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基本工作及戰斗力的前提為建立起基層組織。新時期,黨的最基層組織之一即為高校學生黨支部,其作為廣大青少年與黨的主要聯系紐帶及橋梁肩負著學生黨員發展培養及管理教育的主要職責。文章旨在介紹現階段高校學生黨支部的主要設置模式,并深入分析各個設置模式的優劣勢,進而對新時期內高效學生黨支部設置模式開展全方位、更高效的探索、實踐。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模式;探索
由于近年來高校學生黨員隊伍不斷壯大,我國高校基層黨組織相關工作存在諸多新問題新情況,此類情況對于高校學生黨支部有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及戰斗堡壘作用均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同時也為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模式的創新性創造新機遇。對此,我國各高校學生黨支部須契合具體情況,打造一支優秀的學生黨員隊伍,提高黨員綜合素質,不斷調整優化組織結構,探索更加科學、合理及規范的基層黨支部的設置模式。
一、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模式主要問題及現狀
相關數據表明,按照當前大部分高校的組織形式,將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四種:第一班級黨支部設置模式;第二年級黨支部設置模式;第三專業黨支部設置模式;第四混合黨支部設置模式。另一方面,面對當前新時期下的新需求,大多數高校在建設基層黨支部方面也作出多種創新形式,例如將黨支部建立于學校社團、宿舍樓或者網絡平臺等。
(一)班級黨支部設置模式
現階段,因為各個年級的學生黨員人數不斷增加,因此大多數高校均選擇將基層黨支部設置于班級內。班級內學生黨員組成基層黨組織,由于學生間熟悉程度較高,方便培養及發展積極分子,也能夠廣泛聽取其他同學意見。另外,在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方面,鑒于本班級內學生之間互相熟悉,設置班級黨支部也益于推動班級凝聚力建設、校風建設,可以更加高效地解決班級內部的沖突。然而建立班級黨支部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由于各班級之間均具有其團體屬性,因此促使學生黨員之間缺乏必要的思想交流,極易在較為單一的集體內與其他黨支部形成分離。
(二)年級黨支部設置模式
一般而言,針對班級學生黨人數偏少的年級會單獨設置學生黨支部。因為其班級內無法組建基層黨支部,于是集中同一年級的班級,設置年級黨支部。然而不同的年級黨支部則會存在其它問題,比如,該年級階段學生黨員較少,因此此年紀黨支部便發揮極小的作用;而由于年紀的逐漸遞增,黨支部人員也在不斷增加,黨支部規模也越來越大,因此造成黨支部管理水平無法與迅速增長的規模成正比。另外,各高校也要注意,由于年紀黨支部規模發展不統一,因此會造成后期發展時工作量有失平衡,故而不益于年紀黨支部正常工作的開展。
(三)專業黨支部設置模式
高校專業黨支部主要指以相似專業或者相同專業的班級為主體,設置專業黨支部。此類模式主要用于各專業黨員學生人數的均衡。當前階段,由于年紀黨支部及班級黨支部的設置逐步顯示出量的不足,因此高校學生黨支部的設置模式逐步朝著專業黨支部設置趨勢發展,進而構建為專業背景相近的聯動性支部,此舉可以有效建設高校學生黨員隊伍梯隊,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同一年級學生黨員人數偏少且培養任務重等問題,也可以克服畢業年紀學生黨員人數居多,活動組織難度大等問題。不僅如此,各高校以專業為前提,垂直縱向設置基層黨支部,能夠推動不同年級間學生黨員的互動交流,從而形成結對指導、結對幫扶。但是,因為各專業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以專業為基礎設置黨支部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各專業之間學生數量、質量等均存在一定差異,極易造成各專業黨支部黨員數量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專業間理念交流。除此之外,長此以往各專業黨支部的設置更加會削弱各位學生黨員在各自班級的影響力,從而直接影響班級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
(四)混合黨支部設置模式
混合黨支部主要指將以上三種設置模式充分結合在一起,設置同年級同專業的基層黨支部。換言之,即為高校內年級及專業黨支部共同設置,促使學生黨員既存在于年級黨支部也存在于專業黨支部內。近年來,此種黨支部設置模式在高校內被廣泛使用。但是,由于混合黨支部設置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會造成各黨支部的調整頻率不斷提高,表現出極強的不穩定性,長時間發展會抑制學生支部工作的發展,也會導致黨員在發揮作用時專注力偏低,精力消耗過多等問題。
二、新時期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經過時代的變遷,不難發現現階段的高校學生黨支部以班級、年紀或專業等為基礎的黨支部設置模式已與新時期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發展需求及社會實踐的轉變不一致。因此,設置高校學生黨支部須努力與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的現實需求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高度融合,要使主題性因素處于正確的評估基礎上,以資源及載體兩個角度出發進行探索及實踐。按照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實務,進行細致研究,不難看出新時期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主要著力點包含以下三方面,即學生社團、網絡平臺及學生公寓。
(一)以學生社團為著力點
高校學生社團是一個具有相同或相近興趣的學生團體,其發揮著較為突出的引導作用。但是,學生社團大多是自發組織,在穩定性、獨立性及社會性等方面較為缺乏,且其組織結構較為疏松。因此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強化學生社團的管理工作,在社團層面促進理想信念樹立工作,使學生黨支部建立與學生社團銜接順暢,不僅能夠推動學生社團的發展,同時也能夠大力提升黨支部成員的嵌入作用。另外,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黨支部建設活動中,并引領廣大黨支部成員深入實踐。
學生社團黨支部主要指以社團為基礎設置的高校學生黨支部,該模式下的黨支部學生黨員作為學生社團成員積極參與相關活動。具體而言,在學生社團中設立黨支部不但能夠有效擴展高校黨群工作的覆蓋程度,也能夠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其培養黨性修養。此外,因為學生社團黨支部的成員有相似度高的特征,因此可以突破年級、專業、院系及班級等約束條件,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更加有利于大范圍內對高校學生黨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然而也不是所有的學生社團均能夠建立基層黨支部,不僅要符合黨支部設置的條件,也要綜合考慮學生社團的資源投入情況。如若確定社團具備上述要求,那么學生社團就會推進黨支部建設,組織更加豐富的社團活動,使二者充分融合,進而借助學生社團黨支部的設置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強化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二)以網絡平臺為著力點
我國經濟水平及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網絡信息化也逐步成為主要的教育平臺。在廣大的學生群體中,網絡信息化的使用也呈現出一定的即時性。故而,網絡平臺也要充分發揮出教育的性能,充分運用其促進作用,將高校學生黨支部深深根植于網絡之中,從而能夠強化網絡平臺的引領作用。因此,在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時,各高校應充分重視網絡平臺的作用,加大力度提升其對于黨支部建立的積極作用。
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對于高校學生黨支部的設置模式創建也提供了新路勁及手段。高校學生黨組織要充分運用新媒體的顯著特征,逐漸嘗試在網絡平臺上構建虛擬黨支部或者虛擬黨校,開展網上黨支部組織生活,進行網絡平臺談心等活動。此外,也要基于高校學生對于網絡的密切關注,全方位掌握學生黨員的情況,積極主動發揮高校門戶網或者專題網站的引導作用,創建網絡平臺為高校學生黨建活動搭建新平臺。特別注意的是,高校設置網絡黨支部主要以虛擬黨支部為主,其并不具備培養或者發展學生黨員的性能。其能夠將學生黨員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及時通過網絡進行各項組織活動。由此可認為網絡平臺下的黨支部能夠有效突破傳統的黨建工作方式,有效擴展信息輸送渠道。
(三)以學生公寓為著力點
據調查統計,大多數學生的在校時間在學生公寓中度過。故而,學生公寓的文化創建工作十分重要,高校也特別要注意將黨建及理想信念培養在學生公寓內開展。當前而言,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嘗試在學生公寓內設置黨支部在,但其僅停留于較為疏淺的層次。在設定公寓黨支部規章制度方面,黨支部學生黨員間的互動交流方面以及黨支部工作正常開展等方面均有欠缺。因此現階段大部分高校采用網絡黨支部等形式設置學生公寓黨支部,而并非具有具體的培養發展黨員性能。
高校學生公寓黨支部的設置主要指以學生公寓為基礎設置的高校學生黨支部,其是學生黨支部進一步深入廣大高校學生的創新之舉。然而此類黨支部設置模式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均可設置,其需要充分結合學生公寓的實際情況,例如該公寓內的黨員現狀、積極分子或者預備黨員情況等。除此之外,與社團黨支部設置條件較為相似,學生公寓的黨支部設置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資源的投入,否則將難以支撐黨支部工作正常開展,效果也不明顯。如若學生公寓黨支部順利設置,那么該公寓黨支部組織便可以大力培養入黨申請人及積極分子,向其開展較為深入的考察、教育等活動,或者向上級黨組織進行推優入黨等工作。除此之外,如若學生公寓黨支部如果運用虛擬設置的形式,也會產生相應的化學效應。換言之,即為在學生公寓內創建虛擬黨支部,該公寓內的學生黨員能夠充分結合其具體情況及開展文明宿舍評選等主題活動,從而協助做好衛生、安全、文明等公寓管理各項工作。
三、結語
當前看來,新時期的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須按照新形勢及新需求作出一定的轉變及創新,從而可以解決新問題,適應新情況。此外,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在以往的經驗及當前的做法基礎上,主動探索高校學生黨支部設置模式,最大程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及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洋,耿武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黨建微載體建設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5).
[2] 吳光梅.“互聯網+高校學生黨建”O2O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貴州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學生黨支部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8(11).
[3] 劉永平.高校師生“互聯網+黨建”平臺構建研究——以遼寧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微信公眾號為例[J].才智,2018(12).
[4] 李春燕.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黨建模式創新的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7(01).
基金項目:西安翻譯學院電子商務一流專業建設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余樂(1987- ),女,碩士研究生,助教,西安翻譯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