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教育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全新教學內容,講授了與人文精神相關的知識內容,逐步提高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深刻認識。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分析出滲透人文精神存在的教學問題,以問題為出發點創設出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文化底蘊、重新定位、生活實踐、鑒賞詩詞等方面切入研究,以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人文精神;高中語文;教學策略;重要意義
一、 引言
語文涉及很多與人文精神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形成較高的人文素養,強化他們的個人修養。近年來,高中語文教師認識到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注重對高中生精神素質的強化,找尋到良好的人文精神培養方法,使高中生形成較高的人文精神學習意識,明確自我的責任與權力,進而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價值觀念的提高。
二、 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展現出的基本內涵
高中語文教學包括了多種多樣的人文精神內容,展現出人文精神內容所蘊藏的本質內涵,首先講授的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精神理念,與學生精神理念的樹立息息相關,使學生明確人所生存的狀態,分析出當前所擁有的個人權益,明確保護個人尊嚴的重要性,同時,要維護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其次,人文精神的滲透展現出了人性的具體表現,反映出學生的人生追求,展示出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思想,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形成較高的道德品質,擁有善良的心靈品質。再者,人文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人修養,增加他們對個人修養的重視程度,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與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認識到自我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積極適應自然的改變,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的相處。最后,人文精神的滲透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文化內容,不僅要展現出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人文精神樹立意識的提高,還要展現出文化的精髓,體現出一個時代所具有的輝煌時刻,挖掘出人文文化的本質魅力。
三、 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文化底蘊,造成人文精神滲透受限
有的高中語文教師未能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文化內涵,未能積累下與人文教育相關的教學經驗,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教材內容的了解還不夠充分,未能明確人文教育的本質內涵,無法完善地傳播人文精神的基本內容,這限制了人文精神教學的滲透速度。有的語文教師沒有得到良好的培訓機會,未能參與到人文精神培訓當中,對人文精神的本質概念認識不清,同時,無法感受到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這造成教師忽略了對文章內容中人文文化的解讀,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無法得到提高。
(二)未能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無法展現出人文精神的教學意義
有的高中語文教師未能認識到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對教材解讀不夠充分,未能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基本內容。有的高中語文教師過于純粹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才能展現出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卻忽視了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內容,無法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識,這促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建立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導致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降低。
(三)定位出現偏差,造成學生喪失了學習人文精神的意識
定位是教師和學生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也是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重點問題。有的高中語文教師未能做到正確的定位,無法認識到自我在課堂上所占據的地位,在課堂上主要以講解為主,無法突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進而促使教師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造成高中生學習效果的降低。同時,有的高中生在樹立人文精神態度上出現了偏差,認為自我應當先掌握到教材內容的本質內涵,深刻理解教材上的基本內容,再深入挖掘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學習教材上所涉及人文精神,未能建立起學習人文精神的良好意識,這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學習問題,影響到高中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 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實施的具體措施
(一)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增加對人文精神的滲透
教師應當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較高的人文素養,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成為高中生人文精神建立的引路人。高中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我的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人文觀念,具備較高的人文修養,以自我的修養影響學生精神的形成與發展,為高中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例如,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保持著良好的人文形象,以自我的形象來感染學生,以自我的觀念來影響學生,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日常工作和課堂教學當中,使學生積極學習教師的正確行為,學習到規范的舉止和行為,進而促使學生發現教師所具有的人文魅力,強化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展示出教材的人文性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涉及許多與人文精神相關的內容。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展現出教材內容的人文性,找尋到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學生掌握到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描寫方式,從文章中體會到人生的本質魅力,領悟到人生的深刻哲理,成為積極向上的社會型人才。例如,教師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一章節的內容,引領學生分析燭之武擊退秦師的具體過程,從文章中分析出燭之武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從燭之武身上學習到為國家做貢獻的大義精神,學習到燭之武的擔當精神,學會做人的道理,真正熱愛自己的祖國,明確自我在社會中的責任與義務,主動為國家建設做出巨大的貢獻。
(三)做到重新定位,提升學生的人文意識
教師應當明確自我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將“以人為本”作為課堂教學的真正理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課堂教學當中。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做到重新定位,注重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內容,不僅關注到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和學習水平的提高,更應關注到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促進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教師講授《蜀道難》這一章節的課文內容,以文字內容傳播人文精神的基本理念,利用“蜀道難”這篇詩詞講授了不畏艱險、勇于奮斗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深刻理解這篇文章所蘊藏的人文文化,積極學習李白的精神品質,明確英雄主義精神的本質內涵,掌握到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
(四)有效連接生活和課堂,促使學生體悟到人文精神
在當前時代,學生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需要把學習的眼光放得更加的長遠,將教材內容延伸到日常生活當中,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高中語文教師有效地將生活和課堂連接在一起,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實踐活動當中,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在生活中體悟到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領悟到各個民族的風俗特點,體會到人文精神的真諦。例如,教師講解《熱愛生命》這一章節的內容,將教材的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生命現象,使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與生命相關的事件,認識到時間的流逝與消耗,懂得真愛生命,做到珍惜時間,在短暫的光陰中綻放自我精彩的生命,發揮出自我生存的最大價值,積極展現自我所具有的優勢,進而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念,強化他們對生命的認識與理解。
(五)鑒賞詩詞內容,促使學生形成人文情懷
有很多的詩詞內容涉及了人文價值理念,關系到學生人文精神素養的提升。高中語文教師積極帶領學生鑒賞詩詞的內容,分析出詩詞所蘊藏的情感,挖掘出每一篇詩詞所表達出的中心思想,使學生真正理解詩詞的本質內涵,鑒賞出詩詞所蘊藏的人文情懷,進而促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強化他們的審美素養。例如,教師講解《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一篇文章的內容,分析出這篇詩詞內容的寫作背景,講述了作者所處的背景年代,引領學生感悟到辛棄疾所抒發出的情感,使學生領悟到辛棄疾的高尚品德,積極學習辛棄疾為國奉獻的偉大精神,將辛棄疾作為自我學習的榜樣,積極學習辛棄疾的道德品質,進而促使學生勇于追求自我的理想。
(六)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營造出人文氛圍
多媒體是當今時代發展的教學產物,也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師應用最多的教學用具。高中語文教師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以多媒體展現出教材內容的具體情境,將文學形象準確地展示出來,營造出人文教學的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情境學習當中,融入人文教學氛圍當中,享受課堂學習的樂趣。例如,教師講解《林黛玉進賈府》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利用多媒體播放出“紅樓夢”的影視視頻,引領學生共同觀看相關的視頻內容,使學生從多媒體上觀看到文章情節的發展過程,明確林黛玉進賈府的具體發展情節,了解到與林黛玉相關的人物關系,從演員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感受到林黛玉的內心情感,進而強化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構建出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
(七)拓展課外閱讀內容,促使學生閱讀到更多的人文讀本
課外閱讀有效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夯實了他們的文化基礎。高中語文教師積極拓展課外閱讀的內容,將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課外閱讀豐富課內閱讀的教學內容,引領學生探索課外閱讀所蘊藏的人文精神,使學生閱讀到更多與人文相關的讀本,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感悟到人生的深刻哲理,進而提高學生的文章欣賞水平,強化他們的精神素養。
五、 結語
人文精神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素質之一,關系到他們道德品質的提高。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課堂教學當中,設計出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游戲、活動、實踐、教材內容等形式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感悟到文學的本質內涵,掌握到人文精神所蘊藏的深刻含義,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進而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肖和英.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課外語文,2018(6):11.
[2]肖淑香.淺論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問題[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6(8):29.
[3]施衛娟.淺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文理導航,2018(11):27.
作者簡介:
張玉奎,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一中學。