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 劉 瑤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情境化教學被引進了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將學生當作貯存知識的容器,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的完善,影響著知識內化的歷程,甚至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勇氣。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數學,投入富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游戲是學生所鐘愛的活動形式之一,運用游戲可以誘發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融入新知學習中。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巧妙地為學生創設游戲情境,讓他們全身心融入課堂,消除對數學枯燥、陌生的感覺,從而為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帶一個神秘的布袋子走進教室,學生很是好奇,不知道老師準備干什么。老師微笑著對學生說:“在這個布袋子里面,老師放了一些紅球和黃球,下面請男女生各派五名代表到前面來玩摸球的PK 游戲。”學生一聽要玩摸球游戲,立即興趣倍增,都爭著要到講臺前參與。不一會兒,男女生代表分別來到了講臺前,教師宣布游戲規則:男女生5 名代表各摸球一次,男生摸到紅球勝,女生摸到黃球勝。游戲很快開始了,5 個男生4 次摸到了紅球,1 次黃球,而5 名女生3 次摸到了黃球,2 次摸到了紅球。隨即老師宣布男生勝、女生敗,并出示了袋子中放球的情況:4 個紅球,1 個黃球。這時女生紛紛“抗議”:游戲不公平!老師順勢追問:“為什么不公平呢?”讓所有學生自然地進入了新知探索中。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學習數學,學生愿意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所要感知的對象中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的距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情感融入課堂,從而發揮情感的紐帶作用和驅動作用。教學實踐證明,教師運用生活場景為依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投入到認知活動之中,讓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教師向學生詢問:“同學們吃過肯德基嗎?”大多數學生都說吃過,于是教師打開了肯德基的官方網站,學生看到了很多自己愛吃的食物,自然興奮不已。只見原味雞是12 元一塊,雞腿堡25 元一份,薯條14 元一份,冰淇淋17 元一份。教師向學生問道:“老師準備購買3 份雞腿堡和1 份薯條,一共要用多少元?(嘗試列綜合算式解答)”購物問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學生一般也有購物的經驗,難度就是要列綜合算式解答。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非常明確:3 份雞腿堡的價錢+1 份薯條的價錢=一共用去多少元。根據這樣的數量關系,學生很快列出算式:3×25 +14。學生觀察算式后,發現有兩種不同的運算符號,該如何計算出它的結果呢?學生進入了新一輪的探索中,最終得出應該先算出3 份雞腿堡的價錢,也就是先算乘法,然后算加法。教師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中引發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解決,實現新知內化。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單純地進行灌輸講解,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真正理解,顯然,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動手操作已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讓學生經歷“形象—半具象—抽象”的學習過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使動手操作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幫手”。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給出了這樣一道題目:將一個邊長2 分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個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題目在屏幕出示后,學生就進入了解答中,學生的算式大體是這樣的:4×4÷4=4(分米)。不難發現,學生在不經意間已經陷入了錯誤。于是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紙,動手折一折,用剪刀剪一剪,然后觀察所剪的圖形,看看有什么發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方法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學生很快判定出小正方形的邊長是2 分米,周長應該是8 分米。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情境,學生在動手操作時,可以豐富感性經驗,從中找出錯誤的根源,掌握知識的本質,最大化課堂教學效益。
總之,情境化教學的引入,旨在給學生提供鮮明、具體的形象,誘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從形象感知到理性認知的頓悟,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為學生設計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高效學習,實現思維的形象化、條理化,讓數學課堂更加高效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