高校網絡輿情收集和分析研判機制。一方面,建立網絡輿情收集制度。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員的作用,借助網絡輿情監測系統關注傳統新聞媒介和新媒體平臺輿情動態,察看校園網和主流社交媒體輿情動向,及時了解師生意見表達和輿情發帖率、回復率、關注率等各項指標,對
輿情傳播方向、傳播熱度和在媒體的分布情況分類整理,消除輿情管控盲點。本著事先預防的原則在意見疏導上下功夫,建立常態化的網絡意見反饋平臺,著力解決信息疏通問題,如一些高校定期通過官方微信服務號開展食堂滿意度調查,了解師生對食堂服務項目的認可度,提前做好意見征集和反饋工作,有效防范負面網絡輿情的發生。一方面,要形成網絡輿情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析輿情信息動態,形成網絡輿情周報、月報和年報信息制度,利用大數據對網絡輿情進行分析監測和預警研判,科學制定防控方案。當涉及重大輿情處置時,應及時在官方網絡媒體澄清事實,糾正錯誤思想言論,讓正面主流輿論快速占領網絡空間。
(三)加強輿情引導隊伍建設
完善網絡輿情反饋教育引導機制。一方面,要強化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大學生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可能出現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錯位,在圍觀事件時容易做出錯誤的評判。[6]高校應重點培養一批專業的輿情工作者,積極吸納和培育專業教師、輔導員和學生骨干參與網絡評論和輿情引導,對出現的輿情危機及時應對化解。一方面,要注重培養高校網絡“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在網絡知名度高,思想活躍,對熱點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其發表的很多觀點看法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獲得更多的點擊支持和留言轉發,往往能夠左右網絡輿情的發展走勢。注重本校“意見領袖”的培育,強化輿情突發事件應對處置培訓,開展網絡素養教育,發揮其在網絡輿論中的感召力和引導作用,傳播正面主流輿論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及時糾正錯誤信息,消除網民認知誤解,減少負面言論對網絡輿情的沖擊。
(四)堅持網絡思政教育常態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7]一方面,要完善“兩課”教育體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借助信息化教育載體開展教育工作,豐富師生溝通交流方式,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和方式,利用網絡流行語、流行詞提升話語內容的生動性,吸引學生參與話題討論,靈活運用新媒體、微媒體平臺與學生互動交流,吸引學生圍觀、點贊,及時推送正面主流觀點,提高網絡政治教育、素養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輿情。一方面,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將安全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中,開展校本化校園文化活動,如舉辦學術科技競賽、馬克思主義經典普及、經典名著閱讀計劃、“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設立校園“文化走廊”“文化展館”等文化場館,利用中華傳統節日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公祭日儀式等組織開展線上主題教育活動等,強化文化育人功能。
(五)強化網絡安全教育管理
安全防范,教育先行。一方面,要加強網絡安全與法制宣傳教育。網絡安全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通過普法和安防教育培訓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網絡規則意識、“底線”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學生識別有害信息和辨別輿情是非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倡導健康文明上網,如利用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舉辦《網絡安全法》普法宣傳和解讀活動,開展網絡安全應急演練,提高師生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一方面,要落實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完善校園網絡實名登記制度和用網安全責任制度,將網絡輿情管控工作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加強與教育、公安、通信等部門的信息溝通協作,防范打擊散布網絡謠言,制造恐慌和惡意侵犯他人名譽的行為,及時發現和處置不良網絡信息,營造高潔清風的校園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l]習近平.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光明日報,2014-12-30(01).
[2]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0-07-Ol].https://tech.sina.com.cn/i/2020-04-28/doc-iircuyvi02276Ol.shtml
[3]黃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安全建設路徑探索[J].新聞知識,2019(10):71-73.
[4]謝秉宸.意見領袖在高校網絡輿情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東南傳播,2017(12):109-110.
[5]鄒新.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及其引導策略研究[J]三峽論壇.2019(4):82 -85.
[6]周麗梅.大數據背景下的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策略研究[J].東南傳播,2017(2):46-48.
[7]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作者簡介】黃龍,李含菁,碩士,南京郵電大學保衛處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法學理論。
【基金項目】2020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20SJA0092);2019年南京郵電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級規劃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意識形態思想研究”(項目編號:XC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